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青龙坡,一派热闹景象。
清宁窑文创产品热销的同时,另一件大喜事也如期而至。
经过顾繁星和裴洛南的不懈努力,清宁窑窑址成功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裴洛南捧着烫金的非遗证书回到青龙坡时,村民们早已在守窑棚前搭好了简易的庆祝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这证书,是咱们所有人的功劳!”
村长举着证书,声音洪亮。
“多亏了陈师傅一辈子坚守手艺,多亏了繁星、洛南、菲儿、浩宇和九儿的推广宣传,还有‘光影纪实’团队把咱们的故事拍得这么好,清宁窑的名声才能传遍全省,获批非遗!”
陈工匠的手掌轻轻摩挲着烫金的字迹,眼眶湿润。
“我爷爷要是还在,肯定会特别高兴。这手艺,不仅传下来了,还成了非遗。”
就在大家沉浸在喜悦中时,一个背着背包的年轻女孩挤过人群,怯生生地走到陈工匠面前。
“陈师傅,我叫林晓,是陶艺专业的学生,看了《窑火与匠心》纪录片后,特别想来跟您学烧瓷,您能收我为徒吗?”
陈工匠问了几个烧瓷的基础问题:“揉土要揉多少圈?调釉的稠度怎么判断?”
林晓有条不紊地回答:“揉土要三百圈,把气泡揉出去;釉料要像米汤一样,能挂住碗边不滴落。
我还查了清宁窑的历史,知道您用的是鹰嘴崖的土和向阳坡的松枝。”
陈工匠满意地点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
“好!我收你为徒!不过烧瓷是个苦差事,你能做到吗?”
林晓激动得热泪盈眶,用力点头:“我能!我愿意跟着您学,把清宁窑的手艺好好传承下去!”
收徒仪式按照青龙坡的老规矩举行。
三天后,守窑棚里挤满了人,“光影纪实”团队也特意赶来拍摄这一珍贵时刻。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晓成了青龙坡最勤奋的身影。
每天天不亮,她就跟着陈工匠去窑边揉土。
调釉料时,一遍遍尝试,直到调出符合要求的稠度,才肯休息。
守窑的夜晚,她学着陈工匠的样子观察火焰颜色,记录窑温变化,把陈工匠说的每一句口诀都记在笔记本上。
“橘红预热千度温,亮白烧瓷正当时,蓝火过旺瓷易裂,守窑如守心。”
陈工匠倾囊相授,把爷爷留下的烧瓷笔记交给她。
“这上面记着老辈人的经验,你要结合实际情况琢磨,不能死记硬背。”
他还带着林晓去鹰嘴崖选土,去向阳坡挑松枝。
“烧瓷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自然的馈赠,土要选深层的,松枝要选三年生的,这样烧出来的瓷才会有‘雨过天青’的釉色。”
顾繁星和裴洛南则忙着推动清宁窑非遗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联系了当地教育局,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陈工匠和林晓走进中小学,教学生们揉土、刻简单的花纹,普及青瓷文化。
还和博物馆合作,举办了“清宁窑非遗特展”,让更多人了解清宁窑的历史和工艺。
大家决定烧一窑“非遗纪念瓷”,每一件产品都刻上“清宁窑·省级非遗”的字样,还有陈工匠、林晓和所有为清宁窑付出的人的名字。
点火仪式那天,天刚亮,大家就来到窑边。
林晓按照陈工匠教的方法,挑选了三根粗细均匀的向阳坡松枝,点燃后小心翼翼地伸进窑口,嘴里念叨着师傅教她的口诀。
“窑神保佑,土匀釉润,火温稳定,瓷不裂,艺永存……”
守窑的三天三夜,大家轮流值班。
林晓负责记录窑温,每小时记一次,还画了详细的温度变化曲线,标注出不同时段的火焰颜色。
陈工匠时刻关注火焰颜色,时不时调整窑门的缝隙,确保火温稳定在1200c。
顾繁星和裴洛南整理非遗申报的后续资料,准备把部分纪念瓷捐赠给博物馆。
肖芳菲和孔浩宇则忙着对接媒体,邀请他们来拍摄出炉过程,进一步宣传清宁窑非遗。
第四天清晨,窑门打开的那一刻,热气扑面而来,带着浓郁的松脂香和青瓷香。
林晓第一个走进窑里,抱着一块纪念瓷走出来——上面刻着“清宁窑·省级非遗”和所有人的名字,阳光落在上面,光泽流动,比之前的青瓷更显精致。
“师傅,我成功了!”
林晓激动地扑到陈工匠身边,眼里满是泪水。
陈工匠拍了拍她的肩膀,十分欣慰。
“好徒弟,以后这清宁窑的窑火,就交给你们年轻人了。”
大家把纪念瓷搬到木板上,一排排摆好,像一片小小的“青色天空”。
村长拿起一块纪念瓷,大声宣布。
“咱们把这些纪念瓷,一部分捐赠给省博物馆、市非遗馆,让更多人看到清宁窑的手艺。
一部分留给村里的展览室,作为传承的见证。
还有一部分,送给所有为清宁窑付出的人!”
捐赠仪式当天,省博物馆的馆长亲自来到青龙坡,万分感慨。
“清宁窑的传承,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匠心的传承、文化的传承。
你们用现代的方式让非遗活了起来,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工艺,这是最宝贵的。”
媒体记者们纷纷拍照采访,陈工匠和林晓展示了烧瓷的手艺,顾繁星和裴洛南介绍了窑址保护的成果,肖芳菲和孔浩宇分享了推广。
有记者问林晓未来的打算,她坚定地说。
“我想留在青龙坡,跟着师傅好好学手艺,以后也收徒弟,让清宁窑的窑火一直烧下去。”
仪式结束后,大家一起坐在守窑棚里,喝着张婶泡的茶,吃着芝麻饼。
林晓拿出陈工匠的烧瓷笔记,上面已经写满了她的心得和体会。
“师傅,以后我也要像您一样,收徒弟,教手艺,让清宁窑的窑火永远烧下去。”
陈工匠笑着说:“好!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你以后也要这样,把手艺毫无保留地传下去,让清宁窑的名字,永远流传。”
顾繁星靠在裴洛南肩上,看着眼前的景象——陈工匠和林晓烧瓷的技巧,非遗教育基地的建设,村民的体验活动,灵九儿的陶片资料。
夕阳透过守窑棚的竹帘,洒在每个人的身上,洒在每个人脸上,也洒在满桌的青瓷上,温暖又明亮。
顾繁星突然明白,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全民众都可以参与进来的事。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纪录片,手艺人流传精湛的烧瓷技艺,推广者分享动人的故事,每个人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才能让清宁窑的窑火越烧越旺。
而青龙坡的温暖和情谊,就像窑火下的松枝,默默燃烧,支撑着这份传承,代代不息。
夜色渐浓,青龙坡的窑火又一次燃起,映着漫天星辰,也映着每个人心中的希望。
清宁窑的故事,还在继续。
非遗传承的薪火,永远不灭。
而青龙坡的温暖,会像这窑火一样,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里,成为全人类最珍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