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控制了南梁朝廷,但他的权力范围,开始时仅限于建康城及近郊几郡。
派军队攻占了三吴地区后,侯景政权才有了一点国家掌握者的样子。
不过,萧氏宗室诸侯并没有放弃,他们人人都想讨伐侯景,只是苦于无法形成合力。
萧氏诸侯互不臣服,在关键时刻反而先内斗起来。
萧氏皇族诸侯中,军事实力最强的是荆州刺史萧绎,其次是益州刺史萧纪。
先太子萧统之子萧誉、萧詧排第三。
本来,邵陵王萧纶实力也很强,仅次于萧绎。
但他的军队在建康勤王时,被侯景击溃,兵力十不存三,已不是前述几人的对手。
萧绎、萧纪、萧誉\/萧詧、萧纶,这四方势力为中心,其他萧氏支脉及南梁朝廷旧部,分别依附在这四部之下。
察觉到他们的混斗格局,北方的两国北齐(东魏)、西魏,自然不会放过蚕食南梁领土的大好时机。
高澄在世时,率军收回河南后,顺便夺取了淮河沿线的南梁州郡。
西魏宇文泰也不甘落后,他首先瞄准了雍州(襄阳)地区。
南梁雍州刺史是先太子之子萧詧。
549年7月,南梁湘东王荆州刺史萧绎,派长子萧方率军讨伐湘州(长沙)刺史萧誉。
萧誉领军与萧方在麻溪交战。
萧方落水淹死,荆州军大败。
萧绎增兵,派大将鲍泉率领,继续攻打长沙。
萧誉向亲兄弟萧詧求救。
萧詧亲自率军攻打江陵,意在围魏救赵。
可是,萧詧手下大将、雍州司马刘方贵被萧绎策反,反戈攻打襄樊。
萧詧只得先对付刘方贵。
刘方贵被镇压了,但萧詧的实力也受损颇大。
萧绎再次使出离间计,拉拢萧詧的部将、襄阳太守杜岸。
杜岸、杜则、杜幼安三兄弟,胁迫另一位将领杨混,率领各自人马归顺萧绎。
萧詧接连受挫,军队减少一半,只得退守襄阳城。
鲍泉三万大军进军长沙,却久攻不下。
萧绎对鲍泉起了疑心,改派王僧辩接替鲍泉。
550年4月,王僧辩攻克湘州,斩杀萧誉。
萧詧见哥哥被杀,自己孤掌难鸣,势必成为萧绎刀下之鬼,于是宣布脱离南梁朝廷,自称“梁王”。
随即,萧詧派人联络宇文泰,对其称臣,投靠西魏。
宇文泰求之不得,立即派出军队,进驻襄阳,协助萧詧防务。
萧绎见西魏介入雍州事务,自知不是对手,于是作罢。
但他找到了攻打六哥萧纶的借口。
因为,萧誉遭到萧绎威胁时,曾向六叔萧纶求助。
萧纶一直兼任着郢州刺史。
他在会稽郡被侯景军打败后,退回自己的刺史治所郢州城(钟祥)。
萧纶接到萧誉求助时,召集部下布置增援长沙事宜。
他的幕僚、将军们都表示粮草严重不足,无法支撑出兵。
萧纶没能力解救萧誉,于是写信给萧绎,以曹植“燃萁诗”相劝: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萧绎野心勃勃,萧纶本就是他的剪除对象。
见萧纶为了萧誉而讽刺自己,萧绎便决定优先解决萧纶。
搞定萧誉、占据湘州后,550年8月,萧绎派王僧辩率一万水陆联军,前往攻打郢州。
萧纶不愿将兵力用来与萧绎进行消耗,便带着自己的人马撤出郢州。
萧绎任命自己儿子萧方诸为郢州刺史。
……
萧衍第八子萧纪担任益州刺史的时间很长。
他盘踞长江上游,自成一派。建康城被侯景围困时,他也没有理会。
这时,他感觉火候差不多了,便率3万精兵出益州,乘船顺流东下,准备攻打建康,顺便探探各方势力虚实,看看他们对自己的态度。
萧衍的子孙,没有一个是善茬。
萧纪当然也有成为首辅权臣的理想,甚至不乏觊觎九五至尊大位之心。
萧绎对自己这位八弟,很是戒备。
他老早就在益州布下许多眼线,一直盯着萧纪的动静。
对萧纪的心思,萧绎也估摸得八九不离十。
听说萧纪制定了领军东出的计划,萧绎命大将元照率军屯住白帝城,扼守住长江咽喉要道。
11月,萧纪整军完毕,正准备出发。
萧绎的使者胡智监到达成都,将萧绎的一封信转交给萧纪。
萧绎在信中说:蜀地民风彪悍,军队中的本地将领独立意识强。老弟你率军离开,恐生变故,很是不妥。你镇守着益州大后方,前线讨贼的活由老哥我来干。到时咱们平分天下。
萧纪已经知道白帝城被萧绎堵着了。
现在读了萧绎的信,得知他不愿让自己东进,心想等萧绎与侯景叛军、其他萧家军拼得几败俱伤也不错。
于是,萧纪给萧绎回了一封信,表示接受对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