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到了现在,案情已经明了,只有部分细节,有疑惑之处。
先说多年前,陈子君被陷害一案。
以靳老七为首的十三人,被押了上来,他们已经签字画押,招供,当年因为记恨陈子君,以及听闻陈子君有意打压世家,他们才设计陷害了陈子君。
从私开盐矿、谋反书信、私藏龙袍等,全是他们做的伪证。
没错,十三人只认陈子君要打压世家,他们报复的事,绝对否认知道什么先皇圣旨的事。
因为这事,真承认了,明面上他们就成了抗旨,非但抗旨不遵,还想销毁先皇圣旨,那和谋反有什么两样?
皇帝就是碍于一国之君的威严,也得把他们家族全抄了,瞬间诛九族。
但真要这么搞,就又回到那个问题,皇帝逼得十三个世家联合真谋反,国将大乱。
所以,皇帝和百官心知肚明,他们的口供不详尽,但也都知情知趣没有追究。
也是皇帝这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让那些世家安了心。
他们能看出皇帝的态度,并没有先皇那么疯狂,恨不得他们这些世家全灭了。
皇帝不疯,他们族中虽会折损些子弟和财物,也当不得什么。
只要不毁他们祖宗基业,各世家还是不愿意引起朝廷动荡的。
影二出面,他们已经恢复了龙隐卫的身份,他们作证,陈氏一族忠心耿耿,从未养过部曲。
先皇去世后,陈子君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完成先皇嘱托,虽功败垂成,但其志可长存。
陈九爷老泪纵横,险些在刑部哭晕过去。
十几年了,他怎么也想不通的事,终于有了答案。
子君果然不是什么奸臣,他是个好的,是个心中有大义的,没让陈氏的先祖蒙羞啊。
方南枝也眼眶通红。
娘若在天上,看到这一日,应该会开怀些吧。
不过,娘上天那么久,应该和舅舅团聚了,舅舅该早就解释过了,就是不知道娘会不会怨舅舅。
方南枝倒是理解舅舅,位及人臣,担负着的责任,已经让他顾忌不了太多的小家。
明珠大长公主眼角泛红,泪水,却没有落下来。
时隔这么多年,明珠大长公主终于敢直面她的心。
她心悦陈子君,情不知所起,但已经根深蒂固。
可正因此,她心底的煎熬越发重,是她亲手将证据,送到皇帝面前的。
当时明明心中存疑,却……
前面,已经在审当年,流放之路上,万胜配合龙隐卫救陈子曦的事。
本该治罪,但龙隐卫有便宜行事之权,皇帝宽厚,不予计较。
而东月公主派人杀陈子曦的事,当时陈子曦是流放犯的身份,公主虽不能干政,该发现后上报官府,而不是私下杀人,但杀人未遂。
此事做的有不周之处,但也不能算大错。
只能小惩大戒。
方南枝瘪了瘪嘴,她是看不上东月公主这样,强娶良家妇男,得到后,还要因为嫉妒滥杀无辜之人的。
可东月公主找的理由,冠冕堂皇,就似乎奈何不了她。
若是律法能明确下,将犯人的作案动机,作为判案的标准之一?是不是就能让东月公主在此案付出代价?
秦彦也若有所思。
再之后,就是陈勇遇刺案和陈勇诬告案。
靳老七等十三人,承认是他们派人截杀陈勇,曾血洗驿站、又曾追杀陈勇,阻拦其上京,后来组织了京城门口的刺杀。
说到刺杀,不得不提一嘴那些死士,当初太子和方银抓人时,抓了三个不同于一般死士的。
这三人中,分别是王氏的管事、应氏的旁支子弟、崔氏的管事。
撬开这三人的嘴,刑部找到了另外几个培养死士的地方。
这些日子,尚书和越大人是忙着审案,却把守卫京城的一小半兵交给祝冠峰,进出京城好几趟,抓了一批又一批的人。
到目前为止,已经抓了三百名武功高强的死士,顺带查抄了两个青楼、一个茶楼、一个赌坊。
这些是世家养着藏人、打听情报的地方。
可以说,十三个世家多年精心养的人,损失了绝大多数。
他们忍着心痛,还得请罪,尽量把罪责都推倒已经被抓的子弟中,保住其他人。
再说陈勇诬告案,他已经承认先受长公主指使,后受姚氏姚心指使。
姚承文虽什么都没说,但姚心昨晚写了口供。
口供承认了,指使陈勇告发明珠大长公主,伪造罪证的事,也承认了谋杀大长公主的事。
但他不肯说原因。
姚心被提上公堂,身形挺拔站在堂上,竟然是连下跪也不肯的。
刑部尚书并没有强求。
只是,他才要给姚心定罪,屏风后,有人出现,和岳相禀告了什么。
岳相眯着眼,看向姚心,不知他是运道好,还是不好。
“明珠大长公主宽厚,念及姚心与陈子君的好友情谊,愿意为姚心求情。”
受害人的求情,很重要,何况受害人身份还不一般。
不料,姚心面色猛然沉了下去。
“姚某犯了朝廷律法,自当按律受刑。”
合着大长公主给你求情,你还不乐意了?不识好歹。
不少人在心里想。
刑部尚书微微蹙眉,一直站在角落,当背景板的祝冠峰忍不住上前一步。
“大人,不如让长公主和姚心见一面?姚心杀人案,动机还不明确。”
刑部尚书看向屏风后,后面出来一个丫鬟,微微颔首。
意思是长公主同意了。
倒是姚心,拧眉沉思许久,才答应。
两人谈话,是被请到了后面,只有祝冠峰能旁听。
方南枝其实也有点好奇,但还是按捺住了。
她觉得姚心是个怪人,他似乎早知道陈氏部曲的身份,提醒她小心,一心为舅舅报仇,却没去追真凶,咬死了明珠大长公主。
太奇怪了。
堂上,还在继续,方南枝、益阳县主遇刺案以及太子遇刺案,被放在一起。
前者,十三人认罪,但太子遇刺案涉及到的只有应氏。
谋杀储君,应氏是必然要被吵架的。
到此,陈子君一案的案情,就结束了。
刑部尚书宣读了一份很长的圣旨。
大概意思是,明珠大长公主和朕被小人蒙蔽,让忠良受了委屈,陈子君以及陈氏主要掌权人身死,族人流放,受了十几年的苦楚。
如今拨乱反正,免了陈氏族人的罪责,且将陈氏曾经的财物、地产尽数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