南方军区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弥漫在空气中的血腥味却已渐渐淡去。停战协议的墨迹未干,各方势力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布局与谋划。
南唐在双边谈判中未占到便宜,还是应了那句话“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休想拿到”,楚唐双边定下以大章河为界。
如此一来,位处大章河南岸的大章城就位处前线,曾经三蹶其主的大章城,在经历了无数战火的洗礼后,显得疲惫不堪,诸事繁杂,再作为都城就不合适了,唐昶王借势迁都梅山郡。
但南唐亦深知此地的战略重要性,遂派遣卫将军李广率领五万大军镇守大章河防线,而太尉李信、骠骑将军李存孝则率大军退守梅山腹地,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的战机。
南楚南方军区的将士们,在历经长时间的征战后,也终于迎来了难得的休沐时光。各军团纷纷安排将士们分批返乡,让他们在战火的间隙中,能与家人团聚,稍作休整。
关麟军团的卓青麟,也抓住这一机会,为自己申请了两个月的探亲假期。
出征离家近两载,曾经青涩的少年如今已成长为一名19岁的青年。常年的练武生涯,让卓青麟拥有了令人瞩目的体魄。身材壮硕挺拔,身高一米八六,体重达二百斤,倒三角的身型尽显阳刚之气。
全身肌肉如虬结的古木般坟起,因修习《九转玄功》和《铜僵铁尸》等外练功法,他的皮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光泽,肤白中透着光辉。
不同于那些奶油小生的柔弱俊朗,卓青麟身上散发着硬朗的英气,顶盔贯甲之时,强大的压迫感扑面而来,仿佛一头蛰伏的猛虎,随时准备出击。
离开沅山大营后,卓青麟的第一站便是章河水师驻地的固阳县城。在这里,他的四叔卓宿北已入职章河水师。自那场惨烈的大隅之战后,叔侄二人已有数年之久再未谋面,时光的流逝让这份重逢显得尤为珍贵。
固阳城内,市井繁华,人来人往。街道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吆喝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卓青麟带着护卫在街边随意寻了一家小酒楼,踏入酒楼,木质的桌椅虽简单,却被擦拭得干干净净,空气中飘散着酒菜的香气,这里成了叔侄二人叙旧的场所。
两人相对而坐,店小二手脚麻利地端上当地的特色菜肴。卓青麟夹起一片醋白,放入口中,一边咀嚼一边开口道:“四叔,没想到这次扩军征招,竟把你也给招来了。”
卓宿北端起酒杯,轻抿一口,脸上露出感慨之色:“这方世界,战事频繁,征招入伍是早晚的事,只是有点舍不得你四婶一人留在家中。”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牵挂,家中的妻子始终是他心中最柔软的牵挂。
卓青麟闻言,心中涌起一丝愧疚,赶忙倒了一盅酒,恭敬地敬向四叔,随后一口饮尽:“四叔,不好意思啊,没能参加你的婚礼。”
“天南地北的,有这心就行了。”卓宿北摆了摆手,语气轻松随意,脸上却带着温和的笑意,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婶子是什么样的人,回头有机会去大隅,我去家里拜见一下。”卓青麟好奇地问道。
卓宿北一提起妻子,眼中便不自觉地弥散着爱的光芒,脸上也浮现出幸福的笑容:“我家就安在大隅码头,你下船在码头一打听就知道,你婶子姓张,就是当初张管事的堂妹,人挺温柔,也很实在。”
看着四叔幸福的模样,卓青麟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酒过三巡,话题渐渐转到了武功之上。卓青麟了解到四叔修炼的是《叠浪劲》《踏浪诀》等水上功夫,这些功法与自己所学不同,他虽无法在这方面给予太多指导,但还是想为四叔增添一些保障。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掌握的《神行百变》轻身功法传给了四叔,想着在军中行军赶路时,能让四叔更加轻松便捷些。当得知四叔修习有《钩镰枪法》时,卓青麟又将《破杀矛法》倾囊相授。
在他看来,多一门功法,在军中就多一份保障。可惜自己的弓箭技法并不出色,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箭法传授,但他还是诚恳地建议四叔卓宿北,有机会一定要掌握一门箭法。毕竟在水上作战时,远程攻击技法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克敌制胜,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酒意渐浓,卓青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军中的心得体会一一分享给四叔。借着酒劲,他甚至将珍贵的《长宁兵略》也传给了卓宿北。这份兵书蕴含着无数的战略智慧和实战经验,是宁国公贾演在战场上用血与汗换来的宝贵财富,对卓青麟的帮助无法用言语表达。
卓宿北看着手中的兵书,感动得无以复加,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双手微微颤抖着将兵书收好,心中满是对侄子的感激。
酒足饭饱后,卓青麟没有在固阳城过多停留。他深知时间宝贵,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带着36名护卫,他借着酒劲,快马加鞭,向着南陵郡城疾驰而去。
一路上,马蹄声急促,扬起阵阵尘土,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为这匆匆的归程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南陵郡城,城墙高耸,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大地之上,城内热闹非凡,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琳琅满目,各种商品应有尽有。这里是新唐五郡的核心地带,掌控着一方的命运。
卓青麟来到礽庆王府,拜见了昔日的下属,如今的长官——王府长史贾逵。贾逵不仅是新唐五郡的实际行政负责人,还暗中兼任南楚内阁行走一职,手中掌握着极大的权力,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王府内雕梁画栋,尽显奢华,书房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和典籍。
在王府的书房中,卓青麟与贾逵相对而坐。他虚心地向长史请教今后的道路该如何前行,以及原西四镇的发展建议。
贾逵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从政治局势、经济发展、军事战略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指导。他指出,当前局势下,各方势力暗流涌动,表面的和平只是暂时的,南楚必须在休战期间大力发展经济,增强自身实力。
在经济方面,要鼓励商业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同时注重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在军事上,要加强军队训练,提升士兵素质,优化军事布局。他的话语犹如一盏明灯,为卓青麟照亮了前行的方向,让他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离开王府后,卓青麟又前往南陵大营拜见军区统帅罗英。然而,不巧的是,罗通因休沐已离城外出。虽未能见到这位骑兵统领,有些许遗憾,但在军区中,卓青麟却结识了两位才华横溢的将军——胡一刀和王守仁。
胡一刀出身胡祠县,早已声名远扬。他的刀法刚猛凌厉,在战场上杀敌无数,其威名令敌人闻风丧胆。初次见面时,胡一刀一身简单的劲装,腰间配着一把长刀,眼神锐利如鹰,浑身散发着一股肃杀之气。他说起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时,语气平淡,却仿佛能让人看到那血雨腥风的战斗场面。
而王守仁则出身于王猛所在的王氏家族,这个家族人才辈出,在各方势力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守仁一袭儒衫,手持折扇,温文尔雅,却又不失武将的英气。他自幼饱读兵书,精通兵法谋略,同时又武艺高强,是不可多得的战将之才。
在与胡一刀和王守仁的交谈中,卓青麟感受到了他们的非凡气度和卓越见识。三人相谈甚欢,从战场经历到兵法战术,从个人理想抱负到天下局势,无话不谈。
胡一刀分享了他在刀法上的独特见解和实战经验,王守仁则从兵法谋略的角度,对当前的局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这一次的结识,让卓青麟收获颇丰,也为他今后的军旅生涯增添了新的助力和希望。
夜色渐深,南陵郡城的灯火渐次亮起,宛如繁星点缀在大地上。卓青麟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的星空,心中思绪万千。
虽然烽火暂歇,但他深知,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战争随时可能再次爆发。而他,作为一名军人,唯有不断提升自己,广结人脉,才能在未来的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守护自己的家人和这片土地……
接下来的日子里,卓青麟继续着他的探亲之旅。他心中记挂着家中的亲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
离开南陵郡城后,他带着护卫日夜兼程,向着家乡的方向疾驰而去。一路上,山川景色不断变换,巍峨的山峰、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溪流,虽不及战场的惊心动魄,却也有着别样的风情。但卓青麟无心欣赏美景,归心似箭的他只想早日与家人团聚。
经过数日的奔波,卓青麟终于再次踏上了卓山郡大蔡县临江镇码头的土地。望着陌生的街道,听着熟悉的乡音,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涌上心头。街道上,人们忙碌地穿梭着,商贩的叫卖声、孩童的嬉戏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归心似箭,卓青麟领着36骑护卫一路策马疾驰,好在卓山立县后,道路平整维护得不错,石渣大马路虽说尘土飞扬,但胜在路面开阔。马蹄声在空旷的道路上回响,扬起的尘土在身后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轨迹。
卓山借此次南楚设府置郡之机,以剑门县、大蔡县、周原县、境湖镇、柳山镇等三县二镇五乡之地,堪堪达到立郡最低标准,开周边氏族县治之先河,被独立设置为卓山郡。
卓青麟没想到仅数年时间,卓山竟已然人口达40万众,虽从大蔡县县令卓毕柴处了解到,为了此次卓山设郡,可是想了不少办法,甚至从交河县红枫镇那边转移了不少人口,还四处迁徙了不少人,甚到还出钱向周边氏族租借丁口,以备设郡所需。
然而卓山此处最大的人口来源,竟然是周氏,周原秘密承接了大量东吴周氏转移人口,竟达六万余人,而且还在源源不断的涌入。
卓青麟暗叹:“东吴自孙策阵亡后,麾下嫡系势力,已在秘密寻找退路,只是没想到,与自己有过交手的周氏,竟将退路找到了自己家里,也是人生无常。”
卓山能设郡,也是卓氏的机遇,不同于回龙县、大苗县、鹤岗县数姓共建一郡,最后郡治落到了堌塬镇张氏领地。
卓青麟再次回望剑门山,山下早已不是当初的破小村落,而是一座碉楼林立的县城——剑门县,自卓山治所迁移到境湖镇后,剑门之名再次挂在了城门口。城墙高大坚固,城门上方的匾额上,“剑门县”三个大字苍劲有力。
卓青麟牵着马,一路走在剑门街道上,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有售卖各种生活用品的杂货店,有香气四溢的酒楼饭馆,还有挂满精美服饰的布庄。
凭着感觉走到了自家门前,陌生中带着一丝丝熟悉,当初的泥石建成的宅子,如今早已升级成一水的四合院,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气派非凡。看着那熟悉的院落,眼眶不禁微微湿润,过往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家中的亲人们早已得到消息,在门口翘首以盼。当看到卓青麟的身影出现在视线中时,众人纷纷迎了上去。卓青麟看着迎出来的爷爷卓武邦、奶奶罗瑛,以及老妈邓金娥,当场就咧嘴笑着扑向前去,大声嚷道:“爷、奶奶,老妈,我回来了!”
“好,回来就好!”爷爷卓武邦拍了一下卓青麟钢铁般的臂膀,眼中满是欣慰。虽然岁月在爷爷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那眼神依然坚定有力。
“快,进屋,屋里聊!”奶奶罗瑛抓起卓青麟一条胳膊就往院里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奶奶的手虽有些粗糙,却充满了温暖。
卓青麟望着已是数年未见的老妈,忍不住叫道:“妈!”
众人脸上满是欣喜与心疼,母亲邓金娥更是忍不住落下了眼泪,一边紧紧地抱住儿子,仿佛生怕他再次离去,一边用手拍打着卓青麟宽厚的背部,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母亲的怀抱还是那么温暖,那熟悉的味道让卓青麟仿佛回到了儿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卓青麟在剑门县尽情享受着与家人团聚的数天时光。他陪着母亲聊天,讲述着自己在军中的经历,从激烈的战斗场面到与战友们的深厚情谊,母亲听得入神,时而紧张,时而欣慰。
与族中兄弟姐妹一起回忆儿时的趣事,大家围坐在一起,笑声不断,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他甚至抱着仅四岁的小妹卓青鸰逗乐,小妹天真无邪的笑容,让他心中充满了柔软。小妹用稚嫩的小手摸着他的脸,好奇地问着军中的事情,那可爱的模样让众人忍俊不禁,笑声回荡在整个院落。
只是可惜,自家老爹卓振东常年带着建筑队在外忙活,除了卓山设郡时回来过几天,带回卓山建筑队近三千多人,为卓山设郡助力了一把,又带着人匆匆离家。
卓青麟心中有些遗憾,没能在回家第一时间见到父亲,但他知道父亲也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卓山的发展在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