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多时的赋税调整试点章程,终由户部拟定,经朱标仔细审阅修订后,正式呈报御前。朱元璋御笔朱批,只一字:“可。”
圣旨明发,择浙江全省,推行赋税新政试点。之所以选择浙江,朱标与户部官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浙江乃财赋重地,田亩、商贸皆盛,士绅势力盘根错节,海商新贵亦在此崛起,情况复杂,颇具代表性。若能在此地成功推行,则天下可期。同时,浙江也是海运新政的受益区和海商势力的大本营,一定程度上可对冲士绅的阻力。
圣旨内容迅速传遍天下,尤其是试点地区浙江,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章程核心明确:
一、推行“摊丁入亩”:将全省应征丁银总额,按各府县田亩总数(分上、中、下三等折合)均摊,并入田赋征收。有田者纳粮并纳丁银,无田者(或田亩极少者)则丁银锐减或豁免。官府需重新清丈田亩,核实人丁,造册登记。
二、试行“折色法”:部分偏远府县,田赋可按规定比例折纳白银或布帛,以减少运输损耗,便利官民。
三、简化商税:合并裁撤境内部分重复税卡,明确主要商品税率,于水陆要冲设立固定钞关,一税之后,凭引通行,不得重复征收。
圣旨还特别强调,此举旨在“均平赋役,苏解民困,便利商贾,增固国本”,并严令浙江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协力推行,胆敢阻挠新政、敷衍塞责、借机盘剥者,严惩不贷!
消息传到浙江,反应截然不同。
杭州、绍兴、嘉兴等士绅云集之地,顿时如同炸开了锅。
“来了!果然来了!”绍兴府一位致仕的翰林院编修在家中捶胸顿足,“与民争利,斯文扫地!这是要逼反天下读书种子啊!”
“清丈田亩?说得轻巧!其中猫腻甚多,若被胥吏上下其手,吾等家业岂不危矣?”湖州一家大户的当家忧心忡忡。
更有人暗中串联,准备联合上书朝廷,痛陈新政之弊,甚至有人放言要鼓动生员罢考,以示抗议。一股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士绅阶层中弥漫。
而在宁波、温州等沿海府县,气氛则大为不同。
“好!太子殿下果然言出必行!”沈荣拿着抄录的章程,激动地对聚集而来的海商们说道,“简化商税,一税通行,此乃天大的恩典!往年我等行商,过关纳钞,层层盘剥,利润十去其三!如今可好了!”
“摊丁入亩也好!”另一位海商接口,“我等虽有些许田产,但主要家业在海上,按田纳丁银,负担反而比以往按人丁计算要轻!殿下圣明!”
这些新兴的海商力量,成为了新政在地方的坚定拥护者。他们不仅自己拥护,还主动利用自身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向乡邻解释新政可能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对无地少地农民的益处,试图抵消士绅传播的恐慌情绪。
乡村田野之间,普通的佃农、自耕农听闻此事,反应则更为复杂。多数人将信将疑,既期盼着“无田者丁银锐减”能成为现实,减轻肩头重负,又担忧清丈田亩会生出新的弊端,或是地主会借此提高田租,最终负担还是转嫁到自己身上。
浙江官场,更是暗流涌动。布政使、按察使等封疆大吏接到圣旨,深知此事关乎自身前程乃至身家性命。支持新政,可能得罪地方士绅,引发动荡;阻挠或消极应对,则必然触怒皇帝和太子,后果不堪设想。他们必须在皇权、士绅与民生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点,压力巨大。
杭州府衙内,浙江布政使面色凝重地对几位心腹道:“太子殿下将此重任交予我等,是信任,亦是考验。此事关乎国策,绝无退路。立刻行文各府县,张贴安民告示,详释新政条款,尤其是对贫苦百姓的益处。同时,选派干员,组建清丈田亩的专班,务必秉公办理,杜绝胥吏舞弊!谁敢在此事上伸手,本官第一个砍了他的脑袋!”
一场涉及社会各阶层利益重新分配的深刻变革,在朱元璋的默许、朱标的推动下,于浙江大地正式拉开了序幕。士绅的抵触,海商的支持,百姓的观望,官吏的谨慎,各种力量交织碰撞。这试点之地,俨然成了大明未来走向的缩影和试验场。
消息传回金陵,朱标密切关注着浙江的每一点动静。他知道,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他一方面严令浙江三司定期奏报进展,一方面也指示都察院加强监察,防止地方官执行走样。同时,他也在等待着,等待着那些预料中的反对声音,正式在朝堂之上响起。他需要在这场风波中,不仅推行政策,更要树立权威,阐明理念,让所有人看到,他朱标所要开创的,是一个怎样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