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奏请的这些东西是和周喻早就已经确定过的,也是之前提到的互市一部分。
如今于谦在大朝会上把整顿的这个事情提出来目的倒也不是为了互市,主要目的就是正式的开展确定对江南乃至全大明的世家豪族清洗行动,连带着也要扩大影响范围将另外一部分人给囊括进来。
可以说于谦一句话就等于是开启了一场血腥杀戮的腥风血雨。
周喻坐在龙椅上故意做出沉吟思考的模样,但事实上却是在等会有谁跳出来反对于谦的奏请。
不过朝臣们早就学精了,江南那头被清洗的事早就传过来了,也有不少朝中的官员被清理。
学精的朝臣早就安排好了一切,对现在的局面也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为此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驳一句。
无人上当周喻也不失望,这说明这朝堂之上大家还是和他一条心的对吧。
“情况如此严重那确实是该好好处理,此事便交由内阁决议进行处理。”
“是。”
周喻先是确定了这件事的行动结论,随后又在具体的安排上多说了两句,似乎也是在提点着朝臣什么。
“通商是惠及民生的大事不能随意对待,若是有人为了挣银子而为所欲为,扰乱了我大明的根基,坏了我大明的规矩,损害了百姓的利益,那朕是绝对不会股息的。”
“而互市之事更是重中之重,如今我大明国力强盛蒸蒸日上,如果因为互市中有坏事的老鼠从而影响了我大明的声誉那必然是得不偿失,能够参与互市的商户也必须精心的挑选,这些商户说不得会是他国了解我大明的第一道门面,一定要多加注意,如有违例坏我大明脸面者严惩不贷。”
“臣等遵旨。”
周喻微微颌首,又道:“于谦提起整顿商户之事倒让朕又想起了另一件事,有人告诉朕,我大明的朝廷官员和地方豪绅相互勾结贪污腐败,欺上瞒下处处吸食我大明的血肉更是在当地鱼肉百姓弄得民不聊生。”
“这件事户部,刑部和监察院也配合着好好的查一查,成立几个调查工作组去各地好好调查一番。”
相关衙门的头头起身走出朝着周喻行礼称是:“臣,领旨。”
周喻点点头:“今日朕要说的都说了,你们谁还有事要奏。”
于谦再次站了出来,躬身道:“皇上,臣还有事启奏。”
“说。”
“皇上,按照我大明制京察之期将至,又有一批官员任期已满该进行考绩升迁,臣以为,正可借此机会对在京官员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各地官员考满也可以同步进行以辨贤佞也可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
于谦面不改色的继续道:“如今我大明承平日久,官员队伍也日益壮大,然其中良莠不齐,有勤政爱民者亦有庸碌无为之辈,甚至还有贪赃枉法之徒,臣以为,为了提升官员的整体素质,激励官员奋发有为也应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升迁制度。”
于谦的话一出朝堂上不少眼睛都瞪圆了看向了他。
从整顿商户开始好像这就是一环套一环的陷阱,从商户到豪绅,从豪绅到地方官员,现在竟然就连京官也被扯进来了,还真别说如今还真就是考满的时候,可这一连串的安排最终就是为了改制新的考核和升迁制度?
要说其他的事情还好,该擦的屁股也都已经擦干净了,该选的边站也已经站好了,可这新的考核升迁那对百官也是有影响的,正常人都是把火往别处烧可谁会想着把火往自己身上烧的?
这于谦是想要做什么?疯了?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
周喻将众臣的神色尽收眼底,心中了然。
于谦的奏请就是在借着这个机会,对整个官僚体系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牌,也是树立自己孤臣的一个开始。
如今于谦已经很清楚自己应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比起其他百官来说他知道的东西和要面对的东西都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了。
于谦知道自己从现在开始就要成为一个完全的孤臣,不在皇帝这边也不站在百官这边,不是站在大明的百姓这边,而只能是站在朝廷和大明天下的立场来思考来做事。
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需要改变的东西那就一定要去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明万年基业。
而襄王,就必然是要更多站在皇室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相同的就是让大明能够万世传承。
周喻用着意味深长的目光扫了一眼下方的百官:“于谦的提议朕觉得很合适,便连着之前的事一起做,六部和内阁一起拿出一个具体的章程出来,朕倒也有些想法之后我们再好好谈论讨论。”
“不过既然是考满,朕也希望借此机会好好听听大臣们的心声,了解一下各位在自己位置上做的一切,这样吧,传朕旨意所有地方父母官员,五品以上官员全部写一份汇报自己工作的折子上来。”
周喻继续说道:“在考核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听取民意,了解官员在百姓中的口碑,毕竟官员做得好不好最终的评判者还是天下百姓。”
“臣还有事要奏。”
“于谦你今日事可不少啊。”周喻笑了笑,道:“说吧。”
于谦再次躬身,从袖中掏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折子双手呈递上去:“皇上,这是臣和内阁其他大臣拟订的一份初步官员升迁和调动名单,请皇上御览。”
兴安连忙上前接过折子呈递到周喻手中。
周喻接过折子,缓缓展开仔细地审阅起来,上面罗列着一些官员的名字,后面标注着他们的任职地点、考绩评语,以及拟定的升迁或调动意向。
虽然考满还没开始,但官员的升迁调任也并不是只会通过考满来进行,正常情况下隔一段时间就一定会有官员退休,立功的需要嘉奖,犯错的需要处理,也并不是彻彻底底的一潭死水,所以才会有这份被于谦拿出来的名单。
而这份名单中的内容周喻之前就已知道,而且里面还有一些人就是需要被弄到京城来然后处理掉的人。
周喻一边看着,一边时不时地微微点头,虽然不说话但表现出来的样子就似乎是对名单上的一些人选表示认可。
殿内的气氛则显得有些微妙,被点到名字的官员屏息凝神,心中忐忑不安,而其他官员则不动声色地观察着皇帝的反应。
片刻之后,周喻合上折子,抬眼看向于谦,气平静地问道:“这份名单,可是仔细斟酌过的?”
于谦神色肃然回答道:“回皇上,名单上的每一位官员都进行了认真的考量。”
“嗯。”周喻将手中的折子放在御案上,道:“名单留下,朕需要再好好看看。”
“臣遵旨。”
于谦再次躬身行礼,然后退回自己的队列缓缓坐下。
吏部尚书朝着于谦点了点头,这官员升迁之事本该由吏部提出,只是不知道为何内阁要把这个事情给接过去。
名单吏部尚书也看过,上面涉及的还不止是文官也还有武官勋贵,甚至其中都还有皇室宗亲的名字,这样的话那倒是不太适合由吏部来处理。
于谦刚下来工部尚书就慌忙起身,还没站到大殿正中就已经喊了起来:“启禀皇上,臣有事奏。”
工部尚书上前,拱手禀报道:“启禀皇上,臣工部近日以来根据朝廷规划以及各地需求,拟定了一系列建设方案,恳请皇上御览。”
说着,工部尚书呈上了一份厚厚的奏折。
周喻示意兴安接过,然后仔细翻阅。
奏折上详细记录了各地拟兴建的水利工程,包括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开垦水田等,旨在进一步改善民生,提高农业产量。
除了水利工程,奏折中还重点提到了水泥厂的建造与生产规划。
工部详细列出了选址、规模、预计产量以及所需人力物力等,并强调水泥在未来的各项建设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桥梁、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大大提高效率和质量。
紧随其后的是砖厂方面,工部认为砖块和水泥的作用应该被放在同等的位置,也应该继续扩建甚至是大建。
炼铁厂的扩建与技术革新也占据了相当的篇幅,工部详细阐述了现有炼铁厂的产能和各种情况,对于炼铁技术的提升也有详细描述,刚才的扩建情况,如今产能的各种情况,并规划了新的炼铁厂选址和建设方案。
最后,奏折还提到了铁矿原材料的开采与运输,工部详细勘探了各地已探明的铁矿储量,提出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事情。
折子里面的内容很多,周喻速度不慢的看完了这本奏折后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他登基以后工部可以说是他真正的自留地,经过他的安排调整,工部的各种工作卓有成效,如今各项建设规划都考虑得十分周全,充分体现出了未来的发展潜力。
“工部所奏之事朕很满意。”
周喻放下奏折,语气赞赏地说道,“各项建设规划都切实可行,考虑周到,利国利民,水泥、砖石、钢铁乃是国家建设之基石,工部务必全力以赴确保各工厂的顺利建造和生产。”
“至于扩建之事工部也可以出一个完整的计划章程出来,投入大小不用怕,现在投入得越多未来的收获也会越大,户部在这方面也要多配合工部的行动,而且这些工厂生产出来的钢铁,各个矿点挖出来的矿石对于军队来说也是必须的东西,兵部也要在这些方面予以协助。”
两个被点到的衙门头头起身:“臣遵旨。”
周喻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铁矿的开采与运输,也要扩大规模合理开采,既要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关于人手不足的情况我们之后再专门讨论如何解决。”
工部尚书连忙躬身:“臣遵旨。”
工部结束后礼部站了出来,然后是兵部,吏部等等,一件件一桩桩事说了很久,一次朝会一直到下午才结束,而周喻也坐在龙椅上一件件的把事情给处理了,暂时处理不了的也给了各种答复。
夕阳西下,将奉天殿染成一片金红色,持续了整整一天的大朝会终于接近尾声,百官虽然疲惫,但也都能感受到一种在皇帝的领导下大明一天天变得比以前更好的感觉。
周喻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视着下方略显疲惫的臣子们,自己也是有些疲惫的揉了揉太阳穴:“今日诸位所奏之事朕都已记下,大明如今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朕希望诸位能够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共同为我大明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再创盛世。”
“今日朝会所议之事甚多,各部门官员一定要精诚合作上下同心,一个一个把所有的问题解决,如有难以决断之事也可请教内阁处理,朕只希望几年后的今日朕的大明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朝上国。”
“臣等必将竭尽所能,辅佐皇上,共创大明盛世!”
周喻微微颔首,今天的朝会差不多是把所有堆积下来的事情解决了大半,剩下的那些慢慢的也都要处理干净,累是累了点可只要等到一切事情都能走上正轨那以后轻松的时间那还多得很呢。
不过朝会一开始好像给了人一个下马威的感觉,但后续的各种事情和安排又仿佛在向百官示意不用太过紧张,只要安分守己就不会被列入清算目标,一时间倒也让这些人舒心了不少。
“退朝吧。”
周喻挥了挥手起身直接离开奉天殿。
兴安也跟着大喊:“退朝!”
“恭送皇上!”
百官躬身相送,目送着周喻略显疲惫却依旧挺拔的身影消失在殿门之后,喧嚣了一整个下午的奉天殿里,人群如同潮水退去般迅速恢复了寂静。
官员们三三两两的走在一起,彼此交换着自己的想法低声议论着今日朝会的内容,每个人的心中都承载着不同的思绪,那种强烈的变革感所有人都深切的感受到了,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种越来越让人不明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