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竹篾削的厚薄均匀,宽窄一致,所以非常的结实,柔韧性也很好。灯笼的骨架制作好以后。
用红色的宣纸裁剪出合适的长度后,就需要在宣纸上自行设计图案了,可以写字,也可以画画,原本容瑾要帮忙,但是,花蕾不让。
花蕾觉得,哪怕孩子制作的灯笼不好看也没关系,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全程自己动手,自主决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满足感也会更强。
可是,写了好几张宣纸,都不尽人如意,锦年自己也不满意。于是,花蕾给锦年想了个简单的办法。
让锦年用一张轻薄的纸,在字帖上描下想要的字样,再将这张薄纸和红色宣纸重叠在一起,用炭笔把字先勾勒出来。
然后给锦年一把小小的单刃刀片,沿着炭笔线将字迹挖掉。红宣纸上就出现了镂空的字迹。
然后用金色的宣纸做灯身,红宣纸糊在里面,整个灯笼体就做好了。最后在灯笼的上面,装上了提手,下面又挂上了流苏,整个灯笼就算做好了。
因为有赵大叔手把手的帮忙,灯笼制作的还是不错的。在里面点上一小截蜡烛,烛光从镂空处映射出来,效果相当的漂亮。
看着手里的灯笼,锦年很是开心,不过,一边不懂事的锦时就过来抢着要了。看着两个有些争执的孩子,花蕾也不劝阻。
她没有在锦时哇哇大哭,向自己求援时,用锦时还小,劝锦年把灯笼让给弟弟。更没有直接命令锦年把灯笼给锦时,而是让他们自己解决。
两个小家伙在争执了一刻钟后,有花蕾提议,要不要再做一个灯笼的建议下,开始了分工合作制作红灯笼了。
于是,原本跑得不见影的锦时,也安安静静的蹲在锦年旁边,开始帮他递竹篾,递工具了。
当然,这次的灯笼,花蕾也没让赵大叔上手了,只在旁边做口头指导。于是,磕磕绊绊,手忙脚乱一个时辰后,一个很丑的灯笼,在锦年手里出现了。
看着明显比第一个灯笼丑的新灯笼,锦年很不满意,左看右看,想不好把哪个灯笼给锦时。
一直等在旁边的锦时倒是不嫌弃,直接欢欢喜喜的接过锦年手里的灯笼,让花蕾帮忙点燃了里面的蜡烛头,提着去院子里溜圈了。
看着欢喜的锦时,还有地上一大摊的竹篾,锦年开始闷声不响的制作第三个灯笼。就这样,等下半晌,花蕾喊停的时候,锦年自己一个人,一共制作出了四个灯笼。
除了第一个赵大叔帮忙的外,后面的灯笼质量一个比一个好,等到最后一个的时候,已经和赵大叔帮忙做的第一个灯笼,质量差不多了。
于是,花蕾又带着两个孩子,去了他们自己的书房和卧室,这里还没有挂红灯笼,是花蕾特意叮嘱青棋青画给空着的。
锦年做的几个红灯笼,分别挂到了他们兄弟俩的卧室和书房。虽然和宅子其他几处挂着的灯笼相比,这里的灯笼做的是最差的,但是,却是最亮的,兄弟俩更是欢喜不已。
让丫头婆子带着两个孩子下去洗漱了一下,换了衣服后,一家人才开始吃晚饭了。
饭后,一家人去了书房,开始各干各的,看书,写字,画画都可以。直到时辰差不多了,一家人才各自回房睡觉。
第二天,就是大年除夕夜了,不过,西昌府的过年气氛,历来就没有像上京城那么浓烈,也从来就没有举办像漠北那样的灯会。
作为西昌府的一把手,其实,花蕾是可以组织举办灯会,让百姓猜谜等这些与民同乐的活动。
不过,今年府衙户房的银子还不宽裕,举办灯会实在很是费钱,而且,在天干物燥的西昌,举办灯会,很容易引发火灾。
加上这里缺水,万一发生火灾,救援也很麻烦,所以,务实的花蕾还是没有举办灯会活动。
不过,在半个月前,她就发了告示,鼓励府城的那些富绅商贾,可以小范围的自行组织,举办这些活动。
提前到府衙刑房这边备案就可以,到时府衙会派出人手,帮忙维持秩序,防止火灾什么的。
不过,可能西昌府这边的百姓,对灯会,猜谜这些活动都不太热衷,所以,也没富绅商贾过来报备要举办这些活动的。
这样过年就太冷清了,花蕾想着是不是要举行一些不费钱的活动时,万通判却告诉花蕾,在西疆这边,有一个过年的习俗就是,摔泥炮活动。
这个活动,有些类似于上京城过年放爆竹的习俗。摔泥炮发出的巨响,象征着吓走怪兽,辞旧迎新的意思。
不过,当地的百姓玩着玩着,就把摔泥炮玩成了一个比赛的形式。想要参加的人自己报名,自己制作泥炮。
然后,比赛的时候,把自制的“泥炮”摔向地面,随后负责丈量的两人拉着绳子上场,测量摔出的泥条长度。
谁摔的泥条越长,谁就是第一。得第一的人,除了会得到大家一致的恭贺外,比赛结束后,所有的泥炮都会送给这个人。
要知道,这个泥炮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选用的泥土,必须粘性不足。就这个条件,在西昌就很难。
西昌的很多地区,土壤都是沙质化严重,要想获得粘性十足的泥土就很难。于是,为了制作有粘性的泥炮,很多人会去挖沟渠,挖河道边的淤泥,有些会去山丘上寻找合适的泥土,用来制作泥炮。
得了第一的人得到这些淤泥制作的泥炮后,堆放到田地里,如果数量多的话,那原本的下等田,很快就会变成中等田,上等田。
这不仅关系着面子问题,更多的就是利益了。上等田的产出肯定是高于下等田的,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了。
如果卖掉,上等田的售价也比下等田高出了好几两银子。这对于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来说,就是一笔大收入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