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无妄之劫,怨憎由来老妪说起往事,老泪纵横:
“这城本名无妄国,三十年前还是礼仪之邦。那时的国王贤明,王子仁孝,国内道观林立,百姓广修道德。我家那时也是和睦美满,丈夫勤劳,儿子孝顺,......”
老妪声音哽咽起来:
“可自从那个妖僧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
随着老妪将往事一一道来,师徒四人终于知道缘由。
无妄城,曾是一座被誉为“道德之乡”的祥和国度。
国王贤明,励精图治;
膝下三位王子,文武双全,仁孝无双。
举国上下尊奉道法,崇尚自然,敬天礼地,民风淳朴。
城中道观林立,香火鼎盛,
以国师玄明真人为首的道门弟子,不仅修身养性,更以符箓丹药护卫国土,调理风雨,深受百姓爱戴与国王信赖。
王室之中,父慈子孝,其乐融融,是无妄城道德典范的缩影。
然而,这片宁静的土壤,早已被佛门的目光所注视。
佛法东传,气运之争暗流涌动。
无妄城作为道法深厚的邦国,若能使其改弦更张,皈依佛门,无疑将对佛门气运是极大的提振。
这一日,一位名为“妙法”的僧侣,手持锡杖,身披袈裟,踏入了无妄城。
这和尚在王宫前显露神通,
指尖生莲,诵经疗疾,步步生辉,引得老国王召见。
妙法于殿前从容不迫,高颂西方极乐世界:
“陛下,道法自然,固然玄妙,然终需自身苦修,艰难证道。我佛慈悲,有净土法门,只需深信切愿,持诵佛号,阿弥陀佛必亲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彼处黄金为地,七宝池,八功德水,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永脱轮回,寿与佛同。”
为增强说服力,妙法施展神通,让老国王亲眼“见”到极乐世界的庄严美妙,
极乐世界,黄金铺地,七宝装饰,人在其中,无病无灾。
国王看到自己往生后仍享国王尊位的景象。
此景深深震撼了无忧王的心灵。
国师玄明真人当即驳斥:
“陛下!此乃镜花水月,幻术尔!道法求真,性命双修,立足于当下,贡献于家国。佛说净土,渺茫难寻,诱人以虚妄之利,使人懈怠自身修行,不敬父母,不事生产,于国于家何益?此乃舍本逐末之举!”
首次交锋,妙法凭借神通与描绘的“美好未来”略占上风,
在老国王心中种下了向往的种子。
妙法获准在城中传法,此后妙法开始系统地传播佛法。
妙法自知若要动摇无妄城根深蒂固的道门根基,必须从教义根本上入手。
在新落成的佛光寺前,妙法登坛说法,声如洪钟:
“世间众生,不论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在佛法面前皆是平等。今生苦难,皆是前世因果;今生行善,可得来世福报。”
这番话在人群中激起波澜。
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农喃喃道:
“原来我与那地主老爷,在佛前竟是一样的?”
旁边的小贩眼中放光:
“这么说,我今生受苦,是因为前世修行不够?只要诚心念佛,来世也能投生富贵人家?”
与之相对,玄明真人在青云观讲道:
“天地生万物,本就有别。骏马日行千里,黄牛日行数十,此乃天赋异禀,岂能强求一致?人生而有别,贵贱有差,正如五行相生相克,此乃天道自然。重要的是认清本分,以勤补拙。若黄牛自以为与骏马平等,不肯多下苦功,只会永远落后!”
然而,这番直指现实的道理,远不如“众生平等”来得动听。
越来越多的平民开始倾向佛门,毕竟谁不愿承认低人一等?
此外在修行之法,妙法宣扬:
“我佛慈悲,为众生开方便之门。不需炼丹服气,不必符箓斋醮,只需心存善念,口诵佛号,便可积累功德。居家可修,行路可修,随时随地皆可修行。虔诚者,临终时阿弥陀佛必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享极乐!”
这番话说得信众心驰神往。
一个中年工匠感叹:
“我们这些劳苦人,哪有时间日日打坐炼丹?倒是念佛简单,做工时也能念上几句。”
反观道门修行:
“欲求长生,需明阴阳之理,晓五行之变。要识药性,辨金石,炼金丹;要调呼吸,通经脉,养元神;要学符箓,懂科仪,积功德。非大智慧、大毅力者不能成。”
两相比较,百姓自然倾向简便易行的法门。
更有人私下议论:
“听说极乐世界黄金铺地,我们辛苦一辈子,也挣不来一片金叶子。若是念佛就能往生,何乐而不为?”
而在日常中,世人愚昧,容易被表象所惑,妙法更是时常显化神通:
法会上展现“天女散花”的异象,花瓣飘落处,信众如痴如醉。
这些神通让百姓更加信服:
“妙法大师果然是真佛降世!”
玄明真人虽也能呼风唤雨,却严守道门戒律,坚持“道法自然”,不愿轻易显露神通。
长此以往,在普通百姓眼中,实实在在显现的神迹,更有说服。
妙法的传法很快得到部分统治者的支持。
佛法教人安于现状,忍辱负重,这岂不是维持社会稳定的良方?
若是人人都想通过努力改变命运,这世道岂不是要乱套?
更有文人墨客为佛门摇旗呐喊,编撰各种“念佛得福报”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反观道门,始终保持着独立超脱的姿态。
坚持道法自然,不阿权贵。修道之人,当以天下苍生为念,而非为权贵张目。
这般清高态度,在现实利益面前显得格格不入。
不出十年,无妄城的信仰版图已然大变:
佛光寺香火鼎盛,信众如云。
周边又陆续建起七、八十座寺庙,僧侣数量激增。
而原本遍布全城的道观,香火日渐冷落。
甚至许多年轻弟子受不住诱惑,转而皈依佛门。
佛道之争至此,佛门凭借其教义的亲和、修行的简便、神通的显化,以及权贵的支持,已然占据上风。
而道门坚守的“自强不息”、“今生修行”等理念,
在这个渴望速成、希冀来世的时代,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在妙法和尚的佛法如野火般蔓延之时,无妄城的三位王子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王子们敏锐地察觉到佛门大兴背后潜藏的危机,多次联名上书国王。
屡次向国王进言:
“父王!佛寺广占良田,僧侣不纳赋税,不役不耕,长此以往,国力必衰!”
“此教人出家,断绝人伦,使父子不相亲,君臣不相顾,此乃乱国之源!”
“那妙法神通,焉知非妖邪幻术?玄明国师护持我国风调雨顺,方是实实在在的功德!”
妙法则向国王进言:
“陛下,王子们年轻气盛,贪恋世间权位,自然不理解出世解脱之妙。他们阻挠陛下寻求永恒极乐,其心……恐是盼着陛下早日龙御归天啊。”
猜忌的毒蔓,开始在王室亲情中滋生。
恰逢边境有妖魔作乱,生灵涂炭。
妙法向国王献计:
“玄明国师道法高深,正该为国为民,前往降妖。此乃积累无量功德之善举,或可助其早证仙道。”
此计阳谋阴谋并举,国王准奏。
玄明真人明知是调虎离山,但为保境安民,毅然前往。
玄明一走,妙法立刻行动。
先是利用幻术,持续影响国王心智,使其多疑暴躁。
继而以大幻象术在宫中制造出三位王子“带兵造反”的逼真场景。
妙法慌慌张张跑进国王寝宫:
“陛下,大事不好!三位王子带兵杀进来了,说要逼宫!”
国王本就神智不清,到窗边一看,果然见宫中火把通明,人影绰绰——
那都是妙法用法术变的幻象。
“逆子!逆子!”
国王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御林军捉拿三位王子。
大王子在寝宫中闻变,不明所以,还以为父王遭难,急忙带亲兵救驾。
这一来,更坐实了“逼宫”的罪名。
二王子在府中听得厮杀声,也领兵入宫,想要护驾。
三王子最为机警,看出是妙法搞鬼,直取妖僧,却被御林军拦住。
一场混战,三位王子都以为对方背叛,又都以为父王被挟持。
最终,大王子被御林军乱箭射死;
二王子为护父王,被误认为行凶,被国王亲手刺死;
三王子看破真相,悲愤交加,自刎身亡。
一夜之间,国王亲手断送了自己的三个儿子。
数日后,玄明道长除妖归来。
见三位王子惨死,顿时明白了一切。
其闯入佛光寺,与妙法大师斗法。
那妖僧虽然邪术厉害,但玄明道长含怒出手,不惜以本命精血催动五雷正法,终于将妙法大师打得形神俱灭。
妖僧既除,国王也渐渐清醒。
当他得知是自己亲手逼死三个儿子,当场吐血昏厥。
醒来后,国王状若疯魔,时而痛哭流涕,时而仰天狂笑。
“佛道之争...都是佛道之争害了我儿!”
其将所有罪责都归咎于佛道两教。
盛怒之下,国王下令:
“国内所有佛寺道观,一律拆毁!”
“僧尼道士,全部处死!”
“敢言佛道者,诛连九族!”
一场浩劫席卷无妄城。
一月之间,上万僧道被杀,无数经典被焚。
玄明道长心灰意冷,兵解而去。
国王在宫中设祭,日夜面对三个儿子的灵位。
时而温柔呼唤儿子们的名字,时而厉声咒骂佛道两教。
最后,国王悔恨交加下,点燃了整座宫殿。
烈火中,他向上天发出最恶毒的诅咒:
“苍天在上!我以我魂我魄为祭,诅咒这世间:
无佛无道,无父无子!
从今往后,凡入此城者,必受父子相残之苦!
父不父,子不子,永世轮回,不得超脱!
我愿化身天魔,永镇此城,要这人间,再无真情!
……
老妪说到此处,已是泣不成声:
“那夜之后,无妄城就变成怨憎城。所有父子都会反目成仇,轻则争吵,重则相残。我的丈夫和儿子,为了一点小事,竟然...竟然同归于尽......”
老妪指着院中一棵枯树:
“就在那里,我儿子失手推倒了他爹,他爹临死前,用柴刀砍死了儿子......就剩下我和小孙子相依为命。”
孙悟空不由问道:
“那你们为什么不离开这鬼地方?”
老妪惨笑:
“走不了,进来的人,都出不去了。城门就在那里,可走着走着,又会绕回城里。很多人都试过,都疯了,都死了......”
当晚,师徒四人在赵氏家中歇息。
夜深人静时,
孙悟空悄悄对唐三藏说:
“师父,这城中怨气太重,怕是有大妖魔。俺老孙去王宫探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