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亏损了高达 1.1 亿之巨,但这对于掌控着明报集团和南海发展的于海而言,其实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
毕竟,明报集团在去年的盈利就已经高达 1.6 亿之多。
林永康对于明报集团如此强大的盈利能力,同样也是颇为赞赏。
然而,令于海始料未及的是,他对传讯电视的投资,竟然远远超出了他最初的预估。
林永康面带微笑,:“这,便是我们夺取明报的绝佳契机啊。”
原来,于海一手创办的传讯电视,其总部就设立在香江的柴湾地区。
这家电视台与当时同样由他所持有《明报》竟然共用着同一间办公室。
不仅如此,传讯电视还拥有两个知名频道,分别是“中天频道”(chung tien channel)以及“大地频道”(da di channel)。
传讯电视最初设定的目标受众是全球华人,其频道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闻和新知识方面。
其中,新闻节目是该电视台的一大特色,不仅提供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还配备了繁体中文字幕,以满足全球华人的需求。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家电视台尚未正式开播,但其投资已经高达 4 亿之巨!
“呵呵,于海哪里有这么多钱啊?单单收购明报,还是因为金庸的关照,他就已经花费了 1.8 亿。
创办现代日报时,于海更是赔了 1.1 亿。
如今,传讯电视又耗费了 4 亿。这么算下来,于海在这些项目上的投入已经接近 7 亿了!
那么,他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林永康面带微笑,看着王志远和柳如烟,似乎对这个问题早有答案。
王志远对于资本市场的操作早已谙熟于心,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瞬间明白了于海的操作手法。
而柳如烟虽然对资本市场的了解不如王志远那么深入,但作为新潮流的管理者,她同样聪明伶俐,脑海中也迅速浮现出一些想法。
看到王志远的样子,林永康心里就跟明镜儿似的,他知道王志远肯定已经猜到了于海的那点小心思。
于是,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嘿嘿,于海确实把自己的股份质押给银行了,而且还贷了整整 4 个亿呢!”
说到这里,林永康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不仅如此,为了缓解财务压力,于海还打算出售 10%的明报股份呢!现在他正在私下里四处寻找买家呢。”
柳如烟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兴奋起来:“那这 10%的股份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拿到手!”
然而,王志远却显得异常冷静,他眉头微皱,若有所思地看着柳如烟:“先别激动,你觉得于海会轻易地把这 10%的股份卖给我们吗?”
柳如烟被王志远这么一问,突然愣住了,她眨巴着大眼睛,思考了片刻,然后也渐渐冷静了下来。
她意识到,王志远说得有道理,毕竟当初他们可是和于海一起竞争过明报的,而且两家在香江的报刊事业上一直存在着竞争关系。
不过,柳如烟并没有气馁,她脑子一转,想到了一个关键点。:“虽然我们和于海之间有过竞争,但新潮流的天天日报走的是大众报纸路线。
而明报的定位是知识分子群体,这方面其实是可以互补的呀!这也是我们想要收购明报的原因之一。”
王志远猛地转过头,盯着林永康。
他的声音略微低沉:“那么于海到底接触了哪些人呢?我想对明报感兴趣的人肯定不在少数吧?”
林永康显然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他不紧不慢地回答:“是的,于海已经接触了不少人。
其中包括传媒大亨默多克的亚洲代表,大马的郭鹤年,还有新加坡的黄鸿年等等。
不过目前来看,于海比较倾向于将明报卖给新加坡的黄鸿年。”
王志远对于默多克和郭鹤年这两个人并不陌生,默多克作为全球知名的传媒大亨,其影响力不言而喻,他一直对香江的媒体市场虎视眈眈,甚至还曾经派人接触过无线和亚视,有收购的意向。
而郭鹤年也是商界的一位传奇人物,王志远对他也相当熟悉。
然而,当提到黄鸿年时,王志远却露出了一丝疑惑的表情。
他皱起眉头,:“黄鸿年?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呢?于海竟然想要把明报卖给他?”
“黄鸿年的经历很是传奇;我给您介绍下黄鸿年的经历。”林永康不愧是王志远最器重人才,对于各方面准备的面面俱到。
黄鸿年,1948年出生于印尼苏拉威西岛望加锡,祖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后溪村,他的父亲是旅居印尼爱国侨领、金光集团创始人黄奕聪。
黄鸿年的父亲黄奕聪,是与林绍良齐名的印尼四大华人财团领袖之一。
“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接见黄奕聪时建议他送孩子到中国学习中华文化,后于1960年,时年12岁的黄鸿年被父亲送到北京读书,就读于当时高干子弟云集的北京26中。
1970年,在中国生活时年的黄鸿年返回印尼后,在家族旗下一家钢铁厂担任总裁,其后自创贸易公司,直接与日本钢铁商合作,后来还从事棕榈油出口等业务。
1980年,在将父亲交予的生意做到顶峰时,黄鸿年辞去家族企业职务,自行到新加坡发展。
此后,黄鸿年因在新加坡收购“联合工业”而“一炮而红”,他掌舵“联合工业”11年期间,通过炒卖企业、房地产、股票等方式,令企业资产净增长230多倍,成为拥有40亿新元的大型上市公司,也获得“股市金手指”、“过江猛龙”之名号。
其中,黄鸿年于1990年完成新加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战,一举将“新加坡置地”(注:当时称“新加坡土地”)收入囊中。
1991年2月,在此前脱售手上“联合工业”大部分持股后,黄鸿年转战香江,他收购处于亏损状态的日资上市公司“红宝石”,后于同年12月更名为“香jiang中国策略投资公司”,即有名的“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