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下班后。陈勇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家,一头栽倒在床上。他随手抓起手机,点开短视频,结果满屏都是满满的负能量,果断退了。
看样子他的信息茧房炸了,大数据推送机制失灵了.......说人话就是太久没用,号废了。
正发呆呢,天幕下。某茶馆内,突然有人问起:“天幕何不讲讲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这位柯棣华的经历”。
“是啊是啊”,茶馆内客人不断附和着,说道:“能和白大夫一起,想来也是位悬壶济世的大圣人”。
陈勇一听,立刻来了精神,“好主意,我找找资料”。很快,陈勇便找到了关于柯棣华的资料,开始带着观众看了起来。
【1910 年 10 月 10 日,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即柯棣华)诞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绍拉普尔市一个低层中产阶级家庭。】
【父母虽家境普通,却全力支持他的学业,期盼他学成后回乡创办医院,为贫苦乡亲诊疗。这份根植于童年的济世情怀,成为他日后人生抉择的精神底色。】
天幕下,各朝古人纷纷为这份朴素的善念颔首。
明朝,朱元璋见此情景,不禁感慨万分,说道:“穷人家养孩子本就不易,还肯砸钱供孩子学医救穷人,这家父母的心肠比不少当官的都透亮。那孩子打小就揣着帮穷苦人的念头,这份根基扎得好啊!”
一旁的马皇后听后,颔首称赞道:“陛下所言极是,见微知着,其善举实在令人钦佩”。
【1936 年,柯棣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孟买格兰特医学院,斩获内外全科医学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他目睹底层民众因缺医少药悲惨离世的景象,逐渐意识到 “医学无法单独解决社会苦难”,开始研读马列,思考社会变革的路径。】
【彼时的他已获英国皇家外科学会考试资格,这意味着一条优渥的职业道路正在铺展,但命运的指针正悄然转向遥远的中国。】
【1937 年,中国全面抗战的消息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激荡着反法西斯青年的心。1938 年 2 月,印度国民大会党第 52 次会议应朱总的请求,作出派遣援华医疗队的决定。】
【柯棣华毅然放弃考试机会与安稳生活,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与医治抗日伤员相比,失去生命和工作的风险都不算什么”。】
天幕下。
唐朝,李世民对满朝文武沉声道:“又是一位如白求恩大夫一般的人,异国青年,能为他国危难舍弃自身前程,甚至不怕丢了性命,这份大义,比不少本国将士都要坚定。想来这就是白求恩大夫和柯棣华大夫能在同一个纪念馆的原因”
房玄龄站在一旁附和:“陛下所言极是。他明知前路凶险,却还能说出‘风险不算什么’,和白大夫如出一辙,志同道合者,曰同志”。
宋朝。
范仲淹望着天幕,轻声感叹:“我当年说‘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柯棣华大夫不仅有此决心,还能身体力行。他明明能靠医术过好日子,却偏要管天下人的苦,知道光治病救不了根,这份见识,令人佩服不已!”
【1938 年 9 月 1 日,柯棣华与爱德华、卓克华等四位同伴从孟买启航,搭乘轮船经香港于 14 日抵达中国。随后辗转长沙、武汉参与战地救护。】
【当医疗队抵达重庆时,谭云山教授为五位成员各取带 “华” 字的中国名字,即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和柯棣华。柯棣尼斯从此以 “柯棣华” 之名镌刻在中国抗战史中。】
天幕下,众人对这 “华” 字的寓意颇有感触。
明朝,郑成功摸着 “华” 字的字样,对身边参军道:“这‘华’字用得好啊!他把自己的名字和中国绑在一块儿,就是把心也扎在这儿了。往后提起柯棣华,谁都会记得他是中国抗战的一份子!”
【在重庆的医疗工作,柯棣华已经全身心投入到救助伤员的事业中,然而此时噩耗传来,他突然接到父亲病逝的噩耗,队员们纷纷劝他回国照料母亲与妹妹。他强忍悲痛摇头:“这里千千万万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任务未完成绝不回去,不到延安绝不罢休”。】
南宋,文天祥听闻这话,眼眶泛红,对身旁随从道:“父丧乃天大的事,他却能强忍悲痛留在异国救难,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决心,比我当年坚守崖山还要难啊!他这颗心,比金石还坚!”
【1939 年 2 月 12 日,历经层层关卡的印度援华医疗队终于抵达延安。我军实行的 “官兵平等、军民一致” 的政策令柯棣华感到不可思议 —— 士兵月薪 3 卢比,总司令也仅 5 卢比,这在等级森严的印度,是难以想象的。】
【在拐峁医院,柯棣华将从印度带来的 x 光机无偿捐赠,并手把手指导医护人员操作。他拒绝组织给予的特殊伙食待遇,坚持与战士们同吃黑豆野菜,把缴获的罐头、滋补品全部转赠重伤员。乡亲们送来鸡蛋土特产,他总笑着谢绝,表示他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
唐朝,孙思邈捋着胡须,赞许道:“他不仅医术好,心更好。自己带来的贵重器械说捐就捐,有好吃的全给伤员,乡亲们的东西也不拿,这才是医者该有的样子 —— 不贪财、不搞特殊,心里只装着病人。”
一旁的程咬金突然说道:“后世有这样的能人志士来相助,而且还不止一位,能让如此多人不远万里的赶来,可谓是幸事啊”。
李世民摇了摇头,说道:“这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后世军队如此受民众爱戴了,不是什么天命所归,而是救人与自救的必然。
【同年 11 月,柯棣华主动请缨奔赴前线,追随白求恩大夫的足迹前往晋察冀边区。经过一个多月跋涉,医疗队于 12 月 21 日抵达山西武乡县王家峪屯我军总部。朱总亲自迎接这位 “黑皮肤的白求恩”。】
天幕下。
三国,关羽听闻他追随白求恩的事迹,眼中闪过赞许:“白大夫是英雄,这柯棣华主动追着英雄的脚步去最危险的前线,说明他心里也装着英雄的信念。朱总亲自迎接,也是对他这份勇气的敬重啊!”
【1940 年百团大战打响,柯棣华率领医疗队将救护所设在离前线仅百米的山洞中。炮弹在附近爆炸时,他仍专注为伤员缝合伤口。】
【他 13 天内收治 800 余人,完成 585 台手术,最高纪录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未合眼。当地军民亲切称他 “黑妈妈”—— 既因他肤色黝黑,更因他像母亲般照料伤员与百姓。】
天幕下,众人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救治数据,无不震撼。
孙思邈再次开口,声音带着一丝颤抖:“13 天 585 台手术,三天三夜不合眼,就是铁打的人也扛不住啊!”
此时,众人皆称赞道:“这是再生父母啊,把他们的命从阎王那抢了回来,叫一声妈妈确实不为过”。
明朝。
郑成功看着山洞里的手术场景,对同伴道:“炮弹在旁边炸都不挪窝,一门心思救伤员,这哪是医生啊,分明是跟战士们一起在前线拼命!”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柯棣华始终坚守在医疗一线,高强度的工作和恶劣的环境逐渐蚕食着他的健康。在持续救治伤员的过程中,绦虫病此时已悄然侵蚀他的健康。虫卵随血液侵入脑部,阻塞血管引发癫痫,但他始终对病情秘而不宣。】
三国,华佗可皱着眉头,看着天幕中柯棣华强装镇定的样子,沉声道:“癫痫可不是小毛病,他还瞒着不说,继续拼命工作,这是拿自己的命换伤员的命啊!他就不怕哪天倒在手术台上再也起不来吗?”
【1941 年 11 月,这位异国医者在战火中收获爱情,与白求恩学校护理教员郭庆兰结为伴侣。郭庆兰后来回忆:“他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总能振奋所有人的精神”。】
唐朝,白居易听闻这段回忆,笑着点头:“就算日子苦,还能给身边人带来力量,这样的人不管在哪,都能让人觉得有希望。两人在战火里结为夫妻,这份感情也格外珍贵。”
【1941 年,柯棣华出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为培养本土医护人才,他从零开始学习中文,手稿上满是中文汉字旁标注的印地语注音。他编写的外科教材,成为边区医护人员的 “救命书”。】
明朝,徐光启看着柯棣华手稿上的注音,不禁感叹:“他一个外国人,为了教中国人医术,还特意学中文,写教材,这份用心比不少本土老师都周到。那本‘救命书’,救的可不光是伤员,还有边区医疗的未来啊!”
【1942 年夏,柯棣华的癫痫发作日益频繁。聂帅多次劝他赴延安或回国治疗,都被他拒绝:“这里的伤员更需要我”。】
【12 月 8 日,已陷入半昏迷的他强撑着为村民郝庆顺完成急性阑尾炎手术,这是他一生最后一台手术。次日凌晨,这位 32 岁的印度医生在河北唐县停止了呼吸。】
天幕下,一片寂静,不少古人红了眼眶。
明朝。郑成功望着天幕中柯棣华拒绝治疗的画面,悲叹道:“他明明知道自己的病越来越重,却还想着伤员,不肯去治。这是把所有的光和热都要耗在这片土地上啊,太让人心疼了!”
郑成功的军师陈永华亦是声音沙哑的说道:“都半昏迷了还强撑着做手术,到死都在救别人。32 岁啊,多年轻的年纪,就这么走了,太可惜了!中国失去了一个好朋友,世界失去了一个好医生!”
【柯棣华逝世后,延安各界为他举行隆重追悼会,总舵手亲笔题写挽联:“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这短短数语,浓缩了一个异国英雄的生命重量。】
唐朝,李世民看着挽联,缓缓道:“‘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这评价太中肯了。他不是中国人,却为中国抗战拼到最后一口气,这样的英雄,该被永远记在史册里!”
明朝,郑成功紧握双拳,激动地说:“他用一辈子证明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什么是医者仁心。就算他走了,他的精神也会像白求恩一样,一直激励着后人!”
天幕下,所有人都明白,他们又见证了一位跨越国界的英雄,一段用 32 年的生命,书写了一段永不褪色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