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大亮,宫里的旨意就到了国公府。李云轩召叶明入宫觐见。
叶明穿戴整齐,踏入那熟悉的宫城时,明显感觉到沿途遇到的太监、侍卫看他的眼神都多了几分热切和恭敬。
北境大捷的消息显然已经彻底传开,他这位“新军缔造者”的名头,如今在宫里宫外是越发响亮了。
在御书房外等候通传时,正好碰到太子李君泽也从里面出来。
“表弟!”李君泽见到他,脸上立刻露出笑容,快步上前,压低声音,“干得漂亮!昨日父皇在朝堂上可是难得的高兴!走,进去吧,父皇正等着你呢。”
两人简短交流了个眼神,一切尽在不言中。
进了御书房,只见李云轩正站在窗前,手里拿着一份奏折,眉头舒展,气色看起来比往日好了不少。
“臣叶明,参见陛下。”叶明躬身行礼。
“行了行了,这儿没外人,不必多礼。”皇帝转过身,脸上带着笑意,亲自虚扶了一下,“明儿,这次北境新军首战告捷,你居功至伟!朕心甚慰!”
“陛下谬赞,全赖陛下信任,将士用命,臣不敢居功。”叶明保持谦逊。
“该是你的功劳,跑不了。”皇帝摆摆手,走到御案前,拿起另一份奏折,“赏功的章程,户部已经报上来了,朕看过了,就按这个办。阵亡将士的抚恤,加倍发放!有功将士,该升官的升官,该赏银的赏银,绝不吝啬!”
“陛下圣明!将士们必感念天恩,效死用命!”叶明立刻说道。皇帝在这方面确实大方,这也是能凝聚军心的关键。
“不过……”皇帝话锋一转,将那份奏折轻轻放下,语气平淡了些,“今日召你来,除了褒奖,还有件事。昨日朝堂上,虽然大局已定,但也有些不同的声音。”
叶明心道来了,面上不动声色:“臣愿闻其详。”
“主要还是集中在钱粮上。”皇帝看了叶明一眼,“有人提出,新军装备精良,耗费巨大,此次虽胜,但只是小股敌军,若全面铺开,国库恐难以为继。另外,也有人担心,火器威力虽大,但过于依赖外物,恐使将士荒疏了弓马根本。”
叶明心中冷笑,这说辞跟二哥昨晚透露的如出一辙,不用说,背后肯定是靖王那一系的人在煽风点火。
“陛下,”叶明组织了一下语言,用尽量通俗易懂的话解释,“关于钱粮,新军初建,投入确实较大。但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旦形成规模,标准化生产,成本其实可以逐步下降。而且,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本身就是最节省的。试想,若边关稳固,外敌不敢轻易犯境,每年省下的军费、避免的损失,远比投入要多得多。”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弓马根本与火器之辩,臣以为,并非取舍,而是互补。火铳乃远射利器,可于接敌前大量杀伤,挫敌锐气。”
“待敌阵型已乱,士气已沮,我军再以精锐步兵压上,或辅以骑兵突击,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新军操典中,并未放弃近战格杀与体能训练。未来的强军,当是诸兵种协同,各展所长。”
皇帝听着,微微颔首,显然叶明的话说到了他心坎里。他担心的就是旧势力的反弹和财政压力,但叶明给出的理由和前景,让他更加坚定了支持新军的决心。
“你所言,甚合朕意。”皇帝沉吟片刻,“新军扩编之事,照常进行。所需的钱粮、工匠,朕会督促户部和工部优先调配。不过,明儿,树大招风,如今你和新军都在风口浪尖上,行事需更加谨慎,给朕,也给你自己,省却些麻烦。”
“臣明白,定当谨言慎行,不负陛下期望。”叶明知道,这是皇帝在提点他。
从御书房出来,太子李君泽还在外面等他。
“怎么样?父皇没被那些闲言碎语影响吧?”李君泽关切地问。
“没有,陛下圣心坚定。”叶明摇摇头,随即压低声音,“表哥,靖王那边,最近可有什么动静?”
李君泽神色也严肃起来:“表面上很安静,但他那几个掌管京城防务的老部下,最近活动频繁。另外,我收到密报,西羌那边吃了亏,内部似乎也有些不满的声音,怀疑靖王给的情报有误。这对我们或许是件好事,可以加剧他们之间的裂痕。”
叶明眼神一凝:“嗯,这是个机会。我们可以暗中散播些消息,就说……朝廷新军锐不可当,专克羌骑,有人故意引他们来碰钉子,是想借刀杀人,削弱西羌实力。”
李君泽眼睛一亮:“好主意!我这就去安排!”
离开皇宫,叶明没有回国公府,而是直接去了城外的皇家工坊。这里如今是“破军”系列火铳和各类新式军械的核心生产基地。
工坊大管事早就候着了,见到叶明,如同见了主心骨。
“院判大人,您可回来了!北境大捷,工坊上下都与有荣焉啊!”大管事满脸红光。
叶明笑了笑:“都是大家辛苦的功劳。战报总结我带回来了,火铳在实战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硝烟过大,射速还有提升空间。召集核心工匠,我们开个会,集思广益,看看怎么改进。”
在工坊的议事房里,叶明将战场上反馈的问题一一列出,与工匠们讨论。
这些工匠如今都是宝贝,叶明给予了他们极高的尊重和不错的待遇,甚至开始试行一种“技术等级”制度,根据手艺和创新贡献评定等级,与薪酬挂钩,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
“硝烟问题,或许可以试着调整一下火药配比,或者加长铳管,让火药燃烧更充分?”
“射速嘛,主要还是装填步骤繁琐,能不能把定量火药和弹丸事先用油纸包好,形成‘定装弹药’?这样士兵就不用临时用勺子量火药了,直接咬开包装倒入就行,能快不少!”
“铳管内侧的打磨还能再光滑些,减少残渣,也利于装填……”
工匠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想法。叶明认真记录,并当场拍板,拨出专款,成立几个技术攻关小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试验和改进。
同时,他也下达了新的任务:“接下来,工坊的重心,除了继续生产‘破军贰型’和改进型号,还要开始试制一种更大口径,能发射爆炸弹丸的火器,暂时就叫它‘虎蹲炮’吧。这种炮要轻便,能随军机动,用于攻坚和轰击密集阵型。”
安排完工坊的事务,天色已近黄昏。叶明拖着略显疲惫但精神亢奋的身体回到国公府。
刚进院门,就闻到一阵诱人的饭菜香。母亲李婉清亲自下厨,做了几样他爱吃的家常小菜。大哥叶秋虽然还在北境,但府里因为有他这个“功臣”回来,气氛格外温馨。
饭桌上,叶瑾叽叽喳喳地问着工坊里的事情,对那种能“砰”一声巨响的“大炮”充满了好奇。叶风也回来了,虽然户部事务繁杂,但脸上带着轻松,显然赏功和预算的事情推进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