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操,可以顾名思义地讲是单个操练,具有强化性、快速上手性。
拳打千万遍,强化了拳架的规整、轨迹的合理性,使习者有了深度记忆,就能形成条件反射。
可以养成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外部环境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
如同现代军事中的拼刺刀,几个动作,一个士兵在他入伍期间,不断地学习,千百次、千万次、千万次地重复,不断地加深记忆,熟能生巧。
不怕会千招,只怕一招毒。
短兵相接,分外眼红,下意识地选择拔与刺,你就能赢得生命。
能在一思前,莫在一思后。在单操的过程中可以解决拳术中的任何问题。
打拳的速度初时可以打得慢一些,要边打拳、边想拳、边感觉、边纠正。
保持打拳的速度、心中感受的速度、思考改正的速度三位一体,给感受留有余地,给修正留有空间。
宁可打得慢一点,打一个接近对的拳,而不要打十个离正确愈来愈远的拳。
单操多盘,因为只想一把拳,只有一把拳的周而复始,没有多余的连接、累赘分心。
要做到拳拳见心,拳拳有感觉,拳拳有放矢,有心而发。
可以寻着一点点的感觉反复地打,颠倒颠地打、耐心地打、不惜功夫地打,尔后是豁然开朗,以一贯十。
开头打拳不要为技术而技术,做了技术的奴隶,被技术化了。
一定要有放矢,要有敌情观念,带着敌情来打拳。
习练时,前若有人惊之、应之。
打拳就是演习预案,获得执行预案的能力,道理在于学会带着敌情学习预案、演习预案,危急时刻,下意识地选择预案并执行预案。
要用心打拳,用心感受。
学武之人要执着,使技术有了你的精神,你才能打拳开心一辈子。
要把技术个人化、人文化,使它们有了人的烙印。
形意拳的核心
在众多传统武术中,形意拳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独特的劲法、硬朗的打法以及惊人的上攻速度,都使其在武术界独树一帜。
形意拳的训练体系完整,动作简洁,易于学习和实践,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然而,这些简单的动作背后,隐藏着无尽的苦练和独特的练法。
形意拳的核心在于练劲,而非仅仅停留在动作的表面。
修炼传统武术大致需要经历四个阶段:修正身法、换劲、练劲、用劲。
站桩作为一种训练方式,有助于解决身法和换劲的问题。
对于形意拳的修炼,增加力量并非依靠肌肉的粗壮或块头的大小,而是通过科学的组织释放自身原有的运动机制。
老辈人用独特的语言描述了这一过程,如“明了三星多一力,内外三合增一力”等。
对于心的作用,内家拳有其独特的见解。
过度思考和琢磨会阻碍内家拳的修炼,因为我们需要的是那个不思而得的心。
这也是为什么在民国时期,大多数形意拳大师都来自农民背景,而非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后天思考过多,而这在内家拳修炼中并不被鼓励。
电影《最后的武士》中,汤姆克鲁斯剑不入门,小孩告诉他别想。
这句话蕴含着深厚的哲理。
别想,即不要使用后天的思考和意识,要顺从先天的本能和直觉去修炼。
这也是郭云深说的“真意萌动”。形意拳的本质在于“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只有真正理解并实践这一原则,才能算得上形意拳的正确修炼。
否则,即使练习再多,如果不懂得这一核心,也只是在后天思考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拳法呢?拳法入门,规矩当然重要。
但一旦你熟练掌握,形式就不再是重点,心意成为主导。
而当心意无意,不刻意、不琢磨、不依赖后天思维时,先天本能就会自然萌动,并被用于技击。
许多人练习拳法,但真正受益的人却很少,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触及先天的层面。
一旦理解了先天,身心状态会立刻发生变化,这与佛道两家的修行有相似之处。
所谓的顺中用逆,实际上是人类先天的本能。
想想新生儿,他们伸手去够东西时,身体会不自觉地后退。
开始时我并不理解这个现象,但随着我在拳法中的练习深入,我逐渐明白了“返先天”的含义。
我们并不是要刻意练习出什么东西,而是要回归到最真实、最自然的自己。
这种真实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功夫所在。
有时,看似平凡的人在关键时刻会展现出惊人的力量。
当他们被逼到绝境时,会爆发出强大的能量。
这是因为他们返回到先天的本能,这种力量是内家功夫的体现。
虽然气血筋骨膜是后天的产物,但它们的根源在于先天的一气。
当人返回到先天状态时,这些后天的能力自然会展现出来。
就像婴儿出生后自然会成长,不需要外界的催促或干预。天道循环,万物生长都有其自然规律。
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通过逆反回真、重新开始的方式,用拳法的规矩来引导所需的功能。这正是内家拳的本质和目的。
形意拳入门打法,无所不能!
足打时,前脚要有蹚劲,后脚要有蹬劲。
其势之进如朔风卷地,百草俱折。
形意拳足打多用踩打,或立踏对方脚背,或偏踩对方两臆,如狸猫上树、乌龙摆尾,都是脚打。
一般高不过膝,这就是'起足望膝'之意。
如我上用两手劈砸,进左脚,以右脚横着直向对方胫骨瞠去,谓之'拥腿';
左足在前时,后脚微跟,随抬左腿横着以脚尖外摆扫裆,谓之'抖腿';
我左足在前时,上边用一个小钻劈,右足即横着踩对方膝关节,谓之'探腿';
我左足在前时,左掌上托对方肘部,身向右倾,顺势抬左腿横着向对方腰胯蹬去,谓之'跺腿'。
凡用足打,只要得机得势,便需立刻发招,要速、要准、要狠,万勿迟疑。
盖一足着地一足抬起,迟则生变,动不灵而身不稳,易为人所乘也。
拳经云∶'臀尾是一拳'。
臀尾打法在于气之起落。发劲时,尾闻向前送,向上翻,提肛,气聚丹田,猛力向后一催,其劲自出,如骀之竖尾。
非对内功练之有素者,无能为也。
昔日耿诚信先生初自正定来bJ,友人某武师欲探先生武艺之高低。
乘先生面壁洗脸之机,自背后以脚猛踢先生臀部,白以为必能得手。
殊不知先生并未回身接势,只借洗脸时低头变腰之势,以臀尾在接住对方之脚,身子轻轻向后一坐,使把对方打出,直跌坐于门外。
一时轰动,传为美谈。此乃用臀尾打法的典型事例。
以上是为了使初学者便于理解,将打法分为八门,一个个单独加以说明。
需知人的浑身上下足一整体,一动无有不动,一发无有不发。
一肢动则百肢随,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应把八门打法看做是个整体,不要硬性分割。
事实上,拳打之时,脚要起动转挪移走的作用,膝要纵力;
头打时,手要发挥其拨转之能,足要发挥其行程之功,否则头也打不成。
在进攻时,周身上下要一致地发挥其'打'的作用,只不过在不同情况下有所侧重而已。
所以学者要通过单练、合练,熔八门打法于一炉,意在何处,何处打人,不假思索,应物自然,方能得八门打法之妙用也。
八门打法是形意拳拳种技击法则的精髓,研习这些打法,有助于加深对拳式技击含义的理解,提高演练水平。
掌握这些基本技法,可资研习散打时参鉴,突遇危厄时自卫。
学拳悟此,方可收举一反三之功效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