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倡导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是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它既反对民族分裂,也反对忽视历史事实、反对放弃原则的 下跪式“伪团结”。】
【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与 唯物史观背道而驰。正如教员在《矛盾论》中强调的:“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脱离具体历史条件谈 “团结”,必然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
【我们举些例子。团结史观通过偷换概念,将历史上的反侵略斗争污名化为 “破坏团结”。例如,有他们声称 “岳飞抗金是阻碍统一”。】
【现在他们更是在澎湖海战中进一步把郑成功打成了逆贼。郑成功在父亲、恩师都降清的情况下,甚至面对清廷一度扬言要将郑氏家族“阖门戮于市”的逼迫下,依旧誓死不降,一日未受清爵,一日仍是明臣。】
明朝。
“这郑成功,倒是块硬骨头。”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却带着难掩的动容,“父、师皆叛,身家性命悬于一线,竟能守得住本心。比那些得了大明的爵位,转头就通敌的贰臣强千万倍!”
刘伯温抚须沉吟:“主公,此子最难能可贵者,在于逆势而守。大明江山倾颓,文臣爱钱,武将惜命,他却以一己之力扛着明旗,这等忠义,可比文天祥、陆秀夫。”
“文信公当年兵败被俘,宁死不屈;陆丞相背负幼主投海,以身殉国。” 徐达接口道,“这郑成功虽未殉国,却守得更苦 —— 身边无主可依,身后无兵可援,面对的是亲族被戮的威胁,却始终未改其志。这般孤忠,更显难得。”
众人感慨许久,朱元璋突然起身他走到殿中,目光扫过众臣:“传咱的旨意,翰林院即刻修书,将郑成功事迹载入《英烈传》,配享忠臣祠!朕要让后世子孙都知道,我大明的臣子,当有这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
“英雄就是英雄,容不得玷污”。
明末。
郑成功按剑立在崖边,海风卷着未来的惨状撞进心口 —— 无主可依、亲族遭戮,指尖却攥得更紧:“纵使天地皆弃,大明衣冠不能丢!”
身后部将甲胄相叩,有人目含热泪:“将军守的不是一隅土,是汉家魂!” 更有人拔剑指天:“便是只剩一兵一卒,也随将军抗清,绝不让胡骑踏碎故国山河!”
【可郑成功的坚持在团结人眼中,这就是不团结鞑子的行为。他们为了团结而忽视了“将郑氏家族阖门戮于市”的残暴,忽视了扬州屠杀,忽视了留发不留头的压迫。忽视一切,只为团结,便将反清的民族英雄打成反贼。】
【这种论调直接否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我虽然是学医的,但所有的大学都要教思政的,我自然也是学过的。这门课告诉我们,判断历史进步性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南宋军民抵抗金朝侵略,本质上是扞卫先进农耕文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正义之举。正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彰显的民族气节,这种抵抗精神正是中华文明历经劫难而不绝的精神支柱。】
【团结史观却将其扭曲为 “狭隘民族主义”,这种价值立场的颠倒,与现代价值观形成尖锐对立。】
【事实上,现在中央依旧在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
【而团结史观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典型表现,他们通过诸如以倭代华、强行以团结史观编写史书等等方式将历史虚无化。】
【最后还有一点。团结史观的论证逻辑存在致命缺陷 —— 用现代国家版图反推历史归属,将 “统一” 异化为 “征服有理”。例如,有观点声称 “清朝奠定中国版图,所以其统治具有天然合法性”,这种倒果为因完全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天幕下。
左宗棠紧皱眉头,说道:“老夫虽收复新疆,但想来末期肯定又松动了,以至于新疆后来亲近毛熊。而且清亡之后,后世建国,西藏新疆不是金珠玛米去收复的吗,清丢了东北,也是东野去占了啊”。
沉默片刻,左宗棠一甩袖子,气愤的说道:“这版图是后世军队自己打回来的,又不是拿地契要回来的”。
一旁,其副手点头道:“左公所言极是,后世甚至撕了不少割地的‘地契’呢”。
【极端团结史观用 “大一统” 的结果掩盖征服过程的血腥性,实质是为殖民统治提供合法性背书。】
【极端团结史观的危害性不仅体现在历史认知领域,更在于其现实政治导向。这种史观通过否定汉族历史叙事的正当性,客观上为民族分裂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罢了。】
【例如,有观点声称 “汉族是虚构的民族”“汉文化没有纯粹性”,这种 “去汉族化” 言论直接挑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基础。民族认同是历史形成的客观存在,否定民族差异的 “抽象团结” 只会加剧现实矛盾。】
【中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而 极端团结史观恰恰以 “共同性” 为名消解差异性,最终导致 “共同体” 沦为空洞口号。】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否定主体民族历史贡献、弱化主体文化认同的理论,都必然引发认同危机和社会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