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的喧嚣在“set”的指令声中骤然凝固。
八道红色跑道上,男子110米栏的顶级强者已悉数就位。
从第一道的拉加德到第八道的麦克莱奥德,每一道身影都承载着冲击冠军的渴望。
而这场对决的悬念,从起跑瞬间便已引爆——谢文君、大卫·奥利弗、阿里斯·梅里特三位顶尖选手,将以标志性的“七步上栏”技术展开硬碰硬的较量,目标直指第一个栏架的领先位置。
set。
发令员的声音带着穿透力,八道身影瞬间调整姿态。谢文君的手臂紧贴身体,奥利弗的低重心如蓄势的猛兽,梅里特的动态平衡透着冠军的从容,其余选手也各自锁定最佳发力姿态。
观众席上的呼吸声与赛道的脉搏同频,所有人都在等待那一声决定命运的枪响。
嘭——————
清脆的枪声划破长空,如同惊雷炸响。刹那间,八道身影同时从起跑器上弹射而出。
火红色赛道上仿佛掠过八道流星。
起跑器与地面撞击的沉闷声响交织。
大卫·奥利弗的起跑则带着“猛兽”般的爆发力。作为力量型选手的代表,他的起跑没有谢文君那般细腻,却有着最纯粹的冲击力。
枪声响起的瞬间,他的腿部肌肉如同火山喷发,前腿膝盖完全蹬伸,大腿肌肉剧烈收缩,将身体向前猛推。
后腿蹬地的力量足以让身体瞬间弹起,整个身体以极低的重心向前俯冲,躯干前倾角度接近30度,仿佛要贴地飞行。
他的“七步上栏”带着强烈的力量感,每一步都踏得沉稳而有力,步频虽快却不失节奏,手臂摆动幅度极大。
如同翅膀般为身体提供额外推力。
短短数米内便展现出碾压级的推进效率。
不过还是年纪问题,他的年龄还是有点大了,如果换成他的巅峰期,根本不是这样的水准。
当然如果是巅峰期的话,那这些人也没有必要和他比了,直接给他发金牌好了。
他可是旧时代的众神之一。
阿里斯·梅里特的起跑则明显没有几年前的从容与掌控。
这位伦敦奥运会亚军没有急于释放全部爆发力,而是以“动态平衡”的节奏启动。
只见他这边核心肌群保持适度紧张,既支撑身体平衡,又避免过度紧绷导致的能量损耗。腿部动作流畅而富有弹性。
前腿蹬地采用“滚动式”发力,从脚跟到脚掌再到脚尖循序渐进地传递力量,后腿摆动如同钟摆般平稳,步频稳定,每一步的落地都精准落在重心正下方。
梅里特的“七步上栏”节奏如同精密仪器,步幅与步频的配合天衣无缝,没有丝毫慌乱,仿佛在进行一场日常训练。
在整个欧美的历史上,能和刘祥在节奏上面抗衡的人就是梅里特
起码在没有刘祥的情况下,梅里特的节奏感恐怖的惊人。
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和同级别和同等实力的人对决的时候有些节奏绷不住。
就是可惜12年的他再也看不见了。
他现在整个身体都有些发沉。
如果是当年的他,现在早就已经取得领先。
这个是当年刘祥都感觉到压力巨大的家伙。
可现在明显感觉到身体发沉,沉得很。
这样对于跨栏这种兼具速度和灵巧的运动来说。
有明显的劣势。
第1步出去,其实就有些拖后腿,和他的巅峰期节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还是
在不知不觉中已与奥利弗一同冲在了最前列。
可这更多的是他的上栏技术。
因为现在七步上栏还是只有一些少数人才掌握好的技术。
他现在更多的是依靠技术的线进行压制对手,而不是本身的能力和天赋。
这场比赛只有三个人拥有七步上栏的技术。
那还有一个是谁呢?
除了奥利弗和梅里特。
当然就是我国选手谢文君。
谢文君的起跑堪称男子110米栏“七步上栏”技术体系的教科书级范本,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对短跑力学与栏间节奏的极致理解。
枪声响起的0.133秒——这一接近自己反应极限的时间窗口内。
瞬间。
他的身体已完成从静止到爆发的完美切换。
核心肌群以“离心-向心”的超短周期骤然收缩,腹直肌与竖脊肌如同双向收紧的钢索,瞬间将躯干固定为刚性支撑结构,不仅抵消了1.90米身高带来的重心偏高隐患。
更将身体质心沿水平方向快速前移,避免了垂直方向的无效做功。
他这里采取的是前腿的蹬伸动作展现出精准的生物力学控制。
也就是髋、膝、踝三关节以“依次伸展”的顺序协同发力,髋关节先于膝关节启动,膝关节再带动踝关节完成“蹬离”。
使得整个过程形成流畅的“功率链”传导。
小腿三头肌与腓肠肌以爆发式等长收缩模式,将地面反作用力的垂直分量高效转化为水平推进力,蹬地角稳定在42度左右——这一角度被公认为自己现阶段短跑跑起阶段的“黄金蹬地角”,既保证了发力效率,又不会因角度过大导致身体后仰。
后腿的动作则如同蓄能充分的螺旋弹簧,腘绳肌与臀大肌在起跑前的预蹲阶段已完成最大程度的弹性储能。
枪声响起瞬间便以“超等长收缩”模式迅猛释放。
脚尖以“抓地-蹬离”的连贯动作作用于起跑器。
蹬地时间不足0.08秒。
却能产生远超自身体重的地面反作用力。
为初速度注入核心动力。
更关键的是他对“七步上栏”步频与步幅的精细化把控:第一步落地距离起跑器0.82米,步长严格控制在自身身高的43%,既保证了初始推进的稳定性,又为后续六步的节奏铺垫奠定基础。随后的每一步步频稳定,步幅以0.03-0.05米的梯度均匀递增,形成“短-中-长”的渐进式步幅曲线。
很好契合七步上栏“前四步加速、后三步调整”的核心逻辑。
这种梯度递增并非盲目扩大步幅,而是与身体质心前移速度形成动态匹配,避免了步幅突变导致的节奏紊乱。
科学的训练模式,训练方式,计算方法。
形成了眼下的一切。
这绝对是传统的经验主义训练模式,完全不可比拟的优势。
启动的时候,身体姿态的控制同样堪称极致,躯干前倾角度稳定在25度左右,这一角度既能通过增大重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提升推进效率,又能为第一栏起跨前的“重心抬升”预留调整空间。
头部保持中立位,下颌微收,视线聚焦于前方3米处的地面标记点,而非直接盯着栏架,这种视觉锚定方式能有效稳定前庭觉,避免身体因视觉干扰出现晃动。
双臂的摆动则与腿部动作形成“1:1”的同步协同,肘部弯曲角度固定在92度,这一角度能最小化摆臂时的转动惯量,同时肩胛骨以“收缩-外展”的高频节奏带动手臂摆动,前摆时手臂轨迹贴近躯干两侧,后摆时则以肩关节为轴充分打开。
这样做,既平衡了身体两侧的发力扭矩,又通过摆臂的角动量为身体提供额外的推进辅助。
孙海瓶之所以这么给他调整,是因为从生物力学角度看,谢文君这一起跑动作的核心优势在于“力的精准传导”与“能量的最小损耗”——没有多余的肢体晃动,没有发力时序的偏差,每一块肌肉的收缩都服务于“快速接近首栏、精准把控起跨点”这一核心目标。
这种起跑质量,不仅体现了谢文君多年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这些年从来没有过偷懒,近两年尤其如此。
同时也更彰显了他对110米栏项目“起跑即节奏”的深刻认知。
为后续七步后精准踩上首栏起跨点、实现“零调整起跨”奠定了不可动摇之基础。
想改变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但凡你了解七步上栏你就该知道,米九的身高,虽然看起来在普通人里面很高,在运动员里面也算不矮了,但是……
你想要使用这个技术。
就显得不够高。
因为这个技术本来创始人就是两米多的运动员在使用。
你起码也要有黑人运动员那样的身体比例,才容易在一米九几的范围内合理施展。
这也是为什么最开始是罗伯斯把这个技术发扬光大。
所以也就是说,谢文君1米90的身高,放在110米栏“七步上栏”技术体系中,并非“过高”,反而因这项技术本为2米左右身高、下肢比例更优的运动员设计,再叠加亚洲运动员普遍下肢占比不及欧美选手的生理特点,让他面临“身高适配不足 肢体比例受限”的双重挑战。
等于是既没有足够身高支撑七步上栏所需的天然步幅覆盖,又缺乏长下肢带来的起跨与过栏优势,反而要应对“步幅不够需硬撑、节奏难控需强调”的核心难题。
这与当年刘祥从“八步上栏”改“七步上栏”时面临的困境高度相似。
如果不通过自己的差异化调整,通过科学的分布,他又没有刘祥那样的超级天赋和自我领悟能力。
情绪这么做,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不过孙海瓶这里做的和原本面对刘祥想要进行技术大幅度改动的态度不同,那个时候他是不同意的,是反对的,这个时候反而是鼓励谢文君这么做。
这也是孙海瓶作为一个主教练的转变。
从技术根源来看,“七步上栏”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更大步幅减少栏间步数,缩短整体时间,其设计初衷是适配2米左右身高的运动员——这类选手凭借超长下肢,无需刻意扩大步幅就能轻松完成七步到栏的距离,且过栏时髋部打开空间更大,过栏高度与节奏更易把控。
而谢文君1米90的身高,叠加亚洲人“躯干偏长、下肢偏短”的比例特点,天然步幅上限低于技术原生适配的高个选手,若照搬原版“七步上栏”动作,必然出现“步幅不足导致七步难以抵达栏架”或“强行扩大步幅导致节奏紊乱、重心失控”的问题,这与刘祥当年的困境如出一辙。
刘祥身高1米89,同样面临下肢比例不及欧美高个选手的问题,改七步时最核心的挑战也是“如何在有限身高与步幅下,完成七步到栏的精准覆盖,同时保持栏间节奏稳定”。
但谢文君的技术调整方向,与刘祥形成了鲜明差异,核心区别在于“补短板的逻辑不同”:刘祥当年的调整更偏向“爆发力补偿”。
而谢文君则聚焦“节奏精细化与发力效率优化”。
刘祥改七步时,面对身高与步幅的不足,选择以“增强腿部爆发力”为核心突破点——通过强化小腿三头肌、臀大肌的爆发力训练,提升蹬地时的推进力度,强行扩大每一步的步幅,以“爆发力换步幅”的方式弥补身高不足。他的起跑蹬地角更陡约45度,腿部蹬伸时爆发力释放更猛烈,第一步步长就能达到自身身高的45%以上,后续步幅递增幅度更大,以此在七步内完成到栏距离。
这种调整的优势是步幅覆盖快,劣势是对爆发力依赖极强,且强行扩大步幅易导致栏前节奏波动,过栏时需更强的核心控制力稳定身体。
而谢文君的调整,则避开了亚洲选手爆发力相对欧美选手的短板,转而以“节奏精细化”适配自身条件。他没有强行追求更大步幅,而是通过“压缩步频波动 优化发力时序”,让有限步幅发挥最大效率:
第一步步长控制在自身身高的43%(0.82米),比刘祥当年的第一步步幅更保守,目的是快速建立稳定节奏,避免因强行扩步幅导致的重心晃动。
后续步幅以0.03-0.05米的极小梯度递增,而非刘祥式的大幅跳跃,这种“渐进式递增”既符合他下肢比例有限的特点,又能让步频始终稳定。
这是通过“小步频波动 高步幅精准度”,确保七步后精准踩上起跨点的路子。这种调整的核心逻辑是“不与自身比例对抗,用节奏稳定性弥补步幅不足”,避免了爆发力依赖带来的疲劳与节奏失控风险。
在起跨与过栏技术的调整上,两人的差异更显鲜明。刘祥改七步后,为了弥补下肢长度不足导致的起跨点偏近问题,选择“前移起跨点 增强起跨爆发力”——起跨点距离栏架仅1.1米左右,比欧美高个选手近0.1-0.2米,通过腿部更强的蹬伸爆发力,让身体在短距离内快速腾空,过栏时髋部强行打开,以“爆发力换腾空高度与距离”,避免碰栏。这种方式虽能解决过栏问题,但对起跨腿的爆发力与膝盖承受力要求极高,也是刘祥后期伤病隐患的诱因之一。
孙海瓶这次结合经验和不同,与拉尔夫.曼商量后,开始针对谢文君自身“身高不足 下肢偏短”的特点,选择——“优化起跨时序与身体姿态”而非“增强爆发力”。
他将起跨点精准控制在1.2米,既不像刘祥那样刻意前移,也不盲目追求欧美高个选手的1.3米以上起跨点,这个距离恰好适配他的下肢长度——起跨时,他没有依赖爆发力强行蹬伸,而是通过“髋-膝-踝三关节同步发力”替代刘祥式的“膝-踝主导发力”,充分调动髋部肌肉的发力效率,让有限的腿长在起跨时发挥最大的蹬伸效果。
过栏时,他没有像刘祥那样强行打开髋部,而是采用“紧凑式过栏”——双腿弯曲角度更小,过栏时身体重心压得更低,减少腾空高度与时间,既避免了因下肢短导致的过栏不充分,又缩短了过栏周期,弥补了步幅不足带来的时间损失。
这种调整更注重“省力化与可持续性”,与刘祥“爆发力主导”的过栏逻辑形成本质区别。
在栏间节奏的把控上,两人的差异同样源于“补短板的逻辑不同”。
刘祥改七步后,栏间节奏呈现“快-慢-快”的波动特点——因强行扩步幅导致栏间步频不稳定,第一步快、中间步幅调整时慢、最后一步起跨前再加速,这种波动需要强大的核心力量与节奏调控能力来弥补。
而谢文君则追求“匀速稳定”的栏间节奏,他的步频从起跑至起跨始终保持,没有明显波动,这是因为他没有强行扩大步幅,而是让步幅在自身舒适区间内渐进递增,减少了节奏调整的难度。
这种稳定节奏的优势在于,无需像刘祥那样消耗大量精力调控节奏,能将更多能量用于推进与过栏,更适配亚洲选手核心力量与节奏调控能力的特点。
此外,针对亚洲运动员下肢比例不足的问题,谢文君还在细节上做了针对性优化:比如他通过“缩短蹬地时间”,减少地面接触时间,以“高频次、短接触”弥补步幅不足,这与刘祥“延长蹬地时间、增强蹬地力度”的逻辑相反。
双臂摆动时,他将肘部弯曲角度固定在92度,比刘祥的95度更紧凑,目的是缩短摆臂半径,提升摆臂频率,以上肢摆臂的高频带动下肢步频,间接弥补步幅不足带来的推进效率问题。
等等等等。
孙海瓶这一次积极的配合和投入,也给了谢文君很好的安慰。
当然最主要是因为他的压力没有刘祥那么大。
没有那么大的关注度。
也没有因为受伤之后必须想要王者归来的决心。
他的精神状态会更松弛。
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再加上正好又有个两年的空档。
再加上08年就过来在这边训练。
一切都给了他可能性。
让他不需要和刘祥那样急于求成。
而且刘祥当年留下的所有经验以及试错的方式,也降低了他的学习成本。
让他终于能在今年。
把这套技术展现在鸟巢上。
而这本来是刘祥当年想做的事情。
按照原本的设想,以刘祥的运动能力来说,比到2015年应该是没问题,还能够保持一定的竞争性。
作为一名中国运动员,谁不想职业生涯在鸟巢跑两次呢?
把两次高光时刻都留在鸟巢呢。
就是很可惜。
没做到这一点。
所以孙海瓶其实自己也有这个方面的遗憾。
因此在写文俊想要做这样的改变的时候,他这一次只是稍微沉吟,便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全力支持。
然后就有了现在大家看见的这一幕。
谢文君虽然面对同样采取这个技术的大卫.奥利弗以及梅里特还有些追不上。
但也因为这个技术直接让自己位于前三的行列。
因为这个技术的成功让自己不至于面对前面两个人的时候被拉开,他们三个人处于同一序列。
能够在启动环节就能位于前三,位于和奥利弗梅里特,这两个超级高手,同样一个梯队。
已经是完美的启动了。
剩下的。
就看自己如何兑现这两年的辛苦了。
刘祥一看,立刻就脱口而出:
“七步上栏!跟上了,不落下风!”
就是同时欣喜的时候又有一些担心。
这样的强度。
这个技术的难度。
自己这个小师弟如何均衡,如何调整呢?
如果强行使用,弄巧成拙,反而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寿命。
不过很快刘祥就发现……
自己想多了。
他留下的东西不是没有意义。
砰砰砰砰砰砰砰。
七步跳起。
谢文君从比赛一开始就进入了前三的行列。
“比赛开始!谢文君启动——不错!”
“直接和奥利弗梅里特处在第一队!”
开了个好头。
剩下。
就需要自己把这该死的十个栏架……
拿下来才行了。
而这个时候在旁边看着的孙海瓶。
也是忽然感觉灯光一晃。
那个身影仿佛变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那个身影。
起码。
也是有几层相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