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坐在农业农村局的方阵里,位置不算靠前,恰好能看清主席台的全貌,也能将台下各单位代表的神情尽收眼底。
空气中弥漫着报告纸张的油墨味和淡淡的茶香,伴随着各部门负责人轮流上台发言的平稳声调,构成了一幅年终岁末特有的“声像图”。
他静静地听着,手中那杯早已凉透的茶,几乎没怎么动过。他的思绪,时而随着台上汇报的Gdp增长率、招商引资额等宏大数字飘向远方,时而又被拉回到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记忆片段里。
他想起了在李家村村口,新任村支书李春生那张被太阳晒得黝黑、却充满干劲的脸;
想起了在自己办公室里,年轻科员小王因一份三百二十元的报表差额而面红耳赤的神情;更想起了无数个深夜,他对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的数据流,逐一排查异常预警的场景。
这些,才是他心中,这一年工作最真实的注脚。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今年我县在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强民生资金监管方面,取得的一些突出成绩。”县委陈书记浑厚有力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了整个会场,将林纾的思绪拉回了现实。
陈书记的目光扫过全场,最后,似乎有意无意地在农业局的区域停顿了片刻。
“同志们,今年市里对各区县进行年度综合考评,其中有一项,我们西郊县,拿到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陈书记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掩的自豪,“那就是——惠农补贴资金监管工作!”
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农业局方阵的同事们,都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杆,脸上露出了与有荣焉的笑容。
年轻的小王,更是激动地攥紧了拳头,偷偷用胳膊肘碰了碰身边的林纾,眼中满是兴奋和崇拜。
林纾只是微笑着,轻轻点了点头。他的内心,没有太大的波澜。这并非故作深沉,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平静。
陈书记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继续说道:“市纪委和市财政局的联合考评组,在给我们县的评语中,用了八个字——‘机制创新,成效显着’!
他们特别指出,我县率先建立并投入使用的‘智慧惠农资金阳光监管平台’,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监督流的‘三流合一’,从源头上堵塞了漏洞,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典型范本,值得在全市推广!”
掌声再次响起,比刚才更加热烈。
“这个平台,大家都很熟悉。它让每一分补贴款,都像是在透明的玻璃管道里流动,流向了哪里,流了多少,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今年,我们平台的群众实名举报办结率是百分之百,资金发放到户的准确率,也是百分之百!这两个‘百分之百’,含金量极高啊同志们!”
陈书记的语气慷慨激昂,他顿了顿,话锋一转,变得具体而温情:“前段时间我下乡调研,有个老乡拉着我的手说,‘陈书记,以前我们领补贴,就像是隔着磨砂玻璃看东西,影影绰绰的,心里总不踏实。
现在好了,手机上点一点,比银行的对账单还清楚!’——同志们,这就是人民群众最真实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所在!”
会场里,许多来自基层的乡镇干部,都感同身受地用力点头。
“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我们全县上下,各部门通力协作,尤其是农业战线上的同志们,辛勤付出的结果。但在这里,我要特别表扬一个人。”
陈书记的声音沉了下来,全场的目光,仿佛都被他的话语牵引着。
“农业农村局的林纾同志。”
一瞬间,数百道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到了林纾的身上。他没有躲闪,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局促不安,只是平静地迎着大家的注视,微微欠了欠身。
“据我所知,我们这个‘阳光平台’,从最初的一个构想,到最终的落地运行,林纾同志是全程的参与者和核心的推动者。在查办案件时,他铁面无私,深挖彻查;在构建制度时,他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他把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变成了完善制度的‘靶子’;把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变成了培训干部的‘活教材’。正是因为有他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较真劲儿,有他这种‘解剖麻雀’的钻研精神,我们的监管工作,才能做得这么扎实,这么有底气!”
“所以,这个全市第一,林纾同志和他的团队,当之无愧!”
雷鸣般的掌声,第三次在会场中响起。这一次,是经久不息。这掌声里,有赞许,有敬佩,更有发自内心的认同。
面对着雪亮的聚光灯和如潮的掌声,林纾站起身,向主席台和四周的同事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旁人眼中,这或许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高光时刻”。然而,只有林纾自己最清楚,在那一刻,他心中涌起的,并非是个人被表彰的激动与喜悦,而是一种更加宏大和深沉的情感。
他的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闪过了一连串的画面:
他看到了信息技术中心里,那些年轻的程序员们,为了攻克一个数据接口,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后,布满血丝却依旧明亮的眼睛;
他看到了在乡镇干部培训班上,一张张聚精会神、奋笔疾书的面孔,他们是制度落地的第一道“防线”;
他看到了李家村的李春生,在大槐树下,用最朴实的语言,为村民们解读着那些曾经被束之高阁的政策文件;
他看到了西郊村的李二明,坐在炕头上,用那根因为常年劳作而略显粗笨的手指,小心翼翼地在智能手机的屏幕上,查询着自家的补贴明细;
他甚至还看到了李大壮、王某等人,在法庭上,面对如山铁证时,流下的悔恨的泪水——他们,用一种反面的方式,为这套制度的诞生,提供了最深刻的“反面教材”。
这一切的人与事,像无数条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了今天这条被认可、被赞誉的“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