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爷引皇舆吉祥轿回到宫中已是半夜,将大行皇帝遗骸恭敬地抬送至乾清宫的西暖阁暂时安放,之后还有许多事情等候新帝安排。
《礼记·间丧》有规定,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说绖带。
意思是居父母之丧,孝子要住在依庐,寝卧在草苫上,用土块当枕头,睡觉的时候不脱首续和腰续。
宫中没有简陋的草棚做依庐,经过商议后定在了,选了乾清宫东庑作为倚庐之地,去年太后薨世时,大行皇帝在苍震门内的依庐,一个月未回寝宫。
而后特发谕旨,召集大学士、六部九卿以及翰詹科道等官员,共同商议并确定“大行皇帝”的庙号、谥号以及庙谥,以期彰显其尊贵与荣耀。
按典制服丧,新帝截发成服,日尚三食,王公大臣每日二次轮流哭临;二十七日内停止娶嫁、辍音乐,军民摘冠缨,命妇去装饰。
……
咚咚咚咚……一声接着一声的钟声,在寒冷的冬日清晨传向四方。
妍清在次间的榻上熬了将近一夜,凌晨才靠在软枕上睡着,浅书本想让主子去床上歇息,妍清心中不太安稳,就睡在了榻上。
迷迷糊糊一个多时辰,就被连绵不断的钟声吵醒了,“怎么回事?”妍清睁开眼睛呢喃的问了一句。
“主子,主子,好像是财神观的敲钟声。”浅画声音有些微微颤抖。
雍亲王府附近就有一座小财神观,每日晨昏都会敲钟,不过平时敲钟的声音没有这么大,也不会持续这么久。
妍清透过窗户看向财神观的方向,冬日天亮的晚,外面天色已经蒙蒙亮,看着和四爷平时上朝的时间差不多。
她低声询问:“敲了多少下了?”
“好像已经超过五十下了。”浅画也小声的回答,她是从察觉不对劲时才开始数的,都已经超过五十声了。
寺庙道观敲钟都是有讲究的,每日晨昏三十六杵是寺观的作息时间表,特殊节日如冬至、除夕等日子,会敲一百零八下,敲的钟也有大钟、报钟、帝钟等不同的规格。
明天才是冬至,今天如此敲钟肯定是有大事发生。
‘国丧期间,素服朝夕哭临,京城寺观鸣钟三万杵。’妍清如是想到,去年太后去世便是这般。
太后已经薨世,中宫没有皇后,能称的上国丧的,就只有山陵崩龙驭上宾了。
妍清轻出了口气,昨晚听说全城戒严,王府被围,她就心有所感,猜到了这个可能,不过因为如今才是康熙五十七年底,与她所知的历史不同,才一直不敢确定。
“更衣吧。”妍清站起身,她身上穿的还是昨晚的淡紫色旗装,“吩咐下去,全府挂白,停音乐,去装饰,不准宰杀牲畜,饮食不准有荤腥。”
去年太后去世有过一次,这些规矩也不用妍清一条条吩咐,只等主子下令,便能立刻准备起来。
府中刚准备好,宫中传讯的人就到了,钦天监已定下吉时,由新帝亲自监督举行庄重的大殓仪式,将大行皇帝的遗体恭敬地安放入棺木之中,精选的随葬品也一并被细致地放入棺内。
新帝口谕,皇考教养文武大小臣工六十余年,如今龙驭上宾,莫不悲痛切至,至大殓时,着令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俱入乾清门内,令其瞻仰,以尽哀恋之情。的、
公主王妃按例应于乾清宫丹墀齐集,皇上口谕着仍入大内,亲近梓宫,使得尽哀,朕之兄弟子侄亦令俱入乾清门,在丹陛上随朕行礼。
戌时,大行皇帝大殓,新帝痛哭失声。
大殓结束后,行祭奠礼,新帝躬自陈设,群臣感动于新帝孝心,痛哭扑地,莫能仰视。
卤簿大驾全设,王以下、文武各官,俱成服齐集举哀,朝中事务由八贝勒胤禩、十三阿哥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总理。
新帝居住在依庐中,昼必席地,夜必寝苫,每日上香奠礼五次,哭必尽哀,思及太后高年过于哀痛,每夜五鼓必亲诣问安。
除藩邸事件外,俱交由四大臣处理,皇上的口谕也由四位大臣传出,做好记录,诸事秩然不紊。
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但遇皇考大事,十四阿哥胤禵若不来,恐于心不安,速行文大将军王,令与弘曙二人驰驿来京。
军前事务,由延信速赴甘州管理,行文总督年羹尧,管理西路军务粮饷及地方诸事,与延信一同管理,印敕暂交平郡王讷尔素署理。副都统阿尔纳着随大将军王来京,副都统阿林保随弘曙来京。
大殓仪式圆满完成后,梓宫被从西暖阁郑重地移至乾清宫的明间正中,安放妥当,直至“殷奠礼”,民间俗称头七,皇家的“殷奠礼”会视情况推迟。
梓宫的正前方,桌案上面精心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祭品,包括各式爵杯和筯器,同时备有供把莲与五供等祭品,是为“几筵”。
三日后,正式颁布已故“大行皇帝”的遗诏,晓谕全国以及附属国家范围内,京中武百官皆素服泣迎,入公署三跪九拜,听宣诏举哀行礼,朝夕哭临三日,服白布,军民男女皆素服。
地方旨到之日开始服国丧,二十七日后除服,百日内不准嫁娶和作乐。
期间除了丧仪等事,还要商议新帝登基等事宜,乾清宫安奉梓宫,虽悬设帘幙,皇上身为人子,不忍在皇考前乘舆而出中门,着移向乾清门外,出东旁门乘之,捧宝人员亦然。
大行皇帝遗诏,定制以月待日,持服二十七日,皇上谕诸王满汉大臣,三年持服乃人子之道,若未遂朕志必致懑恨无已,决亦守孝持服二十七月。
冬月十七日,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奉先殿,十九日,即皇帝位,是日黎明卤簿全设,各官齐集于朝,皇上素服,于梓宫前上香,告受命于大行皇帝,行三跪九叩头礼。
受命毕,至东偏殿,易礼服,至永和宫皇太后前行礼,礼毕御太和殿升宝座,鸣钟鼓,王以下、文武各官、行朝贺礼。
颁诏布告天下,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雍正元年,仰惟先志之宜承,深望皇图之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