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军成功夺取邺城之后,曹操和郭嘉原本计划出兵平原,与徐州的曹军一同夹击魏延军。
然而,北方的冬季已经来临,严寒的气候使得继续用兵变得极为困难。
曹操面对这一现实,尽管心中有些无奈,但也只能放弃这个念头。
曹操又召集郭嘉、荀攸等谋士共同商议下一步的战略部署。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派遣夏侯渊和朱灵率领两万军队进驻平原以西的清河,与青州的魏延军形成对峙之势。
这样一来,既可以牵制魏延军的行动,又能有效防止其进入冀州境内。
与此同时,徐晃和张合则率一军进驻安平国,等待明年春天到来时,再向北追击袁尚。
这样的安排既能保持对袁尚的压力,又能避免在冬季严寒中强行进军所带来的风险。
而荀攸和满宠坐镇邺城,负责处理冀州的政务。
他们需要稳定当地的局势,恢复社会秩序,确保曹操在冀州的统治得以巩固。
至于刘晔,已经跟随黑山军的张燕,一同前往并州和幽州方向收复城池,捣毁地方上的袁家政权。
这一行动旨在削弱袁家在北方的势力,为曹操进一步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在完成这些安排之后,曹操和郭嘉率领着虎卫军和虎豹骑返回了许都。
回到许都后,曹操深知自己统一北方已近在咫尺,接下来的战略重点自然要转向南方的魏延。
然而,魏延如今贵为楚公,权势滔天,若想与之抗衡,曹操觉得自己至少要在爵位上超越他,身份地位更为尊崇才行。
否则,自己所掌控的朝廷岂不成了摆设?
于是,曹操将心中的想法告知郭嘉和荀彧。
荀彧深思熟虑后,建议曹操也称公,如此一来,便能与魏延平起平坐。
毕竟,曹操的官职是丞相,在官阶上仍能压制魏延的大将军。
然而,曹操对这个提议并不满意。
他认为,仅仅称公,与魏延并无本质区别,反而给人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
曹操心中暗自思忖,若要真正展现自己的卓越地位和无尽功德,必须有更高的爵位才行。
郭嘉观察着曹操的反应,心中略作思索,便提议曹操称王。
这个建议一出,曹操的脸上瞬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显然,称王这个提议正合他意,既能彰显他的超然身份,又能体现他的丰功伟绩。
然而,就在郭嘉话音刚落之际,荀彧却毫不犹豫地表示了反对。
他言辞犀利地指出,公爵已经是人臣所能达到的极致地位了,怎么还能违背大汉“异姓不得称王”的祖训呢?
面对荀彧的质疑,郭嘉却是毫无惧色,反而振振有词地反驳道:
“如今天下大乱,汉室衰微不堪,而主公却能在这乱世之中匡扶汉室、横扫四方,如此功绩,又岂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若是此时还拘泥于那祖训,岂不是会耽误了大事?
况且,主公称王之后,不仅能够凝聚人心,更能有效地与魏延相抗衡,从而挽救汉室于狂澜既倒之时啊!”
郭嘉的这番话,让荀彧的脸色变得愈发凝重起来。
他深吸一口气,然后转向曹操,拱手施礼道:
“丞相,我等身为汉臣,饱食汉禄,理当以兴复汉室为己任。
然而,丞相此时称王之举,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甚至给那些别有用心之人提供了讨伐的借口啊!”
曹操听了荀彧的话,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他在厅堂之中来回踱步,心中虽然对称王一事充满了渴望,但也深知荀彧所言并非毫无道理。
就在这时,郭嘉再次开口道:
“主公,若不称王,又怎能彰显您的威严呢?
又如何能让天下的英雄豪杰心悦诚服地归附于您呢?
如今的形势,已经容不得我们再有丝毫的犹豫了啊!”
荀彧还欲再劝,曹操抬手制止了他,说道:
“此事容本相再考虑考虑。”
随后便挥挥手,让众人退下。
荀彧忧心忡忡地走出大厅,他知道自己能否阻止曹操称王,仍是未知之数。
曹操看着荀彧离开,又向郭嘉使了使眼色,郭嘉马上心领神会,便留在原地,没有急着离去......
数日后的朝会上,以华歆和毛玠为首的众多朝臣上书汉帝,大表曹操功德,请求晋升曹操为魏王。
然而,荀彧站了出来,当众提出了反对,伏完、孔融等人也发表了反对意见。
曹操听后,脸色微变,心中不悦,但并未当场发作。
他又转头看向上首,只见汉帝却宛如一座雕塑般静静地坐在龙椅上,冷眼旁观着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激烈的争吵,似乎这一切都与他毫无关系。
曹操心中暗自思忖,这样下去局势恐怕对自己不利,必须想个办法摆脱眼前的困境。
他面色凝重地对百官说道:
“本相德薄功微,实难承受如此重责大任。
百官今日之请,实非在下所愿,还望诸位收回成命。”
说罢,曹操向汉帝深施一礼,然后转身离去,留下百官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第一次称王所请就这样草草收场,曹操心中虽然有些不甘,但也无可奈何。
然而,就在他以为事情就此结束的时候,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在郭嘉的教唆之下,一群激进的将士们决定采取更为激进的手段。
他们如同一群饿狼般冲进了皇宫,将汉帝团团围住。这
些将士们手持利刃,面露凶光,齐声高呼:
“陛下,丞相之功,天下皆知,理应封王!
此乃众将士之意愿,陛下若不准,许都的将士们恐将兵变!”
汉帝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脸色惨白,身体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
他深知,如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许都必将陷入一片混乱,而自己的性命恐怕也难保。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汉帝终于屈服了,便立即下令封曹操为魏王,加九锡。
曹操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暗喜,但表面上却故作姿态,上书三辞,表示自己实在不敢当此大任。
然而,汉帝根本无暇顾及曹操的推辞,接连下了三道诏书,坚决要封曹操为魏王。
最终,曹操“无奈”地拜命受魏王之爵,称王之事尘埃落定,曹操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然而,荀彧却因此事与曹操之间生出了嫌隙。
曹操虽表面上依旧礼待荀彧,但心中对他的反对已心存不满。
而荀彧看着如今的局面,心中忧愤难平,他坚守的兴复汉室之梦似乎越来越遥远。
曹操称魏王之后,对驻守四方的将士们进行了晋升和封赏,曹军上下欢欣鼓舞、士气高昂。
天下士人得知曹操称王之后,纷纷口诛笔伐,比当初魏延称公时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魏延在诸葛亮的建议之下,广发檄文,声讨曹操违背汉室祖训,妄图篡汉自立,号召天下英雄共讨之。
这檄文一出,响应者众多,原本就对曹操称王不满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
曹操得知后,勃然大怒,立刻召集谋士商议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