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儿马上跑去三姨太那里,以明天带桃花逛永安百货为名,私底下悄悄跟桃花说是去见吴大富。
桃花非常高兴,连声答应了。
结果第二天,桂儿坐着阿诚的车来到三姨太院里接桃花的时候,三姨太突然推着三美出来说:“桂儿啊,你跟桃花出去玩,也带上你三美姐姐吧,这个年纪正应该在多出去走走的。”
桂儿和桃花都非常愕然,但是也不能说什么,三美很是尴尬,但是居然也没有拒绝,就这样上了她们的车。
没办法,桂儿只好真的带着桃花和三美来到永安来货,先是买了些小发夹,小手绢一类的小东西,这时候三美才很不好意思的对桂儿说:“桂儿妹妹,其实我母亲是想让我出来见见庞副官的,她早就知道你回来第二天肯定会带桃花出来玩,所以让我搭这个便车,庞副官现在在2楼的餐厅等我呢,你们去玩吧,回头来接我就行。”
桂儿和桃花一听,这才恍然大悟,不过也松了一口气,反正这样还好,互相打掩护,何乐而不为?
桂儿就笑着说:“那好吧,我们最多两三个小时就回来了。”
三美点点头,开心的往2楼走去。
桂儿看她一走,忙拉着桃花又去买了一些麦乳精,饼干,巧克力,桃酥,还有小孩的衣服,比较宽松一点的适合孕妇穿的衣服,桃花则是给吴大富买了一双进口皮鞋,桂儿见了,就也给吴大华买了一双。
两人拎着大包小包坐上了阿诚的小汽车来到吴大富和吴大华的作坊附近,两人就下车拎着礼物走了。
一路往前走,虽然有阿诚陪着,但是桂儿发现,时不时就有路人好奇的围观他们,桂儿觉得很是纳闷,自己和桃花今天穿的都是普通的土布旗袍,她还特地交代吴大富的家具作坊附近都是普通的民宅,千万不要穿漂亮衣服,应该不会引人注意才对。
她小声的对阿诚说:“阿诚哥,我怎么感觉不太对啊?怎么这么多人探头探脑的?”
阿诚苦笑着说:“我的小姐,你是真没自觉,你和桃花小姐都是标致的美人,两个长的好看的姑娘,并排着拎着大包小包的礼品走一起,想不引人注目都难吧。”
桂儿有点莫名其妙,她说:“我才不好看呢,他们肯定是看桃花,你多留点神哦。”
阿诚笑了笑,拍了拍自己的腰部,那里明显有突出的手枪的形状,说道:“放心吧。”
来到了家具作坊,刚好有几个客人在,吴大富一眼看到桂儿,高兴的大喊:“妹……”
桂儿连忙高声说道:“老板,我想打个衣柜。”
吴大富一下子反应了过来,说:“哦,打衣柜是吧?二位小姐里面请请稍坐一下,回头我们给你展示一下常有的款式。”然后就朝屋里面喊道:“快,快来人招待一下,打衣柜的,请进屋里喝口水坐坐。”
吴大华走了出来,看见桂儿,又看了一眼吴大富,吴大富朝他挤眉弄眼的,吴大华愣了一下,终于反应了过来,笑着说:“请里面坐。”
桂儿就带着桃花进了堂屋。
张四小姐也过来了,看到她们非常惊喜,连忙对两个姨娘说:“妈妈,快去沏茶呀。”
两个姨娘大喜过望,笑着说:“好的,好的。”
桂儿往外看了一眼,堂屋门口堆放着一些木料,木材,刚好挡住了其他人的视线,她就把自己拿过来的东西放在了桌面上,对张四小姐说:“给你们买了一些麦乳精,和吃的,你现在怀二胎了,我又给你买了一些宽松点的衣服,还有给我哥也买了双鞋子,皮鞋。”
张四小姐把衣服拿出来摸了摸料子,说道:“这料子现在最时兴了,妹妹有心了。”她儿子迫不及待的去拆桃酥的包装,张四小姐一巴掌打在他的小手,他才缩了回去,不过还是眼巴巴的看着那桃酥,手指放进嘴里吧唧吧唧的吸。
桂儿上前打开桃酥的包装拿了一个递给他说:“没事,本来就是买来吃的。”
两个姨娘连忙在旁边说:“还不快谢谢姑姑。”
小男孩口齿不清的说:“谢姑姑。”
桂儿笑了笑。
吴大富和吴大华各自拿着给他们买的鞋子,爱不释手。
吴大华说:“这上面还有外国字,进口货啊,很贵吧,妹妹,费那个钱干嘛?我们平常没有穿这么贵鞋子的地方可去。”
桂儿其实也觉得,他们这样的普通人家突然有一双进口皮鞋,确实没地方可穿,但是桃花都已经给吴大富买了,自己自然也得给吴大华买一双。
她就说:“没事,那就留到喝喜酒的时候穿呗,或者等你们第二个小孩子出生的时候办桌酒,到时候穿。”
吴大华又说:“妹妹,你看现在,这大侄子也大了,该起个大号了,你是读了书的文化人,要不你帮着想想?”
桂儿看了一眼小孩子,虽然比不上三美的儿子那样锦衣玉食,不过还算干净利索,在普通人当中看起来算是体面人家的小孩了。
她笑着说:“现在这个世道起名字好,比不上运气好,你们做父母的有什么心愿?或者对他有什么期盼呢?”
吴大华和张大小姐对视了一眼,说道:“我跟他娘都说,现在这世道,乱糟糟的,要是能一直太平就好了,我就说叫吴太平,她说太直了,一点不转弯,听着像没文化人起的名字。”
桂儿笑了,她想到几年后那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浩劫,到时候恐怕她自己都自身难保,不要说这些毫无影响力的普通小市民,叫什么名字,还重要吗?
她说道:“叫太平挺好的呀,要是能一直都太太平平就好了。”
张四小姐的一个姨娘突然说:“最近市面上说书的先生都说日本人会打过来,是真的吗?这跟咱们平头老百姓应该没关系吧。”
桂儿可不想让他们太乐观就严肃的说:“是真的,不过是日本人可不像从前那些军阀老爷,他们在东北那边可是实行三光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