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早晨,村里男人都早早起来放牛,因为种地都是靠牛犁地。浓浓的大雾若隐若现看见赶牛的人和牛的后背,赶牛的吆喝声和牛的叫声,狗也跟着叫起来,然后鸡鸭也叫着要吃饭,清晨的交响乐就开始了,吃过早饭,爸爸妈妈上地了,我们也背着书包去上学,要路过一片庄稼,迈过一条小溪,穿过一片白桦林,再路过一片苗圃,走三里地,才能来到林场的学校上学。
夏天的暑假,村前面的池塘成了我们每天都去的玩处,因为水流缓慢,池塘里的水很暖,我们可以光腿在里面玩,里面蝌蚪小鱼可多了,我们总喜欢把它们网到瓶子里观察,看够了再放回水里。小蝌蚪圆圆的大脑袋和长长的尾巴,游起来可欢快了,而且玩着玩着它就长出了后腿,我们特别惊讶于它的变化,所以总去看看它又长出了什么。
秋天比较忙,放学回家要帮爸爸妈妈收拾地里的庄稼,还要忙着喂猪喂鸡。每天吃饭都很晚了,吃完饭还得写作业,我妈都给我限时,一是太晚耽误劳累一天她们睡觉,还有就是嫌费电。
冬天,村里静了下来,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那时雪可大了,小小的我们每天都趟着很深的雪去上学。早上出发天是黑的,晚上回家天也是黑的,很多时候是一个人走那条路,害怕就哼着歌走,就这样走了六年。那时的我很喜欢上学,既可以和同学玩,还能学到新知识,是书上的知识打开了我对村子以外的认知,书本里描写的美好生活,根深蒂固的扎在了我幼小的心里。直至现在,我仍愿意相信生活是美好的。
村子现在没人住了,房子也都年久失修倒了,只有地里的庄稼仍绿油油的。我依然喜欢去村后的小溪边坐着,看风吹过豆叶,看远处大山。
这一天天气晴好,白雪皑皑的林海雪原有如一幅水墨画卷,辽阔静谧,空灵神秘。风烟俱净有如世外桃源,只有前车扬起的粉雪在空中飞舞,阳光下熠熠生辉。
到达山顶,也是原来的林场工区站点,布满了东北特有的地窨子,这种半地下窝棚,屋内烧地火龙取暖,大通铺火坑,塑料布崩紧避风采光,地锅炒菜做饭。
地窨子的烟囱平起地面,炊烟袅袅,门口堆起高高的木头柈子,很东北。
满桌美食都是城市见不到的山珍,宾主推杯换盏,把酒言欢。大炕上簸箩装着炒好的毛嗑、花生,有兴趣还可以尝试自己卷个烟卷,吸个旱烟、水烟。
荒废了许久的林场也要搞旅游开发了,屋外布置了很多彩灯装饰,看上去倒也是热闹。
原本的计划是驾车穿越两个山头入住海林市区,但前面的道路没有推雪,夜晚开车风险太大,我们选择折返回到公路进市区。
这一天的体验非常独特,算是穿林海跨雪原,当了回杨子荣吧,这也太东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