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岩礁岛屿附近。
一支舰队拱卫着海上钻井平台,船长在平台上抬头仰望钻塔。
钻塔是海上钻井平台最高的地方,它是整个钻井作业的核心标志性结构,主要作用是安放天车、悬挂游吊系统,并用于起下钻柱和存放钻杆,其结构设计足以承受数百吨的巨力。
而这座现代海洋钻井井架的承载能力更是可达600吨以上,并且卓越的抗风能力。
就像这座钻塔,设计指标甚至能承受超过110节的海上风力,这也正是他们将钻塔改造为灯塔的原因。
此刻,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最后的工作,一艘大型作业船将关键的巨型透镜缓缓放下,精准地安装至钻塔顶端。
陆泉快步走到船长身侧,立正报告:“船长,灯塔建设完毕,燃料也已全部就位!”
灯塔竣工的消息让船长古铜色的脸上掠过一丝锐利的光。
他深吸了一口咸涩的海风,目光从高耸的钻塔顶端收回。
那里,巨大的透镜结构在阴沉的天空下闪烁着冷硬光泽。
船长平静地环视着钻井平台的各个角落。如今,这片不大的区域已经架设了数门大口径高射炮,每门炮旁都有数名士兵值守,炮口一致指向天空,保持着高度警戒。
这些大口径高射炮放在现在都已经是古董级别的武器了。
随着喷气式飞机速度越来越快,以及防空导弹技术的成熟,中大口径高炮射程有限、反应较慢、毁伤概率相对较低的缺点逐渐暴露,其地位逐渐被更先进的防空导弹所取代,因此,现在战争已经没有了中大口径高炮出场的机会。
现在所谓的防空炮都是小口径防空炮,自行化、信息化和弹炮结合,别说防飞机,就是防导弹也是可以的。
但是打大气生物不一样,对于小口径防空炮,比如1130这些近防炮来说,火力过剩且射程不足,作为防御武器绰绰有余,却无法进攻。
因此在制定计划之后,他们从仓库将这些堪称古董的高射炮拉了出来,这些高射炮火力密度不如近防炮,威力不如导弹,但是对大气生物来说,确实合适的很。
更重要的是,它们大多依赖纯粹的机械结构运作,不像1130那样严重依赖电力,这在当前环境下显得尤为可靠。
目前像是这些高射炮,每艘舰船,包括运输船上都架设了好几门,且因为弹药储备充足,几乎根本不用担心补给。
“‘那’批弹药呢?到了吗?”船长开口。
陆泉肯定地点点头,招手示意。
一名身着外骨骼装甲的深潜战士立刻从炮位旁提来一个弹药箱,放在他们面前。
与那些沉睡数十年的传统弹药箱不同,这个箱子由明黄色的特种塑料制成,在确保坚固的同时,显着减轻了自重。
箱子上面有类似生化图标的logo,周边由铁封密封着,想要打开只能上军刀或撬棍。
那位战士什么也没用,借着外骨骼轻而易举的撕开了箱子的铁封,露出了箱内整齐码放的高射炮特种弹药。
陆泉拿起了一枚,这东西足足有手腕粗细,弹壳平平无奇,但是弹头却是类似塑料一样的材质。
他交给船长:“这就是他们交付的β发散炮弹,里面装填了灭杀大气生物的β发散剂,目前每门炮都有两个基数的常规炮弹与半个基数的发散炮弹,后勤也仍然在持续补给,足以进行不间断的火力覆盖。”
一个基数的含义是弹药基本携载量基数,不过常规的炮弹数量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因为目前他们整个国家的军火后勤都会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补给。
难的是这些特种炮弹,不仅需要现在生产,并且还需要补充里面的化学品。
“还有,因为它爆炸产生的是粉尘类的悬浮物,因此极易受到风向影响……”陆泉皱眉:“如果跟上次一样出现了那种程度的风暴,它的效果很可能不会持久。”
船长凝视着手上的高射炮炮弹,随即点点头,示意自己已经了解。
这种东西恐怕只能打到巨兽的躯体中,它的体内可没有风。
如果这也无用,没关系,反正这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船长将手中的β发散炮弹递还给陆泉,动作沉稳,仿佛那枚特种弹药与一件寻常工具并无不同。
“风向的问题,我记下了。但我们真正的底牌,不靠风,也不全靠这些炮弹。”
他的声音不高,但能压过了平台上永不停歇的海风。
陆泉一怔。
他没有再看那高耸的钻塔灯塔,也没有巡视周围那些昂起炮管、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高射炮群,而是转身,走向平台边缘那间被临时加固、由他舰队深潜小队队员把守的舱室。
陆泉和那名深潜战士紧随其后,眼神中都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与敬畏。
他们都知道船长要去哪里,也知道那里存放着什么。
舱门滑开,内部的空气似乎都比外面要凝滞冰冷几分,没有复杂的仪器,只在房间中央,一个平平无奇的木桌。
毕竟这里之前仅仅只是设备操作间而已。
里面桌上随意的摆放着一把长枪。
船长走到桌子前,伸出布满老茧和海风刻痕的手,握住了枪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