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皇贵妃受册那日,天色晴朗。
她着深青翟衣,抬眸恰与皇帝视线相遇,她在日光的照耀下看不清皇帝脸上神色,便也不知道,皇帝心里想的是,反正自己也不再纳妃了,不如大封后宫,使众妃同乐。
于是,云皇贵妃方才行完礼,准备接过宝册时,便见陈福捧出黄绫诏书,声音穿透重重宫墙:
“朕承祖宗鸿业,后宫之治,关乎家邦。今特晋封诸妃嫔,使各称其位,各安其所。自此之后,六宫和洽,长无妒竞,宫务分理,共襄内治。
永安宫云贵妃,早蒙圣眷,性行温恭,今特晋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位同副后,仍居永安宫。
咸福宫端贵妃,封号不动,享贵妃礼,居旧宫。
永和宫静妃晋静贵妃。
永福宫明昭仪晋明妃。
永宁宫宋昭仪晋德妃。
自此,后宫庶务由皇贵妃总其成,静贵妃、
永寿宫淑妃、永春宫庄妃、永福宫明妃、永宁宫德妃协理。
长庆宫黎婕妤晋黎昭仪。
永乐宫敏婕妤晋敏昭仪。
永乐宫许慧嫔为慧婕妤。
永和宫王淑容晋贤嫔,为嫔之首。
永宁宫柳淑容晋良嫔。
景阳宫顺淑容晋顺嫔。
玉顺仪、怡顺仪、林顺仪晋为为玉嫔、怡嫔、林嫔。
昭美人为昭嫔。
因选秀搁置,静安宫和储秀宫不再启用。
故玉嫔、怡嫔迁静安宫。
贤嫔和昭嫔迁储秀宫。
其余贵人、才人、美人,俱循例各晋一级,暂不挪宫。钦哉。”
治宫之权之所以加上静贵妃是因为老齐王死了,大皇子成了齐王,离宫回府了,皇帝怕她不适,索性让她用宫权分散一下注意力。
但此时见得以晋位众嫔妃脸上皆有欢喜之色,唯有静贵妃因为协理宫务之权,脸上明眼可见的抑郁。
皇帝便有点幸灾乐祸的高兴,心情都好了不少。
就这样,到了兴元十七年,初夏,汉川县地动,七汉川城外仍余震不断。
官道裂口如巨兽之爪,土石翻卷,百姓奔逃。
快马报信之人顶着星夜入京,
乾清宫灯火彻晓。
太子请行,诸臣皆以太子安危拒绝。
但皇帝见他能为百姓,不顾自身,便允之,并由曹王为陪同。
皇太后不悦,“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太子事关国本,岂能犯险?”
朱维桢却劝母后道,“太子为国之储君,母后总要朕再他身上看到愿以己之力,庇护百姓的明君之相。母后若要训斥,等太子回来,您再派人把他唤直康宁宫,训斥个够。”
皇太后好歹记得自己有今日尊荣是因为生了这个好大儿,才没有破口大骂。
但她也懒得理皇帝了。
其实太子殿下并非莽撞之人。
曹王每日传信,回报储君所为。
命随军医散药,设粥棚。
令兵士掘渠泄堰,防余震后山洪。
夜则露宿废墟,衣不解带,与民同席。
皇帝见信就想,即便是有人给太子支招作秀,但他能做到这份上,也不负储君之名了。
等太子赈灾回京,皇帝御驾于宫门处亲迎。
曹王当着文武百官,称赞太子,“臣弟启陛下:太子智识明敏,调度有方。仁心昭于百姓,威仪震乎千里。使汉川民心,今皆系于皇室!”
百官闻之,齐刷刷侧目。
曹王平日在朝堂并不多言,今日竟当众盛赞太子,此语必传遍朝野。
皇帝却神思飘忽。
几十年前,也是在这处,自己奉父皇旨巡京营回来,靖王叔为表支持太子之心,向先帝夸他:“太子沉稳睿断,陛下可高枕矣!”
那时自己心跳如鼓,也是这样努力装作沉静,其实特别希望父皇认可的吧?
今日,轮到他坐在龙椅,听另一个靖王叔夸另一个太子了。
朱维桢觉的好笑,亦觉心中有一种奇怪的温情。
他抬手示意太子到自己身侧,像当初的父皇夸自己一样,夸奖了自己的儿子,“汉川之事,你办得很好。仁厚得人心,不骄不纵,朕很满意。储君之位,你当得无愧。”
太子还是个会因为父皇认可而激动的少年,他眸光猛地亮起,又迅速垂下,掩住潮热的湿意,努力将声音变的更沉稳:“儿臣谢父皇赞许,必当勉之,不负父皇与朝公信任,不负江山与百姓。”
————————————————
本书就这样结束了。
之所以最后让云皇贵妃成为后宫第一人,是因为在开始写她重生的时候,我就觉得,结局在皇帝身边的应该是和他一样的人。
一样执着于权柄,一样重生的人。
而最后写太子,是因为我觉得太子不能只有嫡长身份,他也该为百姓做点什么,让皇帝从他身上看到可取之处。
这样,皇帝才甘心让自己的故事完结。
————————————————————
最后的最后,谢谢曾经看过、评论过的所有宝宝们。
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很有不多不足,也有很多次断更想放弃的时候,但是最后还是匆匆完结了。
我要说的是,万分感谢写这本书的路上支持过我的所有人。
没有你们的支持,就没有我之后的坚持。
所以,我不会忘了这本书,也不会忘了最开始的时候。
所有看到这里的宝子们,你们都是我心里最最善良、最最可爱的宝子们。
我为你们每一次点赞,每一次评论而心动。
但是现在,让我们做个短暂的告别。
我还会再写其他的书,期待我们的每一次相遇。
愿之后的日子,咱们各自保重,后会有期,江湖再见,爱你们,?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