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八吉日,天朗气清,紫禁城内外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立后大典的日子终于到了。
清晨,整个皇宫笼罩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朝臣一早也都来到了皇宫之中站在那奉天殿的前面。
随着悠扬的钟声响起,身着龙袍的周喻在内侍的簇拥下缓缓登上奉天殿的龙椅御座。
按照顺序,先是由礼部官员高声宣读册后诏书昭告天下,新皇后要先向御座上的周喻行跪拜大礼,再由礼部官员引导完成一系列繁琐的礼仪,包括奉册宝、行六肃三跪拜礼等等。
做完这些那才算是正式成为了皇后,有资格站在皇帝身边与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朝拜。
但即便是皇后也没有资格说什么共治天下,特别是在周喻这一代,后宫但凡敢干涉朝政即便是皇后,周喻也会毫不犹豫的将其处死换一个更懂事的皇后上来。
皇后最大的作用除了充当国母之外那便只有一个管理后宫的权力,哪怕是皇室宗亲的管理最多也就只有建议之权,对于朝政那最好是建议都不要去做,周喻是绝对不会允许后宫中的任何女人干涉朝政的。
接下来就是周喻带领皇后百官一起祭天祭祖,甚至还多了一个祭拜英陵的步骤。
这一天周喻的装扮也很隆重,身着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太和殿的龙椅上神情淡然。
文武百官在得到命令之后进入奉天殿,站在两侧恭敬地等待着仪式的开始。
随着礼官一声高呼,整个大殿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殿外。
杭贵妃身着华丽的凤袍,头戴凤冠,在宫女的簇拥下缓步走入大殿,她的步伐轻盈而端庄,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目光温柔而坚定,就这么一个出场杭贵妃其实也是准备了许久。
周喻看着杭贵妃一步步走近,脸上带着微微的笑容。
直至杭贵妃在周喻面前停下,微微欠身柔声道:“臣妾参见皇上。”
周喻抬手虚扶:“爱妃请起,今日之后你便是朕的皇后,望你能母仪天下为后宫表率。”
杭贵妃抬起头,眼中满是感激与郑重:“臣妾定当谨遵皇上教诲,恪守本分,为后宫之表率,不负皇上厚爱。”
周喻点点头:“赵要。”
赵要双手举着一封圣旨站出来,打开后高声宣读立后诏书,正式宣布杭贵妃正式成为大明的皇后。
杭贵妃,不,应该说是杭皇后跪下开始给周喻三拜九叩,一是感谢二是提醒。
直至杭皇后重新站起来,文武百官也纷纷跪在地上齐声高呼:“臣等恭贺皇上,恭贺皇后娘娘,愿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在大殿中要做的事情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到太庙去祭天祭祖,时间可以说是相当的紧凑。
但这次的祭祖情况还有所不同,因为周喻手中多了一样曾经都不曾出现过的东西,那便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出现不知道震掉了多少人的下巴,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几个字的意义在这个时候被实质化,什么叫做真正的天命所归,如今每一个人都能真正感觉到那种历史车轮撵过来的感觉。
不止是大明,就是那些前来观礼跟着磕头祭天的外邦使节,此刻也都有一种看见祖宗又站起来了的感觉,心情复杂得不要不要的,之前是我给你面子有求于你叫你一声爹没问题,但现在这tm的是变成了真正的活爹了啊。
在于谦的眼里,就一个传国玉玺的出现作用顶得上三十万大军,一点都不吹牛的那种,至少在周喻这里,天命所归将会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这天下从现在开始将会稳如泰山,就这么一个传国玉玺便能让全天下的读书人死心塌地。
太庙前周喻双手捧着传国玉玺缓步登上祭坛,而杭皇后紧随其后,神情恭敬而肃穆。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目光紧紧追随着周喻的身影,更准确的说是周喻高高捧起的传国玉玺,心中无不震撼。
周喻可是专门安排能让所有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亲手捧着传国玉玺从位列两侧的大臣们中间走过,故意将手中的传国玉玺展示给他们所有的人看。
就算有人一开始没认出来,但也架不住有人会将传国玉玺的事情点出来,然后就是一发不可收拾。
祭拜结束后天色渐暗,宫灯也接连点亮,不仅有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也有极为特殊的闪亮明灯,灯光珠光把整个皇城笼罩在一片柔和清亮的光辉中。
白天册封祭祖,晚上则是杭皇后以新晋国母的身份设宴招待百官及其家眷。
百官宴席于乾清宫,而家中女眷则被安排在了皇后的坤宁宫,乾清宫前面周喻和杭皇后并坐一起,而在后面则是由贤妃李香凝和悦嫔张清婉共同主持。
而到了第二天,周喻带着杭皇后和方便出行的后宫嫔妃以及皇家子嗣出宫,率领百官将士们又前往英陵祭拜,终于是完成了全部的大典流程。
在从英陵离开返回京城的马车御驾上,杭皇后看着刚上车就拿起折子看起来的周喻,起身来到周喻身后温柔的给他捏起了肩膀。
杭皇后指尖微微用力,动作轻柔娴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景。
周喻虽然专注于手中的奏折,但肩膀上的舒适感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些。
“皇上,因为臣妾让皇上忙碌着实让臣妾有些难受。”杭皇后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心疼:“皇上不如好好休息休息,回去后再看这些折子也不迟。”
周喻微微侧头看了她一眼,淡淡笑道:“无妨,你为了大典也忙碌这么久,车上就好好休息不用给朕按摩。”
杭皇后轻轻摇头,手上的动作依旧温柔:“臣妾也不累,臣妾只希望你能多保重龙体不要太过操劳。”
“朕知道。”周喻温和一笑:“劳皇后费心了。”
听到皇后两个字杭皇后也是抿嘴笑了笑,不像有其他人在的时候杭皇后还需要摆点架子,故意装一装成熟稳重,但其实现在的杭皇后也才多大,二十出头,真正意义上的二十出头。
她虽然已经贵为皇后但毕竟年纪尚轻,平日里不显但心中仍保留着几分少女的天真与活泼,此刻在周喻面前她不必再端着皇后的架子,也多了几分亲近与自然。
“皇上这一声皇后叫得臣妾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周喻呵呵一笑:“以后每个人都会这么叫你,你要早点习惯才是。”
“嗯。”杭皇后微微点头,认真道:“皇上,臣妾这两日一直在担心万一要是自己有哪里做得不好会辜负了皇上的信任。”
“你已经做得很好。”周喻左手抬起拍了拍杭皇后搭在自己肩上的手,道:“朕觉得这后宫之中没有谁比你做得更好,你要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就算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这不也有朕在一旁帮你吗。”
杭皇后抿嘴用力点了点头:“嗯,谢谢皇上。”
周喻道:“行了,你也别一直跪着,坐下来休息会。”
杭皇后没有坐下,而是继续跪在他身后轻轻为他捏着肩膀,柔声道:“臣妾不累,皇上你看你的折子,臣妾就在这儿陪着帮你捏捏肩。”
周喻无奈一笑但也没有再劝,杭皇后虽然年纪轻但心思也算细腻,总是以他为先,这样的体贴与关心没有人会不喜欢。
杭皇后在周喻身后目光温柔地注视着他的侧脸,心中满是满足与幸福,不管自己付出再多一切都是值得的。
周喻享受着杭皇后的按摩,眼睛又重新落在了手中的折子上。
这份折子是来自江南,同样来自江南的折子其实还有一摞,这些折子周喻也已经看了差不多。
如果再联系上从南京送来的折子,把这些折子里所有的内容相互组合再推敲一下就能得到一个非常明显的结论。
江南之地已经尽在掌握,不管是商业制造粮食运输还是其他的一切,如今整个江南已经彻底掌握在了朝廷手中,任何人都无法再掀起半点水花。
毛贵自从留在了南京之后一直都有在给周喻好好的办事,整顿整个江南织造局相关的一切,管控住了各种货物的流动。
再有江南的一系列变故,可以说现在江南几省包括南京城在内,只要没有允许就连一匹布一斤茶都无法顺利的进入大海,而现在江南几省的商户豪族也确实没有功夫更是没有这个胆子再偷偷的朝着海外出货。
就算无需朝廷严格控制,真有人敢这么做也会遭受江南其他豪族商户的围剿打击,有些东西不是靠朝廷一条政令就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大家的自觉性,发生了这么多事情的江南自觉性已经是非常好了,毕竟能够正常出货的都是有资格的,利润比起以前还要更大。
而不能出货的人才会悄悄出货,这就等于是在从那些有资格出货的人手里抢银子,自然会自主的团结起来对付那些不守规矩的人。
江南算是彻底的平静了,但想要维持住这样的平稳起码还需要继续保持这样的情况更长的时间,用五年十年的让现在这套全新的规则在江南彻底扎根,那以后江南就再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这么多的折子里也还有一些对于朝廷来说很重要的情况,土地,人口,金银,矿产。
抄没一家丈量一家,该奖励的奖励该没收的没收,然后哪一家都别想着能够回到以前的样子,每家到底有多少土地多少佃户如今都不可能再隐瞒了,因为一旦隐瞒又被他人上告那乐子可就大了。
因为朝廷太大方给的奖励太多,再有一些例子摆在眼前,自然只能老老实实的把去衙门登记。
其实整个大明时期的江南为何会乱七八糟,会有这么多人明里暗里反抗朝廷,简单来说就是杀得不够。
要是像那入关的鞑子一样狠狠的杀上一批,那保证剩下的人绝对是乖乖的根本不敢生出任何反抗的心思。
如今江南已稳,那差不多也该是正式扩大互市的时候了,要用无数的商品去换取大明现在最需要的金银,从商业层面开始进行对周边所有藩属国的掠夺行动。
周喻还记得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单靠大明境内的百姓去做是不够的,在生产力都不够的情况不可能继续施行徭役,让农户放弃重地去搞什么建设。
不能用徭役,也不能让农户荒废,但又要让大明百姓拿到好处,要做到这点说难不难但说简单也不简单。
要做到这些就要通过互市获得金银可以用来支付百姓的工钱,让他们自愿参与到建设中来,而金银又可以从周边国家购买粮食来补充国内的消耗。
同时土豆和番薯的大规模种植使得粮食产量大增,用更少的人就能种出更多的粮食,这样一来不少农户就可以转而投入其他的行业中去,但却不会影响到粮食的稳定。
不管是继续种地还是从事其他的行业,都能保证百姓们有吃的有喝的,日子会慢慢变得越来越好。
但这样也还是不够,很多地方都需要很多很多的劳动力,开路修运河,挖矿炼钢,工业发展等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人,哪怕只是纯粹的劳动力。
所以现在的大明还需要足够多的奴隶,更多更多来自于异族的奴隶。
周喻将手中的折子放下,脑海里开始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想法,大明的地图,周边藩属的情况,还有自己所做出的种种安排,最终一个接一个的想法串连起来周喻的心中也就有了下一步的打算。
回到宫中周喻就把于谦赵要马顺襄王给叫到了自己面前。
而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着实就是有些不道德了,但是这种不道德和大明的百姓毫无关系,对外的话周喻才不会在意什么道德不道德的。
接下来周喻准备做一些一箭双雕的事,让倭国和海上的海盗去给他抓捕奴隶,让倭国和海盗们去袭扰周边沿海,而甚至于来说倭国内部说不定还会相互征伐最终导致内部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