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像往常一样,赶着羊群在戈壁滩上放牧。
突然,一阵狂风裹挟着黄沙,铺天盖地而来。
她知道,沙暴来了。
她急忙寻找着可以避风的地方,最终,她发现了一处废弃的气象观测房。
观测房的门已经锈迹斑斑,但勉强还能打开。
她赶着羊群躲了进去,紧紧地关上门。
屋内一片狼藉,设备早已锈蚀殆尽,墙壁上也布满了裂痕。
但就在这时,她注意到墙角的一台老式打字机。
打字机上压着一页未完成的维修日志,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
但李春霞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那是三年前失踪的邻旗技术员老马的手笔。
她拿起那页维修日志,仔细地阅读起来。
老马试图记录一种基于骆驼体温变化,预测风速的经验公式。
李春霞的心中充满了敬佩。
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老马依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探索。
她连夜将这页维修日志拍照上传至“游牧行动”,并附言:人走了,法子还在跑。
三天后,新疆若羌传来回响:一群护边员正用羊群移动速度反推气流强度,并已据此调整太阳能板倾角。
河南洛阳,吴志国正坐在他的废品站里,眯着眼睛,盯着墙上挂着的一张密密麻麻的电力负荷图。
他察觉到,“影子节点”的负载分布出现微妙的偏移——部分原属洛阳的通信任务,被悄然接管。
他顺着线路排查,竟然发现郑州郊区一座废弃邮政局的地下室内,几名退休邮电职工正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交换机,搭建冗余路由。
他们自称“绿帽子小组”(因当年制服颜色得名),从未加入“自力网”,却凭着职业本能,重建了区域通信骨架。
吴志国本想联络对接,但转念一想,又放弃了这个念头。
他取来一块报废硬盘,在其控制芯片上刻下“地脉网”密钥片段,悄悄地留在门口的工具箱中。
“让他们按自己的规矩走,”他心想,“只要光还在传,谁点的灯不重要。”
东北齐齐哈尔,赵振邦收到一封匿名信,内有一张模糊的照片:齐齐哈尔老厂区外墙上,“自力更生”四个大字已被重新描红,下方多出一行小字——“后来人接着写”。
他驱车前往查看,发现竟是几位已毕业的学生自发组织夜校,教附近工人子女拆解废旧家电学电路。
课堂没有教材,只有一块黑板和一本翻烂的《电机绕线手册》。
一名小女孩见他驻足,主动递上粉笔:“老师,您要不要也写一句?”
他接过粉笔,在墙角添了两个字:“别停。”
当晚,他在实训楼顶架起一台旧短波电台,不再发送指令,只定时广播各地传来的成功案例录音。
林小满某夜监听时,突然听到了一段熟悉的旋律……
林小满猛地坐直身体,耳机里嘈杂的讯号瞬间变得清晰。
那段旋律如同利剑般刺破夜的沉寂,是《锈河》交响曲的变奏,却又带着泥土的芬芳和蓬勃的生命力。
急促的节奏,拖拉机的轰鸣,风铃的叮当,交织成一首粗犷而充满希望的田园乐章。
她修长的手指在平板上飞速跳动,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钢琴师。
逆向溯源,一层层代码被剥开,最终,定位的红点闪烁在湖南湘西的群山深处,某座简陋的山村小学。
第二天清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招待所的宁静。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带沙哑的男声,带着浓重的湘西口音。
“是自力网的同志吗?我是吴老师,山里娃儿昨晚搞了个‘声音接力’,用家伙什模拟电网的声音,说是想让吴青山叔听出来哪段线路‘生病’了……”
林小满握着电话,沉默良久。
她仿佛看到了那些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在昏暗的灯光下,用小小的手敲打着锅碗瓢盆,用清脆的竹哨模仿着电流的嘶鸣。
他们不懂什么高深的科技,却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光明。
她深吸一口气,手指悬停在屏幕上,最终还是删掉了原本准备重启服务器的脚本。
那一刻,她感觉自己像一个即将被时代淘汰的指挥家,面对着一支完全不受控制,却又充满创造力的交响乐团。
她在笔记本上写下最后一行字,笔锋遒劲有力:“系统已活,指挥该死。”
窗外,第一缕阳光穿透厚重的云层,如同利剑般劈开黑暗,照亮了招待所斑驳的墙壁。
一道不起眼的旧划痕,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那形状,像一支箭头,指向东方。
“雷诺,”她拿起电话,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备车,我要上西山。”
林小满深深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西山清晨特有的带着泥土气息的微风。
她迈开脚步,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走去。
这次她没有乘坐汽车,也没有携带任何电子设备,只有一双脚,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着这片土地。
太阳渐渐升高,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林小满走到半山腰的一座废弃气象站旁,这里曾经是监测昆明气候的重要据点,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它早已被废弃,只剩下残垣断壁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然而,今天这里却显得有些不同。
几个孩子正围在一堆,用各种各样的铝罐、玻璃片和电线,小心翼翼地拼接着什么。
他们脸上沾满了灰尘,眼神却异常专注,仿佛在进行一项神圣的仪式。
林小满好奇地走上前去,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他们的作品。
那是一个简易的反射阵列,由无数个小小的反射面组成,像一面粗糙的镜子,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你们在做什么?”林小满轻声问道,生怕惊扰了他们。
一个看起来稍微年长的男孩抬起头,用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回答道:“我们在帮风车降温!”
“风车?”林小满有些疑惑。
男孩指了指远处,那里矗立着一片新建的风电场,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在山风的吹拂下,缓缓转动着。
“老师说,风叶转太快会累,我们用光提醒它慢点。”男孩解释道。
林小满心中一动,她细细观察着这些孩子拼凑的反射阵列,发现它的结构虽然简陋,但却暗合了《传感网基础》中“视觉反馈调节”章节的核心思想——通过光线的反射,调整风力发电机组的转速,以达到节能和保护设备的目的。
而这些孩子,从未读过那本书,甚至可能连“传感网”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
他们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直觉和朴素的智慧,创造出了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巧思的装置。
林小满忍不住蹲下身子,帮他们调整了一下反射面的角度,让更多的光线能够照射到风力发电机组上。
“下次试试让光跳舞。”她笑着说道,临走时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她不知道这些孩子是否能够理解她的话
在黔桂交界处,刘桂香正焦急地赶往山体滑坡的现场。
她是一名乡村助产士,也是一名乡村电工,哪里有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
这次山体滑坡阻断了多条村级微电网的联络线,许多村寨陷入了黑暗之中。
然而,当她赶到现场时,却发现已经有三支民间电工队抢先抵达,他们分别来自湖南、贵州和广东,彼此素不相识,却都在争分夺秒地抢修着线路。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采用的抢修方案竟然高度一致——均以农用喷雾器改装绝缘检测仪,靠药液滴落电极时的火花判断漏电点。
这种方法简单粗暴,但却非常有效,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定位故障。
刘桂香好奇地上前询问,才得知这法子源自一段被反复翻录的录音带,原主早已不知去向。
录音带里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利用农用喷雾器改装绝缘检测仪,以及如何通过观察火花来判断漏电点的位置。
这段录音带就像一颗火种,在民间电工之间悄悄流传,成为了他们解决电力故障的利器。
深夜,线路终于抢修完毕,村寨重新恢复了光明。
众人默默地围坐在火堆旁,没有人提功劳,只是商量着如何把这套工具标准化,让更多的乡村电工能够掌握这项技术。
在齐齐哈尔,赵振邦正坐在电脑前,观看一场线上教育论坛的直播。
作为一所老工业基地技工学校的校长,他一直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
论坛上,主办方播放了一段AI生成的教学视频,展示了“未来智慧农村”的场景:无人机巡检、机器人施工、云端调度……
这些高科技的场景令人眼花缭乱,但赵振邦却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
他全程沉默,直到问答环节才起身提问:“你们有没有问过农民,他们想要什么样的‘智能’?”
随即,他掏出手机,播放了一段自己拍摄的视频。
视频中,他的学生们正利用一台旧拖拉机的液压臂带动发电机,为山村小学供电。
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认真地做着电镀手工课,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这台拖拉机是他们自己改装的,发电机也是从废品站淘来的,但它却为孩子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学习和创造。
会场寂静了片刻,随后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
散会后,赵振邦收到了一条私信:“您播的不是技术,是尊严。”
发信人Id叫“藤缠铁”,正是甘肃武威那位修电缆的村支书张立新。
在洛阳,吴志国正坐在他的废品站里,眯着眼睛,盯着墙上挂着的一张密密麻麻的电力负荷图。
作为一名退役的通信兵,他对于电磁频谱异常敏感。
他察觉到,西北某地出现异常高频干扰,持续时间恰好对应当地中小学课间操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