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六年,秋。
黔蜀交界的播州,被连绵的阴雨浸得发沉。
乌蒙山余脉横亘西南,层峦叠嶂间,海龙囤的石墙在雾霭中若隐若现,像一头蛰伏的巨兽,背负着杨氏土司世代经营的基业……
播州杨氏的基业已有七百多年。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废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作为播州州治。
后来属于黔中道。
此后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于南诏。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播州数遭南诏侵扰,陷播州三年之久,遂成为朝廷心腹大患。
唐僖宗乾符三年,朝廷下诏招募勇士进讨,太原人杨端与其舅谢将军入朝应诏,率兵南征,平息了南诏之乱,随后自立为主,成为一个世袭刺史的家族政权。
宋太祖乾德三年,杨氏之主杨实献其地归附大宋,大宋朝在其地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仍以杨氏为其首领。
南宋末年,播州军为抗元主力之一。
元朝时,至元十二年招抚播州。
至元十四年,杨氏之主杨邦宪降,元朝于其地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安抚使,随后升为播州宣抚司,统辖十九个长官司和诸苗族峒寨。
大明太祖洪武五年,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
到了万历朝时,万历元年,杨应龙成为了杨氏之主,自唐治理播州伊始至杨应龙,已经传二十九世……
群山环抱中的海龙屯,在秋日的雾气中更显险峻狰狞,巨大的石砌堡垒依山而建,层层叠叠,也在昭示着杨氏家族在此地七百余年的根基与威权。
宣慰司衙署内。
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踞坐在虎皮大椅上,他年近五旬,身材魁梧,面庞因长年山间风霜和权势滋养而显得粗犷而阴沉,一双鹰隼般的眼睛此刻正死死盯着手中一份刚刚送达的、皱巴巴的文书。
他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手背青筋暴起。
堂下,站着几位他的心腹族侄和部落头人,杨兆龙、杨惟栋,以及何汉良、孙时泰等谋士,皆屏息凝神,大气不敢出。
他们能感觉到,主公身上正散发出一种近乎实质的怒火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惶。
“死了……” 杨应龙的声音沙哑,如同砂石摩擦:“吾儿……死在了重庆府!”
“重庆府”三个字,他咬得极重。
他的次子杨可栋,作为朝廷惯例要求的质子,多年来一直居住在重庆府,名义上是“伴读”,实则是牵制他杨应龙的人质。
如今,人质死了。
头人何汉良小心翼翼地上前一步:“主公,节哀……重庆府来的公文上说,二公子是……是染了时疫,暴病而亡……”
“放屁!” 杨应龙猛地将文书摔在地上,霍然起身,胸膛剧烈起伏:“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在这个时候死……”
“什么时疫?”
“分明是那郭子章、是那刘綎,是他们害死了我可栋儿!”
他口中的郭子章,乃是新任贵州巡抚,锐意进取,对西南土司改土归流之事态度坚决。
实际上,西南改土归流自嘉靖朝就已经开始了,这并不是朱翊钧的授意,这是朝廷上下,共同认定的事情。
只不过,这个改土归流的政策,怎么推进,就看着此时大明朝的国力而定。
嘉靖十八年时候,毛伯温率军平定安南,当时的地方官府对西南土司的话语权就重了很多,改土归流工作就开始了,但好景不长,大明朝的国力在下面几年,越发虚弱,地方官府便害怕惹怒了土司,也只能停下。
自万历二十三年,郭子章担任贵州巡抚以来,随后刘綎上任,监管三省军务。
还有四川总兵官吴广、贵州总兵官马孔英、云南总兵官李应祥等一批真正打过仗的将领上任。
朝廷便开始新一轮的改土归流。
这批军政大臣,皆是对土司态度强硬的鹰派人物,从来就没有想过绥靖,甚至,根本就不想安抚。
这也让杨应龙大为恼火。
可是他却不敢直接反叛,因为杨应龙虽然狂妄,但也清楚,这个时候的大明朝国力太过强大了,不仅将蒙古人打的五十年不敢露头,还把叶儿羌汗国打的一路往西跑。
蒙古不行了,所以叶儿羌汗国也不行了,叶儿羌汗国往西跑了,藏地就更加安生,服从统治了……
所以,在万历二十四年之前,杨应龙根本就没有想过造反,也没有像另外一个时空那般,上蹦下跳的找存在感。
而在另外一个时空中,这个杨应龙更加的嚣张……
在万历十七年公开作乱,万历二十一年,和朝廷发生了第一次冲突……
因为在他看来,他面对的是一个腐朽的王朝,他是犯了错就认错,认完了错,接着犯……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地方当官的不够硬气,对杨应龙的最终定性举棋不定……
可是,这个时空中的杨应龙就是大明朝的乖宝宝,西南模范土司代表人物,虽然在内部他是嚣张跋扈,但对于跟地方官员的交流上面,他还是较为谦逊的。
直到……朝廷开始强势的进入其中,改土归流这项政策,已经彻底损害了他的利益。
他才跟地方官府的矛盾越来越重。
“他们这是要逼我反!”
杨应龙环视堂下众人,眼神凶狠:“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哼,说得好听!”
“就是要夺我杨氏祖业,拆我播州基业!先是以各种借口削减我的权柄,核查我的田亩人口,现在又害死我儿……这是断我后路,迫我动手,他们好有借口将我杨氏连根拔起……”
谋士孙时泰捻着胡须,眉头紧锁:“主公,此事还需慎重。如今朝廷势大,非比往年。”
“万历皇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九边安定,水师甚至扬威海外。刘綎、吴广、马孔英之辈,皆是百战宿将,麾下兵精粮足。此时若与之硬碰,恐……”
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如今的明朝,并非嘉靖末年那般财政拮据、边事糜烂。
这是一个经过了张居正改革,君主强势,军队战斗力正处于巅峰期的庞大帝国。
杨应龙虽坐拥险要,但与整个大明机器相比,无异于螳臂当车。
杨应龙何尝不知?
他正是因为深知明朝的强大,才一直隐忍至今。对于朝廷推行的改土归流,他阳奉阴违,暗中抵制,却始终不敢真正撕破脸皮,像以往某些桀骜土司那样公然造反。
他只是在尽可能的拖延,维护着杨家在播州说一不二的统治。
然而,儿子的死,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