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软苔矶,柳醒桃枝,蘸晴光、燕尾裁溪。”
“雾扶青影,风惹红脂。采梨花云,樱花雨,杏花衣。”
“何须怅惘,且醉芳卮,任东君、漫诵香词。”
“韶华半去,幽愫谁知?叹一窗山,一帘月,一囊诗。”
黛玉“啪哒”一声放下笔,拿起面前洒了金箔的宣纸,轻轻吹了吹上面还未干的墨迹。
眉庄从黛玉手中拿过纸,身边柔嫔和婉贵人纷纷都围了上来。
“妹妹这儿的文房四宝都极好,不枯不涩更不会晕染。”黛玉净了手,接过帕子擦干净手上的水,“今日真是托了妹妹的福气了,若不是如此好的东西,怕也是写不出这些来。”
眉庄细细读着纸上的词,不禁赞道:
“妹妹这词真是绝妙,将春日之景与心中幽愫皆融入其中,让人读来如临其境。”
婉贵人目光落在词上,似在回味其中韵味:
“怪道皇上让嫔妾多和淑妃姐姐学习。单看这‘枝’、‘脂’、‘卮’、‘知’四字,不仅入韵,更是同音。这文采,只怕嫔妾努力一辈子都学不来。可见天赋这东西,实难人力所能弥补。”
“不过是一时兴起,胡乱写来,让姐妹们见笑了。”黛玉面上带了些红晕,重又坐到桌边,端起一杯清茶呷了一口。
黛玉原以为今日和眉庄前来,不过是吃一顿便饭。没料想董鄂清儿兴尽之余,一曲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比之多年前更加出神入化。
那琵琶声时而婉转悠扬,如潺潺流水;时而激昂澎湃,似惊涛拍岸。无论是细微的揉弦还是清脆的扫拂,还是刚强有力的摘音和空灵轻盈的泛音,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真真如香山居士笔下描绘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
眉庄忍不住真心夸赞了几句,不料柔嫔和婉贵人两人直接撺掇起来,让她也来上一曲。
一开始眉庄还百般推辞,不料见了柔嫔这儿的螺钿贝母如意落霞琴,在阳光下反射出七彩的光来。眉庄见猎心喜,便一时技痒起来,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抬手抚了一曲《春晓吟》。
同为春日胜景,与琵琶的明亮欢快不同,琴曲中更多的是一种柔肠婉转的沉醉和慵懒。
如此一来,眉庄和董鄂清儿都奏了一曲,黛玉自然是逃不过了,非得露一手才行,于是填了一阙《行香子》来为今日助兴。
“淑妃姐姐看得上,才是这笔墨纸砚的福气。妹妹出身满军旗,能习得些琵琶已是难得,诗词歌赋上实在是欠缺,这些好东西在妹妹这都是埋没了。”
柔嫔话音未落,语迟已端了个托盘来:
“这方山水玉带歙砚是妹妹的嫁妆,在库房里放了多年。妹妹不通文墨,放着也是可惜。过几日就是姐姐生辰,妹妹借花献佛,就把这当作姐姐的生辰贺礼了,还望姐姐不要嫌弃。”
黛玉嘴角上扬,似笑非笑地挑了挑眉毛:“想不到妹妹竟记得我生辰。”
“妹妹入宫这些年,一直想与姐姐亲近,只不过……”柔嫔低头咬了咬嘴唇,重又扬起笑脸,“姐姐若是愿意,自是最好不过了。”
黛玉轻笑一声,并未直接回应,而是道:“如此厚礼,我自是欢喜。宫中岁月漫长,妹妹的心意,我且记下了。”
柔嫔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她很快就调整好了情绪,脸上又重新堆满了笑容。
婉贵人笑着打圆场:
“今日大家相聚,有琴音诗韵相伴,当真是美事一桩。妹妹身无长物,殿中也不便跳舞,就给姐姐们吹奏一曲,献丑了。”
箫声呜咽着,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黛玉皱起了眉,和眉庄对望了一眼,没想到这玉婉吹得竟是《杏花天影》。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两人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当初纯元皇后生前擅箫。甄嬛也是因为在杏花树下吹奏了一曲《杏花天影》,从而得了皇上的青眼。
而这婉贵人……纵使她是地方上专门探听了皇上的喜好从而送来的人,这也未免太凑巧了吧?
一曲毕,眉庄终于按捺不住开了口:“本宫看着妹妹,此情此景,倒是想起了一位故人。”
婉贵人低头浅笑,用帕子擦了擦手中的玉箫:
“姐姐说的,是曾今的莞嫔甄氏吧?妹妹入宫时间虽然不长,但多多少少也听了些有关于她的事情。可惜佳人已逝,妹妹此生是没这个缘分见她一见了。”
“都说我长得像他,技艺也与她相似。但说句大不敬的话,妹妹出身寒微,学这些可不是为了所谓的陶冶情操,都是用来吃饭的家伙什。若是如此轻易就能被一位千金小姐比下去,教坊早该关门大吉了。”
玉婉浅哼了一声,似是有些烦闷:
“至于容貌相似,妹妹与柔姐姐还有三分相像呢。都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的,长得相似也太正常不过了。”
眉庄一怔,没想到婉贵人如此直白。平时见她都是一副柔弱的模样,倒是能不动声色地把话给顶回来,还不会让人生气。
一旁的黛玉饶有兴致地看着婉贵人,嘴角勾起一抹弧度:“妹妹倒是坦率。不过这世间巧合之事虽说不少,但说到底也是有缘。”
婉贵人端起杯子饮了一口,缓缓放下后,才抬起头笑语盈盈地柔声说:
“姐姐们所言极是,妹妹我也是这般想的。只是依着妹妹的想法,咱们今日能够在这永和宫相聚一堂,一同吟诗作对,共享这欢乐时光,才真正算得上是有缘呢。”
这时,宫女来报,说御膳房送来了刚做好的点心。众人的注意力便被吸引了过去,开始品尝起点心来。
“说起来,妹妹倒是有一个问题。”
婉贵人忽得停顿了下来,看着眉庄说道:
“听闻惠妃娘娘和甄氏曾是闺中密友,甄氏诞下的八阿哥更是在娘娘膝下长大。只为何当初,八阿哥是给了另一人,而不是直接给了娘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