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
罗凯盯着成本数据倒抽一口冷气道:“难怪你们只在新型主力舰艇上试点...这要是装备到战机编队,光是电费就能吃掉整个军区的预算。“
他放大红外热成像画面,发现即便在隐身状态下,舰体依然有微弱的热源信号,说:“而且能耗这么高,红外特征还是没法完全消除。“
“这正是我们正在攻克的难题。“
吴浩切换到实验对比视频,老旧涂层与新型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差异一目了然,然后讲道:“传统隐身材料能用化学方法批量生产,而我们的纳米涂层需要在真空环境中逐分子组装。
光是这套生产设备,全球能达到标准的实验室不超过五个。“
他指着屏幕上频繁闪烁的故障报警图标,说道“更别提系统的故障率——目前每运行100小时,就需要进行72小时的深度维护。“
李卫国若有所思地摩挲着下巴说道:“或许可以尝试简化版?保留核心的电磁畸变技术,牺牲部分动态调整能力,降低对供电系统的依赖?“
他调出空军现役战机的参数表,说道:“像歼击机这种高机动装备,也许不需要全频段隐身,重点突破敌方主力雷达的探测波段就行。“
吴浩眼睛一亮,迅速在平板上勾勒出新方案,有些兴奋道:“这个思路可行!我们可以开发模块化隐身套件,根据任务需求灵活组装。不过...“
他放大某段实验录像,画面里涂层在高速气流冲击下出现细微裂痕,说:“材料的耐用性仍是关键。目前的纳米结构在经历10次分子重组后,性能会下降15%。“
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屏幕上若隐若现的舰艇虚影。
罗凯将手机里的技术文档与平板画面对照,指着一处数据批注道:“既然全频段隐身难以实现,不如参考现有的超材料吸波技术,针对敌方S波段、x波段雷达做定向优化。
老米的F-35就采用了频段选择性隐身设计,我们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做性能叠加。“
李卫国调出空军装备数据库,将歼击机的气动布局与舰艇隐身结构重叠对比:“战机的曲面比舰艇复杂得多,涂层应力分布会是大问题。或许可以借鉴航天领域的柔性热控材料技术,在保证隐身性能的同时增强材料韧性。“
他调出神舟飞船返回舱的隔热瓦结构图,说道:“就像这种多层复合结构,既能分散应力又能控制红外辐射。“
吴浩在平板上快速绘制新的涂层模型,将蜂窝状纳米结构替换为更规整的阵列,讲道:“如果采用单元化设计,每个吸波模块独立控制,就能实现局部重点隐身。类似相控阵雷达的原理,把有限资源集中到威胁方向。“
他放大模块间的连接部位说道:“不过接口处的电磁泄露必须解决,这方面可以参考潜艇消声瓦的拼接工艺。“
罗凯突然想起什么,翻出最新的学术论文,讲道:“我记得mIt去年发表过关于智能蒙皮的研究,通过电致变色原理调整材料反射率。
我们可以把这个技术集成到模块表面,在非隐身状态下降低能耗。“他调出论文中的实验数据,“
实验室条件下能耗降低了40%。“
李卫国推了推眼镜,调出某型预警机的供电参数说道:“即便简化系统,电力供应仍是瓶颈。
或许可以采用混合动力模式,在巡航阶段用传统隐身涂层降低能耗,进入作战区域再启动电磁畸变系统。就像新能源汽车的混动逻辑。“
吴浩将新方案保存进云端,窗外的阳光斜射进房间,在平板屏幕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
吴浩滑动平板调出材料疲劳测试曲线,红色警示区域在数据图上格外刺眼,然后介绍:“除了分子重组的性能衰减,材料在高频振动下的微观裂纹扩展也是隐患。
航空发动机的叶片涂层研究或许能提供思路,那就是用激光熔覆技术在表面生成梯度结构,强化耐磨层。“
他将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显微结构图与隐身涂层叠放对比,“就像给模块穿上'复合铠甲'。“
罗凯翻出陆军装甲车辆的维护手册,指着某型坦克的涂层修补记录说:“战场环境下的快速修复也是关键。俄军在叙利亚战场用的自修复纳米涂料,通过微胶囊封装修复剂,破损时胶囊破裂释放填充物,这个机制值得借鉴。“
他在平板上画出蜂窝状的微胶囊结构,“把修复剂集成到隐身模块里,或许能延长使用寿命。“
李卫国调出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雷达反射率变化,讲:“局部隐身的频段选择必须结合战场环境数据库。
就像气象部门的数值预报系统,实时分析敌方雷达开机频段和大气传播条件,动态调整隐身模块的工作模式。“
他展示出某型预警机的电磁频谱监测界面,继续说道:“我们已经有成熟的频谱感知技术,难点在于算法的响应速度。“
吴浩突然调出高铁轨道的无损检测视频说:“说到响应速度,我们可以参考超声波探伤的阵列传感器布局。在隐身模块表面布置微型传感器网络,通过波速变化实时监测材料损伤,精度能达到微米级。“
他将传感器阵列图覆盖在舰艇模型上,“这套系统在高铁上已经实现99.8%的缺陷检出率。“
罗凯敲击平板调出无人机蜂群控制算法道:“多模块协同控制还能优化能耗。借鉴无人机编队的分布式计算思路,让每个隐身模块自主承担局部计算任务,减少中央处理器的负荷。
米军的'忠诚僚机'项目已经验证了这种架构的可行性。“
李卫国推了推眼镜,在平板上画出供电系统拓扑图:“混合动力模式需要更智能的能源管理系统。特斯拉的电池管理算法或许能提供启发,通过预测作战场景,提前规划电力分配,在隐身需求和机动性能间找到平衡点。“
他标注出预警机雷达启动时的瞬时功耗曲线,“关键是要把响应时间压缩到秒级。“
三人的讨论声与远处港口起重机的轰鸣声交织,那些跳动的数据、重叠的图纸和反复修改的方案,正悄然勾勒出下一代隐身技术的轮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