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沉默聆听的第83军军长邓龙光此时插话:“我巡视前线时发现,部队的士气虽然高昂,但物质条件极为困难。
许多士兵的冬装尚未配发,医疗物资奇缺,重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白白牺牲。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恐怕不等日军进攻,我们的部队就会因非战斗减员而崩溃。”
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深吸一口气,走到掩体了望口前,望着外面漆黑的夜空。
远处,日军的探照灯的光柱在夜空中扫过。
“诸位。”他转过身,目光坚定:“目前的僵局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日军虽然可以增兵,但他们的战略意图已经暴露,他们必须在国际干预前解决华夏战事,而我们,只需要争取时间。”
他回到地图前,拿起指挥棒:“我决定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全线转为弹性防御,不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
第二,组织小股部队,加强夜间袭扰,让日军日夜不宁。
第三,请求委员长协调,加速后续部队开进和物资补给。”
有人补充道:“还应发动敌后游击战,我们已经与各地的游击部队取得联系,他们可以破坏日军的后勤线,延缓其增援速度。”
“空军也需要支援。”又有人说道:“虽然我们的飞机所剩无几,但苏联援助的战机已经抵达兰州。
只要能够夺取局部制空权,就能极大缓解前线压力。”
会议持续到深夜,将领们就防御部署,兵力调配,后勤保障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当最终方案确定时,已是凌晨两点。
各位将领匆匆离去,准备返回各自部队传达命令。
战区长官独自留在掩体内,副官轻手轻脚地为他端来一杯热茶。
“总司令,您已经三天没合眼了,休息一下吧。”
没有接副官手中的热茶,战区长官目光仍停留在军事地图上:“日军第三师团最迟五天内就会抵达前线,关东军主力南下也就是十天半个月的事情,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他走到掩体入口,望着东方微亮的天际线:“你知道吗?我每天晚上都能梦到那些战死的士兵。
有时候是他们在上海时的笑脸,有时候是他们倒在我面前的样子。”
副官沉默片刻,轻声道:“他们是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是啊,死得其所,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必须确保他们的牺牲不是白费的。
锡澄防线必须守住,至少要到后续兵团到达为止。”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掩体,远处的前线又响起了熟悉的枪炮声,新的一天的战斗开始了。
“给委员长发报:我部决心与阵地共存亡,锡澄防线至少可再坚守半月。
唯请饬令各路军火速增援,并加快武器弹药补给。”
当他走出掩体时,阳光正好照在他胸前的勋章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个寒冷的十二月清晨,锡澄防线上的华夏军人们,又将面对新一轮的血与火的考验。
而在掩体内,那张巨大的军事地图上,代表日军增援部队的蓝色箭头正从多个方向指向锡澄防线。
僵局即将被打破,变数正在酝酿,一场更加残酷的战役即将拉开序幕。
前沿阵地上,新的战术很快开始实施。
是夜,李小豆所在连被编入第一支夜袭分队。
他们的任务是骚扰日军前沿阵地,拖延其进攻准备。
深夜十一点,百多人的小分队悄无声息地出发。
每个人都穿着深色衣服,脸上涂着泥巴,只携带轻武器和手榴弹。
周海带队,李小豆因熟悉地形被选为向导。
月光被乌云遮挡,能见度极低。
小分队像幽灵一样在战场上穿行,巧妙地避开日军的哨兵和巡逻队。
一小时后,他们抵达目标区域,日军的一个前沿补给点。
“两名哨兵,一挺轻机枪。”周海通过望远镜观察后低声说:“小豆子,你带两个人从左边摸过去,无声解决哨兵,其他人跟着我,等信号一起发动攻击。”
李小豆点点头,带着两名经验丰富的老兵向日军哨位匍匐前进。地面冰冷刺骨,但高度的紧张感让他几乎感觉不到寒冷。
在距离哨兵只有十米时,李小豆做了个手势,三人同时暴起。
战斗在寂静中开始,也在寂静中结束。
两名日军哨兵还没来得及发出警报,就被锋利的匕首解决。但随着一名日军倒地时发出的轻微响动,帐篷里的日军被惊动了。
“敌袭!”日语惊呼声划破夜空。
“打!”周海当机立断。
夜袭分队一齐开火,手榴弹投向日军帐篷。爆炸声和枪声瞬间打破了夜的宁静。
日军陷入短暂混乱,但很快组织起反击。
“撤退!按预定路线撤退!”周海命令道。
小分队边打边撤,利用夜色和熟悉的地形与日军周旋。
李小豆在撤退途中,意外发现了一个日军隐蔽的弹药堆积点。
“连长,那边有鬼子的弹药!”他大声喊道。
周海眼睛一亮:“炸掉它!”
两颗手榴弹被投入弹药堆,引起连锁爆炸。冲天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空,巨大的爆炸声连数十里外的无锡城都能听到。
夜袭分队成功返回阵地时,已是凌晨三点。
虽然有两名士兵受伤,但战果显着——摧毁日军一个前沿补给点,炸毁大量弹药,估计造成日军三十余人伤亡。
“干得漂亮,小豆子!”周海难得地露出笑容:“要不是你发现那个弹药堆,我们不可能取得这么大成果。”
李小豆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随即因牵动伤口而龇牙咧嘴。
在夜袭中,他的左臂被流弹擦伤,虽然不严重,但鲜血已经凝固在衣服上。
类似的夜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成为常态。
国军小股部队像蚊子一样不断叮咬日军,使其日夜不宁。
日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在这种不对称作战中吃了大亏,进攻节奏明显放缓。
然而,僵持的局面在12月5日被打破。
这一天,日军发动了半个月来最大规模的进攻,而且战术发生了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