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京官要比地方官高上一阶,虽然品级不高但是一个地方官,一个京官,那就是天壤之别。
但这些跟他无关,云峰也不会放在心上。
听着夏父交代了几句后,云峰装作有东西落在房间里。
快速跑回房间,回到房间,云峰交代丫鬟小厮在外面等着,他进屋后反手锁门,快速进入空间。
进入空间后,云峰吃了洗髓丹和大力丸。
毕竟将来要为原主报仇,他必须要有自保的能力才行。
洗精伐髓后,云峰又在灵泉池里泡了一个澡,随后吃了一颗起智丹和悟道丹。
等云峰从空间里出来后,感觉身心一阵舒畅,全身充满力量。
目前原主刚刚七岁,现在的时间节点,是原主的父亲,要将原主送去学堂的时间。
刚才夏父交代他去学堂怎么做,接下来他们就要去学堂报名,然后拜夫子。
夏云晴现在刚四岁,现在夏父还年轻,因此他还不太在意这个庶女。
夏父虽然后院有很多妾室,但他极为重视嫡庶之别。
因此他对原主极为看重。
要不是后来夏父一直无法再有子嗣,在这个家里哪里能容得了夏云晴撒野无法无天。
想到这些,云峰心里松了一口气。
心里有了底气,整理好衣物,云峰这才打开门走了出去。
快速跑到夏父身边,云峰行了一礼说道。
“劳烦父亲久等了,孩儿已经准备好了,我们这就出发吧!”
夏父见自己嫡长子,虽然年纪小,但已初见风姿,十分满意的点头。
“走吧!别让夫子等太久了。”
云峰跟着夏父坐上马车,云峰借机,偷偷给夏父把了脉,发现他的身体没什么问题。
也是如果夏父不能生,那原主和夏云晴也不可能出生。
夏父身体要是不好,府医不可能看不出来。
所以云峰在偷偷把脉后,发现夏父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那就不清楚,为什么在生了夏云晴后,夏父在没有其他子嗣出生,具体什么原因就不知道了。
云峰猜测,可能是因为夏云晴是女主,为了凸显她在府里的地位,这才让夏父之后再没有其他子嗣。
但凡原主是个女儿,夏云晴都不可能那么受宠。
知道,夏府身体没有问题后,云峰也就放心了。
他准备等从书院回家后,偷偷给夏父吃下生子丹,让夏父在多少生几个女儿,跟夏云晴争宠。
具体的还要看情况,不过具体如何做,云峰暂时还没想好。
在云峰胡思乱想的时候,马车已经停靠在书院门口。
听到外面驾车的车夫禀告后,夏父先下马车,然后才把云峰抱下马车。
刚下马车,就听到嘈杂之声。
顺着声音望去。就看到山门口密密麻麻排满了人群。
自古江南文风盛行,每个小世界仿佛都是这样。
即使这个架空的古代北安国,丝毫没有例外。
现在夏家虽然分家了,但是原主的祖母与主脉关系不错,因此他们即使分家了,被分到的地方也是不错的地方。
原主他们家现在处于府城,叫宁江府。
宁江府的知府,现在还不是原主记忆中的岳知府。
北安国的官员是每五年一任,从原主记忆中得知,岳知府被调派到宁江府当知府,是二十年后的事情了。
正好那时候原主二十七岁,夏云晴二十四岁,陈青云二十五岁。
陈青云二十八岁考中进士那一年,岳知府调任到宁江府,陈青云也就那个时候与岳灵儿勾搭上的。
至于岳灵儿,现在还是一个小蝌蚪,还没出生呢!
话题跑偏了,回到原点。
因为所处府城,夏家又有家底,因此夏父托了关系,将原主送到了宁江府最有的松鹤书院。
松鹤书院占地极广,教学也包含了,从启蒙到进士,所有课程。
相当于后世的从幼儿园到大学,为一体的学院。
不少人考中举人后,就很少在进书院读书。
有家底的人家,会在家里为家中弟子寻求名师,单独教导。
要是家中条件不好的,在考中举人后,便不会在选择继续读书,而是选择入仕为官。
一部分人依然会选择继续在家里孤独,或者一个夫子的活,一边赚钱一边继续读书,时刻准备往上考。
云峰融合了原主的记忆,发现松鹤书院还真是人才辈出。
先不说从松鹤书院走出去多少朝堂大官,就单说松鹤书院的众多父子,那都不是寻常人能当的。
要想在松鹤书院当夫子,至少要秀才中的案首才可以。
而且这些案首秀才,在松鹤书院,只能做一个启蒙的学子的夫子。
考过童生试后,就由考取举人功名的夫子进行教学。
书院里的贡仕进士,不在少数,书院的院长更是从朝堂上下来的太子少师。
松鹤书院在整个北安国,都是排上名号的书院。
不少家里有点积蓄的人脉人家,都想方设法的将孩子送到松鹤书院求学,期望家里得孩子能够有更好的前程。
即使不能,也能结交一些人脉。
毕竟能在松鹤书院读书的人,家里自然不简单,所以在松鹤书院结交的同窗,身份自然不简单,而且谁都说不准,什么时候某个同窗将来就成为大官呢!
这才有了今日如此壮观的场面。
“云峰,咱们也跟上吧!”
看着自家儿子,还在愣愣在那里看着书院门口的场面,夏父开口提醒。
云峰这才反应过来,冲着夏父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随后跟上夏父的脚步。
古代小世界云峰去过不少,书院读书科举更是参加过好几次,但是也没有见过如此壮观的场面,实在让人震撼。
松鹤书院的名声大,能来这里读书的人,非富即贵。
即使有的人家境不算太好,那也是那种家境比较的耕读人家。
毕竟松鹤书院的束修,那真一点不少收。
就算刚刚启蒙的学子,一年的束修也要十两银子。
随着功名越来越高,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夫子教学的随便随之变得越来越高,束修也会越来越多。
最高的举人班,每年束修高达五十两,真不是一般人家能承受的。
毕竟在古代,科举是真的费银子,束修就占据一大部分,还有每年花费在笔墨纸砚上的,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更别说每次科举需要花费的银钱,找人担保需要花费大笔银子,还有赶考的路费吃住等~~~~~
这些花销,足以压垮一个普通农户人家。
能来松鹤书院读书的,没几个穷人,最多家境不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