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场“鸟巢”。
田径赛道被夕阳镀上一层暖金色。
现场近十万观众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聚焦于男子110米栏预赛第一组的巅峰对决。
作为刘祥退役后中国男子110米栏的领军人物,谢文君承载着全国观众的期待,身着红色比赛服亮相赛道,与牙买加新星奥马尔·麦克劳德、布拉斯怀特等顶尖选手同场竞技。
杨剑说——这场预赛不仅是晋级名额的争夺,更是谢文君多年技术打磨的集中展现。
110米栏的起跑器设置与平跑项目存在本质区别,需兼顾起跑爆发力与第一栏的步点衔接,这对选手的技术适配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谢文君在赛前热身阶段,花费了近十分钟进行起跑器调试,其技术细节暗藏玄机。他采用的是“前腿抵栏”式起跑器布局,前起跑器距离起跑线约1.2米,后起跑器与前起跑器间距保持在0.55米左右,这个间距是他这几年训练验证的最优数值——
既能保证后蹬时的发力充分性,又能避免因间距过大导致起跑后重心调整不及时,影响第一栏的步频衔接。
在起跑器角度调整上,谢文君将前起跑器的倾角设定为15度,后起跑器倾角为12度,这一设置与他的腿部发力特点高度契合。作为身高1.89米的选手,谢文君的下肢力量集中在大腿前侧与小腿后侧肌群,15度的前起跑器倾角能让他的前腿股四头肌充分预拉伸,后蹬时形成更强的爆发力。
而后起跑器的稍小倾角,则便于他在后腿蹬离后快速折叠前摆,缩短起跑后的加速时间。调试过程中,他多次踏上起跑器进行模拟蹬地,通过感受地面反作用力的传递路径,微调起跑器的前后位置,直至达到“蹬地发力无延迟、重心前移无卡顿”的理想状态。
赛前热身的栏间练习环节,是谢文君技术准备的核心内容。
这里他选择了3个连续栏架进行模拟训练,栏间距按照比赛标准设定为9.14米,栏高1.067米,完全复刻预赛赛道的实际条件。
从技术动作来看,谢文君的栏间预热并非简单的重复跨栏,而是针对性地强化三个关键技术点:
一是起跨攻栏的腿部折叠角度。
在模拟跨栏时,他的起跨腿蹬离地面后,小腿快速向大腿折叠,折叠角度保持在45度左右,这一角度能最大限度减少空气阻力,同时为下栏后的蹬伸发力储备动能。
教练团队观察其攻栏瞬间的身体姿态,上半身保持正直,核心肌群收紧,手臂以肩为轴进行前后摆动,摆动幅度控制在身体两侧30厘米范围内,既保证了身体平衡,又避免了多余动作消耗体能。
二是下栏着地的缓冲技术。谢文君的下栏动作呈现出“轻、稳、快”的特点:
前脚落地时,脚跟先着地再快速过渡到前脚掌,踝关节呈120度缓冲角,膝关节微屈至110度左右,通过下肢关节的弹性缓冲,将跨栏后的垂直方向冲击力转化为水平方向的推进力。
这种缓冲技术不仅能减少运动损伤风险,更能缩短下栏后到下一步蹬地的时间间隔,保证栏间节奏的连贯性。
三是栏间步频的精准把控。
在3个连续栏架的练习中,谢文君始终保持“3步过栏”的稳定节奏,每一步的步长控制在2.8米左右,步频维持在每秒3.8步。
他通过反复重复这一节奏,强化肌肉记忆,确保在比赛中面对真实赛道的栏架时,无需刻意调整步长就能自然衔接。
热身过程中,他还特意加入了两次加速过栏练习,模拟比赛中遇到对手冲击时的节奏调整能力,展现了对不同竞技场景的技术适配性。
毕竟。
鸟巢。
这里比赛。
他是第一次。
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了。
必须全力以赴。
呼——————————
赛前最后阶段,谢文君走到赛道边缘,背对观众席进行深呼吸调整。
他的双手自然下垂,掌心朝向身体内侧,肩部放松下沉,通过调整呼吸频率。
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
让心率稳定在每分钟120次左右,这是孙海瓶多年训练总结出谢文君的“最佳竞技心率区间”。
在呼吸调整的同时,他的脑海中快速回放着整套技术动作的关键节点:
起跑时的反应节奏、第一栏的起跨时机、栏间的步频控制、最后一栏的冲刺衔接,通过心理暗示将技术动作的肌肉记忆转化为比赛中的本能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谢文君在赛前特意观察了同组对手的热身情况,尤其是牙买加选手奥马尔·麦克劳德的跨栏技术特点。
通过快速分析对手的栏间步频与攻栏方式,他在心理层面完成了技术预判——
针对麦克劳德栏间步频较快的特点,谢文君暗下决心在比赛中坚守自身“稳节奏、强衔接”的技术优势,不被对手的节奏带乱,展现了成熟这名运动员的技术自信与战术智慧。
预赛第一组的8名选手全部踏上赛道,谢文君被分在第4道,这一赛道位置对他而言极为有利——
既避免了内道的弯道影响,又能清晰观察到两侧对手的实时状态,便于及时调整竞技节奏。
当裁判发出指令时,谢文君快速走上起跑器,身体前倾,双手自然放在起跑线前的地面上,手指张开呈“爪形”支撑,掌心距离地面约5厘米,这一支撑姿势能让他在听到枪声后快速发力,减少重心前移的时间。
呼——
谢文君调整呼吸。
虽然是预赛。
可也不能小觑。
毕竟开门红也很重要。
“set”指令下达后。
谢文君的身体重心进一步前移,前腿股四头肌与后腿腓肠肌同时进入高度紧张状态,肌肉纤维的收缩速度提升至峰值。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此时他的身体重心投影点位于前起跑器前方10厘米处。
这一重心位置能让他在枪声响起后,瞬间形成向前的倾倒力矩,配合腿部蹬地发力,实现快速起跑。
发令枪响的瞬间。
谢文君的反应时达到0.138秒!
这一成绩在同组选手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牙买加选手麦克劳德的0.132秒。
从技术细节来看,他的反应动作呈现出“同步性”与“爆发性”的双重特点:
枪声响起的0.02秒内,他的双手率先推离地面,手臂快速前摆,同时后腿蹬地发力,蹬地瞬间的地面反作用力达到其体重的2.3倍,这一强大的反作用力推动他的身体向前加速。
前腿蹬离起跑器后,快速折叠前摆,与后腿的蹬地动作形成协同发力效应,避免了单一肢体发力导致的重心偏移。
起跑后的加速阶段。
谢文君的技术核心是“快速提升步频、逐步增加步长”,实现速度的稳步提升。
在起跑后的前3步,他的步长分别为1.5米、1.7米、1.9米,步频保持在每秒4.2步,通过小步高频的方式快速建立初始速度。
从第4步开始,步长逐渐增加至2.2米,步频微调至每秒3.9步。
在保持加速势头的同时。
为即将到来的第一栏做好步点衔接准备。
观察其加速阶段的身体姿态,这时候谢文君上半身逐渐从前倾状态过渡到正直状态。
倾斜角度从起跑时的45度逐步减小至15度,这一姿态变化与速度提升形成完美契合。
砰砰砰砰砰砰砰。
谢文君起跑初期的大倾角能减少空气阻力,提升加速效率。
随着速度增加,身体逐渐正直,便于核心肌群发力,维持高速运行中的身体平衡。
手臂摆动在加速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谢文君的手臂摆动呈“前后直线摆动”模式,摆动速度与步频保持1:1的比例。
通过手臂的惯性带动身体向前推进,进一步提升加速效果。
110米栏的第一栏是技术衔接的关键节点,选手需在加速阶段精准控制步点,确保起跨攻栏时的位置与时机恰到好处。
谢文君从起跑点到第一栏的距离为13.72米,按照他的技术特点,需通过7步加速后完成起跨,这就要求每一步的步长误差不超过5厘米,否则将导致起跨时机过早或过晚,影响跨栏质量。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谢文君通过视觉反馈与肌肉记忆的双重作用,实现步点的精准控制。
他的眼睛始终注视着第一栏的栏架顶部,通过判断栏架与自身的距离变化,微调步长:当发现步长略短时,通过小腿蹬地时的额外发力,将步长增加3-5厘米。
当步长偏长时,则通过加快步频,缩短两步之间的时间间隔,确保第7步刚好落在起跨点上。起跨点距离栏架约1.5米,这一距离是谢文君经过千锤百炼确定的最优值。
既能保证起跨腿有足够的蹬地空间,又能让攻栏动作自然舒展,避免因距离过近导致跨栏高度不足,或距离过远浪费加速动能。
男子110米栏的栏间阶段,是技术与体能、节奏与速度的综合较量。
谢文君在本场预赛中,面对9个栏架、8个栏间区间的考验,凭借精准的节奏把控与流畅的技术衔接。
展现了这几年他进步中跨栏技术。
从技术细节来看。
他的栏间表现可拆解为起跨攻栏、腾空过栏、下栏推进三个核心环节。
每个环节都体现着“精准、高效、稳定”的技术特点。
起跨攻栏是栏间技术的起点,直接决定跨栏动作的质量与后续节奏。
谢文君的起跨攻栏动作呈现出鲜明的技术风格:起跨瞬间,起跨腿用力蹬地,蹬地时间仅为0.12秒,通过下肢肌肉的快速收缩,产生强大的地面反作用力。
从生物力学分析,他的起跨蹬地属于“爆发式蹬伸”,股四头肌、臀大肌、腓肠肌等肌群协同发力,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每秒5.8米,蹬地功率峰值可达2800瓦。
这一功率输出能让他在起跨瞬间获得足够的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为腾空过栏奠定基础。
在起跨攻栏的身体姿态控制上,谢文君展现了极强的核心力量与平衡能力。
起跨时,上半身向栏架方向倾斜,倾斜角度保持在20度左右,这一角度能让身体重心的投影点落在起跨点前方,形成向前的惯性,减少跨栏时的能量消耗。
同时,他的摆动腿快速向前上方摆动,摆动速度达到每秒4.5米,摆动高度超过栏架顶部15厘米,摆动腿的脚尖勾起,脚跟朝向栏架,通过减少摆动过程中的空气阻力,缩短摆动时间。
手臂摆动与腿部动作形成完美协同:
起跨时,同侧手臂向前摆动,异侧手臂向后摆动。
摆动幅度与腿部摆动幅度呈正比。
通过手臂的平衡作用。
抵消起跨时身体的离心力。
确保身体稳定不晃动。
值得关注的是,谢文君在不同栏架的起跨攻栏动作中,展现了出色的技术一致性。
无论是第一栏的初始跨栏。
还是中间栏架的连续跨栏,他的起跨蹬地时间、身体倾斜角度、摆动腿高度等关键技术参数的误差均不超过3%,这种技术一致性源于他多年的重复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也体现了他对栏间节奏的精准把控能力。
即使在比赛中听到两侧对手的脚步声逼近,他依然能坚守自身的技术节奏。
不盲目加速或调整动作。
展现了成熟运动员的技术定力。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腾空过栏阶段,谢文君的技术核心是“优化腾空轨迹、减少能量损失”。
作为身高190米的选手,他的身体重心相对较高,这在跨栏项目中既存在优势,过栏高度充足,也面临挑战,腾空时间过长可能影响节奏,为了平衡这一矛盾,孙海瓶谢文君采用了“低平式”腾空轨迹,即腾空时的身体重心最高点距离地面约1.3米。
仅比栏架高度高出23厘米。
这一轨迹设计能最大限度缩短腾空时间。
同时保证过栏动作的安全性。
砰砰砰砰砰。
连续过栏。
观察其腾空过栏的身体姿态,呈现出“流线型”特征:
头部保持正直,目光注视前方栏架,颈部肌肉放松,避免因头部晃动导致身体重心偏移。
上半身与下肢形成一条直线,核心肌群持续收紧,腹部与背部肌肉的张力保持在适中水平,既保证了身体刚性,又能灵活调整腾空姿态。
双腿呈现“前后分腿”姿势,起跨腿在后,小腿向大腿折叠,摆动腿在前,膝关节微屈,脚尖指向地面,这种分腿姿势能减少腾空过程中的空气阻力,同时为下栏后的着地动作做好准备。
在腾空时间控制上,谢文君的表现尤为出色。他的腾空时间仅为0.38秒,远低于同级别选手的平均0.42秒,这一优势源于两个技术细节。
一是起跨时的水平速度保持较好,通过强大的蹬地发力,将更多的能量转化为水平推进力,减少垂直方向的能量消耗,从而缩短腾空时间。
二是腾空过程中的身体姿态调整,通过核心肌群的微调,让身体重心始终沿着最优轨迹移动,避免因姿态失衡导致腾空距离过长。
这种“短时间、高效率”的腾空技术。
让谢文君在栏间阶段能够保持更快的节奏。
为后续的栏间加速创造条件。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下栏推进是栏间技术的收尾环节,也是连接两个栏架的关键纽带,其核心要求是“快速着地、快速发力、快速衔接”。
现在谢文君的下栏推进技术展现了“缓冲与发力的无缝对接”。
砰砰砰。
一是着地缓冲的弹性控制。
下栏时,谢文君的摆动腿先着地,着地位置距离栏架约1.4米,这一距离能让他在着地后快速进入下一步蹬地阶段。
着地瞬间,前脚掌先接触地面,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依次进行弹性缓冲,三个关节的缓冲角度分别为110度、100度、90度,形成“三级缓冲”机制,将腾空后的冲击力逐层吸收,避免对身体造成损伤。
同时,缓冲过程中下肢肌肉处于“预拉伸”状态,为后续的蹬伸发力储备弹性势能。
砰砰砰。
二是蹬地发力的快速转换。缓冲结束后,谢文君的下肢肌肉迅速从拉伸状态转为收缩状态,进行蹬地发力。
蹬地时,以踝关节为支点,小腿三头肌快速收缩,推动身体向前。
膝关节伸直,股四头肌发力,将身体重心向前上方推送。
髋关节伸展,臀大肌协同发力,进一步提升推进力。整个蹬地发力过程仅持续0.15秒,展现了肌肉收缩的快速反应能力。
从技术动作来看,现在他的蹬地发力与下栏缓冲形成了“无缝衔接”,缓冲结束的瞬间即启动蹬地,没有任何时间间隔,确保了栏间节奏的连贯性。
砰砰砰。
三是栏间步频的稳定保持。
在8个栏间区间中,谢文君始终保持“3步过栏”的节奏,每一步的步长稳定在2.8-2.9米之间,步频维持在每秒3.8-3.9步,栏间跑的平均速度达到每秒8.5米。
这种稳定的栏间步频,让他的身体形成了规律的运动节奏,减少了能量消耗,同时也便于他在比赛中观察对手状态,及时调整竞技策略。
即使在中间栏架阶段遇到轻微的节奏波动,他也能通过微调步长,误差不超过3厘米,快速恢复稳定节奏。
这里展现了极强的栏间节奏控制能力。
起码在预赛的时候。
他还是很快取得优势。
“谢文君表现不错!”
“保持住前三!”
“不断前进,不断前进,第二了!”
男子110米栏的最后一个栏架到终点线的距离为14.02米,这一阶段是冲刺技术与体能储备的综合较量。
谢文君在完成第10个栏架的跨栏后,迅速进入冲刺阶段,其技术动作在保持前期稳定性的基础上。
呈现出“全力释放、精准把控”的特点,将自身的竞技潜能发挥到极致。
最后一栏的跨栏质量直接影响冲刺阶段的速度发挥,谢文君针对这一关键节点进行了技术优化。与前9个栏架的跨栏动作相比,他在最后一栏的起跨攻栏环节呈现出两个明显调整。
一是起跨蹬地力量的适度提升。考虑到冲刺阶段需要更强的水平推进力,谢文君在最后一栏的起跨蹬地时,下肢肌肉的收缩强度比前几栏提高了约10%,蹬地功率峰值达到3000瓦,通过增加蹬地力量,让腾空时的水平速度提升至每秒8.8米,为冲刺阶段奠定更快的初始速度。
从技术动作来看,他的起跨腿蹬地时的膝关节伸展角度达到170度,比前几栏增加了5度,更大的伸展角度让肌肉收缩的行程更长,从而产生更强的发力效果。
二是腾空轨迹的小幅调整。为了缩短最后一栏的腾空时间,让冲刺阶段更早启动,谢文君将最后一栏的腾空轨迹进一步压低,身体重心最高点距离地面约1.25米,仅比栏架高出18厘米,腾空时间缩短至0.35秒,比前几栏减少了0.03秒。
这种小幅调整既保证了过栏的安全性,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时间损耗,体现了他对不同比赛阶段技术需求的精准判断。
下栏推进环节,谢文君的技术动作更加紧凑高效。着地时的缓冲时间缩短至0.1秒,比前几栏减少了0.05秒,缓冲结束后立即启动蹬地发力,蹬地发力的速度比前几栏提升了8%,通过“短缓冲、快发力”的技术组合,快速将跨栏后的动能转化为冲刺速度。
此时,他的上半身略微前倾,倾斜角度从栏间阶段的20度增加至25度,通过增大身体前倾角度,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提升冲刺效率。
进入纯冲刺阶段,最后一栏下栏后至终点线。
谢文君的技术核心从“栏间节奏把控”转向“全力速度释放”。
其技术动作呈现出“爆发性、连贯性、稳定性”的三重特征。
从腿部动作来看,他的步频与步长实现了最优匹配。冲刺阶段的步频提升至每秒4.2步,比栏间阶段提高了0.4步,步长则保持在2.9米左右,通过“高频次、大步长”的组合,让冲刺速度持续攀升至每秒9.2米。
观察其蹬地动作,前脚掌着地后,踝关节快速跖屈,膝关节与髋关节迅速伸直,形成“三关节协同蹬伸”的发力模式,这种发力模式能最大限度调动下肢肌群的力量,将肌肉能量高效转化为推进力。
同时,他的小腿摆动幅度明显增大,摆动腿蹬离地面后,小腿快速向大腿折叠再向前伸展,折叠与伸展的循环速度达到每秒2.1次,通过加快腿部摆动节奏。
上肢动作在冲刺阶段发挥了重要的平衡与助力作用。谢文君的手臂摆动幅度比栏间阶段增加了约20厘米,摆动速度提升至每秒4.8米,手臂以肩为轴进行前后大幅度摆动,摆动方向与腿部蹬地方向保持一致,通过手臂的惯性带动身体向前推进。
此时,他的双手呈半握拳状,肘部弯曲角度稳定在90度左右,这种姿势能减少手臂摆动时的空气阻力,同时让肩部肌肉保持放松,避免因过度紧张导致动作僵硬。
观察其肩部状态,始终保持水平稳定,没有出现左右晃动或上下起伏的情况,通过核心肌群与肩部肌肉的协同发力,确保上肢摆动与下肢蹬地形成完美的力学协同,最大化提升冲刺效率。
“谢文君!”
“压线!”
“应该是小组第二!”
“看看最后成绩。”
杨剑看了看导播给出的最终成绩,立刻高呼——
“谢恩·布拉斯瓦伊特,小组第一13.28。”
“中国选手谢文君13.35,小组第二!”
“直接晋级!”
“牙买加选手奥马尔·麦克莱奥德第三13.43……”
“刘祥你怎么看?”
“表现不错。”刘祥笑道:“他现在已经比以前成熟了很多,你看看慢镜头回放,最后下来之后可以从容的保持速度,不去浪费体能,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
“在大赛里面可以发挥成这样,说明他对于整个比赛是有规划的。”
“还是很期待接下来的比赛。”
“是的,这也算是短道项目的开门红。”
“希望其余选手,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
“在鸟巢释放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