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
萧绰看着前线奏报,嘴角上扬。
先是王破虏、许青骁率部跟阳城知州里应外合夺了阳城,打得曹直率部狼狈逃窜。
后是何景辉在襄水河畔射杀、擒获楚军五千余人,挫败楚国想要奇袭襄州之地的阴谋。
再是谍子来报,说是楚国派出使者往韩国、魏国,欲与两国联手,共同伐乾,被两国断然拒绝。
一切,似都在按照许良预计的那般进行。
魏国方面,左起、魏婴联手,不仅将围困在壤丘、济阳之间的齐军给屠了大部,还将其主将齐斌给抓了。
齐国南征吴国的脚步被迫停下,大将田用已经率部返回,陈兵于边境,其架势是要与魏国大战一场。
看上去是对大乾利好的消息……
但,也有坏消息。
赵国一路将燕国打到了辽东以东之地,占了燕国都城,焚了燕国皇室的宗庙。
大将潘凤已经率军班师。
若不出意外,赵国可能会插手齐、魏之战,亦或者是对韩用兵。
如此一来,难保不会跟大乾争夺疆土。
“还是得找许……”
萧绰忽然顿住,不知不觉,自己竟下意识地遇到事就想召许良!
可此前遇到类似事情找其他朝臣也解决不了。
若非许良,她现在只怕连皇位都坐不稳。
她也知道,长此以往下去,势必会越来越依赖许良。
若许良生出异心,她的皇位跟大乾势必都将不稳。
说到底,还是得自己能够镇得住局面。
既能稳住朝局,又能让群臣不生异心。
再说了,如今朝堂经过一年多的整治,已经没有人敢跟她唱对台戏的了。
如今大乾内外局面,一片大好,也未必事事都要麻烦许良。
想到这里,萧绰按下召许良进宫的冲动,对着奏章一一批阅。
“对韩用兵继续……襄州防备继续……
塞北军可以向东过孟津渡口,正式驻守蒲阳、南曲……
赵国若插手魏、齐之争,大乾不参与,只管攻韩!”
萧绰目光渐至明亮,思绪也越来越清晰。
一番批阅之后,她恍然觉得形势一片大好,的确不需要麻烦许良。
最起码,自己的能力足以应付这些。
但她心底还是不满足。
她希望自己能像许良那样有应对各种困局的才思。
如此才能防止大乾祸起萧墙。
旁边,上官婉儿边整理奏章,边留心观察萧绰的举动。
她有些奇怪,奏章上所说的事明明都是大事,为何陛下不召许良或者其他大人商议。
可眼见上面的批示,有理有据,完全挑不出什么毛病,她便按下这疑惑。
同时,她心底也暗暗高兴。
陛下如今处理政务越来越得心应手,实乃大乾之福!
……
壤丘。
魏婴策马出城,身边只有二十余骑。
二十余骑跟魏婴一样,皆是客商打扮。
其中一人赫然是魏虔!
而与魏虔并辔而行的居然是无任何束缚的齐斌!
一行人出城之后先走王周古道向东,再走小路往东北。
如此走走走停停,沿途不断有三三两两的人加入,后到了五六十人。
后加入的这些人一个个面庞普通,目光锐利,显然都是经过特别训练的谍子。
加入队伍后,魏婴亲自跟他们交谈,似在确认什么。
一天一夜后,他们抵达了距离壤丘约二百里外的一座土丘。
土丘名为平丘。
说是平丘,却多裸露山石。
是以整座山并无大树,只有茅草与低矮的酸枣。
山不高,站在山脚可轻松看到山顶。
平丘山脚下,已经有一伙以骡马为脚力的客商在土丘下的灌木旁歇息。
有的在牵骡马啃草,有的在点检货物。
魏婴看了一眼身旁,一人策马而出,直奔那伙人。
不多时,随从赶回,于马背上沉声道:“王爷,是赵国的人。”
魏婴点头,低声吩咐:“就说我在山顶等他!”
旋即下马,徒步登山。
跟他一起的,还有魏虔、齐斌。
赵国那边只走出了两人。
虽隔着一段剧烈,却能看出一人身材魁梧,一人年龄不小。
魁梧的走得快,很快来到山顶。
见到打量他的魏婴时,他拱手笑道:“魏将军,多年不见,风采依旧啊!”
魏婴瞥了一眼,点头笑道:“青石峡一别,潘将军似更胜往西!”
二人阔步上前,大笑着互捶对方胸口。
看其模样,哪里有天下传闻的“魏、赵势同水火”?
二人寒暄过后,魏婴让出身后二人。
“大魏魏虔,见过潘将军,久仰大名!”
“大齐齐斌,久仰潘将军大名,如雷贯耳!”
潘凤依次点头,也不藏着掖着,直奔主题,“魏将军此番相邀,为何如此谨慎?
只需修书一封,潘某敢不奋力呼应?”
魏婴摇头叹道:“若不如此,恐不足以引起潘将军重视。
再者,不当面与各方议定细则,恐生变故。”
还有一点他没说,魏国的谍报出了问题,为免再出现王景跟左起类似的事,只能亲自走一趟。
潘凤点头,“王爷担心不无道理,吾皇也是担心潘某粗人一个,议不定细则,故而让甄先生也跟着过来了。”
说着,他看向还没到山顶的人,“甄先生,你快些!”
甄元平抬头看了看土丘顶,又循着耳边声音往东面看去,只见一道尘烟快速朝他们所在的方向奔来。
他伸手指了指远处。
于是山顶、山脚的人都以手搭凉棚遮阳,看向尘烟起处。
魏婴看向一旁的齐斌,笑着点头,“齐国的人也来了。”
果然,不到半个时辰,齐国放也将带来的近百人留在山脚下,只有二人登山而上。
一番寒暄之后,几人熟悉的、不熟悉的,都认识了。
魏、齐、赵三国代表齐聚平丘山头。
魏国:魏婴、魏虔。
齐国:田双、田用、齐斌。
赵国:潘凤、甄元平。
几人各自在山顶挑一块石头坐下,后都看向魏婴。
魏婴点头,神色肃穆,“诸位,魏某是带兵之人,不喜拐弯抹角,就直说了。
今日魏某请两国齐聚于此,是为了商议遏制大乾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