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未眠的疲惫,如同沉重的铅块,挂在两人的四肢百骸上,但他们的精神,却因为那个装满了“弹药”的证物箱,亢奋到了极点。
技术科的门,是整个楼层唯一还亮着灯的地方。推开门,一股混合着焊锡、臭氧和速溶咖啡的独特气味便扑面而来。负责痕迹和物证分析的老陈,正顶着一双布满血丝的熊猫眼,在一台高倍率的电子显微镜前,研究着从另一个案场送来的物证。
“老陈,急件。”林纾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将那个沉甸甸的银色证物箱,稳稳地放在了实验台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咚”响。
老陈抬起头,当他看到箱子上标注的“特急”红标,以及林纾和刘秧那严肃到极点的表情时,他立刻明白了这起案件的分量。他放下手中的活,走过来,打开了证物箱。当他看到里面那琳琅满目、几乎被塞得满满当当的证物袋时,即便是见惯了大场面的他,也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一个现场,能提取出如此之多、种类如此丰富的核心物证,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案情的复杂和极端。
“头号优先级,”林纾用手指点了点那个装着U盘和内存卡的证物袋,“破解里面的所有数据,不管用什么方法,不计任何代价。我需要知道里面藏着的每一个字节是什么。”
接着,他的手指又移向了那几根微不可察的蓝色纤维和那枚纽扣,“二号优先级,分析纤维的成分、来源,查清纽扣的logo归属。我需要知道,穿这身衣服的人,是谁。”
“明白。”老陈重重地点了点头,他的眼神也变得锐利起来,“天亮之前,初步报告会送到你桌上。”
“不是天亮之前,”林纾看着窗外那已经亮起的天色,语气不容置疑,“是两小时之内。”
将正义的“接力棒”交接出去后,林纾和刘秧回到了刑侦支队的办公室。刘秧的情绪因为那些失而复得的证据,依然处于一种激荡与后怕交织的复杂状态,被林纾安排在隔壁的休息室里,强迫他先睡一会儿。他知道,刘秧不仅是受害者,更是接下来这场硬仗中,不可或缺的“活字典”和“导航仪”,他必须保持清醒。
而林纾自己,则走向了办公室角落里的那个茶水台。
他取下自己那个用了多年、边缘已经有些磕碰掉瓷的白色马克杯,抓了一大把能苦得让人灵魂出窍的浓茶茶叶,扔了进去,然后用刚刚烧开的滚水,狠狠地冲了下去。
蒸腾而上的、带着苦涩茶香的热气,瞬间模糊了他的眼镜片。他摘下眼镜,用手指用力地按压着自己发胀的太阳穴。他的大脑,此刻就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服务器,无数的线索、画面、推论和猜测,在里面疯狂地交织、碰撞,发出嗡嗡的轰鸣。他需要一个仪式,一个节点,来将这些纷乱如麻的信息,强行梳理成一条清晰的、可以被掌控的逻辑链。
这杯浓得像药汤的茶,就是这个仪式的开始。
他端着滚烫的茶杯,走到办公室中央那块巨大的、写满了各种案情信息的白板前。白板上,还残留着上一个案子的字迹。林纾拿起板擦,沉默地、用力地,将那些旧的痕迹,一点一点地,全部擦去。
这个动作,既是在清空白板,也是在清空自己的大脑,为这个全新的、强大的对手,腾出所有的“运算空间”。
当白板变得洁白如新时,他拿起一支黑色的记号笔,在最顶端,写下了“4.15”这个日期。然后,他喝了一大口滚烫的茶水,那股强烈的苦涩顺着喉咙一路烧下去,瞬间驱散了身体里所有的困意和疲惫。他的眼神,变得如同鹰隼般锐利。
开始梳理。
一、 现场行为分析 - 动机与作案人侧写
他在白板上写下第一个标题。
“1. 极端翻乱 = 精准寻找。”他写下第一行字。
这绝非普通的入室盗窃。小偷的目标是财物,行为模式是“速战速决”。而现场的破坏程度,已经超出了“寻找”的范畴,更像是一种暴怒下的发泄和毁灭。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极度的目标感。闯入者明确地知道他们要找什么,并且在长时间寻找未果后,他们的情绪失控了。他们在找的,无疑就是刘秧藏起来的那些核心罪证。
“2. 账本撕毁 VS 关键页标记 = 两拨人?”这是他写下的第二行,并在后面打上了一个重重的问号。
这是整个案场行为逻辑中,最诡异、最矛盾的一点。如果是一伙人,他们的行为应该是统一的。要么是彻底销毁,比如像阳台上那样烧掉;要么是完整带走。但这种“撕毁大部分,却又在关键页上做标记”的行为,显得极其不合逻辑。
林纾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一个大胆的推演:会不会,先后进入这个房间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伙人?
第一拨人,是专业的“清道夫”。他们行动缜密,目标明确,负责搜寻和销毁刘秧的核心证据。他们制造了攀爬痕迹,技术开锁,并最终找到了那份盖有假公章的账本,在阳台将其烧毁。
而第二拨人,更像是“鬣狗”。他们或许是第一拨人的下游,负责来“查漏补缺”,但专业性显然不足。他们找不到更隐秘的U盘和内存卡,于是恼羞成怒,将现场破坏得一塌糊涂。那被撕毁的账本,可能就是他们泄愤的产物。而上面的数字标记,则可能是他们在慌乱中,试图记录下某些关键信息的、一种笨拙的尝试。甚至,这个标记会不会是刘秧自己留下的?在某个危急时刻,他来不及带走,只能用这种方式留下线索?
这个“两拨人”的猜想,如同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许多之前无法解释的疑点。
二、 物理痕迹分析 - 嫌疑人特征
“1. 脚印:书架前,43码,男性运动鞋,印痕深,体重较大,肌肉结实。”
“2. 刮痕:窗台,非生活工具,初步判断为小型撬棍或专业攀爬工具的金属抓钩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