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下达,纳哈出受封海西侯,其部众被分散安置,妹妹观音奴亦得郡君礼遇,居于金陵。朝廷的处置迅捷而有效,如同精密的机器消化着北元降附带来的巨大冲击。表面上看,风波已平,波澜不惊。
然而,人心的涟漪,却并非旨意所能完全抚平。
西安,秦王府。
秦王朱樉屏退了左右,独自坐在书房内,手中捏着一封来自京师的密信。信中将父皇原本有意将纳哈出之妹赐婚于他,却被太子朱标劝阻的经过,详细说明。
良久,朱樉将信纸随手丢进一旁的火盆,看着跳跃的火苗将其吞噬,脸上非但没有不悦,反而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
“塞北虏女,性情未驯,言语不通……”朱樉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排斥。他性情刚直,不喜繁文缛节,更不耐烦去应付一个背景复杂、可能心怀异志的异族女子。在他看来,将这观音奴纳入王府,非但不是助益,反倒是个麻烦,一个需要时刻提防的隐患,甚至可能影响他在西北的威信。
“大哥……此事做得妥当!”朱樉心中对朱标生出了几分真切的好感与感激。他深知,若父皇坚持,圣意难违,他再不情愿也得接下这个“恩典”。如今大哥一番谏言,不仅免去了他的麻烦,更是体谅了他的处境和感受。
他回想起朱标平日待人接物的宽厚,以及对他这个弟弟虽偶有规劝却从不乏维护之情,心中暖意更增。“还是大哥知我,”他心想,“不愿让我受这等委屈,也不想我秦王府日后因此生出事端。”
这份感激,冲淡了他因被“安排”而产生的不快,转而觉得兄长思虑周全,顾念兄弟情谊。他打定主意,日后若有机会,定要当面谢过大哥。
与此同时,金陵城内,那座赐予观音奴的宅院中。
院落清幽,陈设雅致,一应供给皆按郡君品级,并无怠慢。观音奴(或称其蒙古本名)坐在窗前,望着庭院中陌生的江南景致,眼神沉静如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与茫然。
她已褪去草原服饰,换上了汉家女子的衣裙,但眉宇间那股属于草原女儿的英气与坚韧并未消散。从北疆辽阔的天地,骤然被困于这方精致的牢笼,虽衣食无忧,却失去了最珍贵的自由,以及与族人驰骋草原的酣畅。
朝廷的厚待,她心知肚明是笼络与监视并存。哥哥纳哈出被封侯,部众被分散,明廷的手段高明而彻底,瓦解了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力量。她如今的处境,说是郡君,实则与质子无异。
对于那场险些降临到她头上的婚姻——嫁给那位据说性情刚直、镇守西北的秦王朱樉——她也有所耳闻。庆幸的是,此事未能成真。她无法想象,嫁给一个可能视她为异类甚至战利品的明朝亲王,将是如何压抑和痛苦的生活。如今能独居于此,虽受限制,已是目前处境下难得的好结果。
她听说,是当今太子朱标殿下力主,才让她避免了成为政治联姻的工具。这份恩情,她默默记在心里。那位素未谋面的太子,在她心中留下了一个仁厚、明智的初印象。
“格格,”一名跟随她南下的老仆妇端着一杯热茶走近,用蒙古语低声道,“外面送来了时新的锦缎,说是宫里赏赐的。”
观音奴收回望向窗外的目光,轻轻点头,用略显生硬的汉语道:“收下吧,替我谢过恩典。”她在努力学习汉话,熟悉汉家礼仪,这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为了在这陌生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下去,为了不辜负哥哥纳哈出为他们部众争取来的这条生路。
她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哥哥和那些分散各处的旧部。她必须安分,必须表现出归顺的诚意。
北平行都司(原大都地区)及山西、大同等边地,分散安置的纳哈出旧部们,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他们被编入卫所,与汉军混编,领取军饷,承担戍守任务。同时,朝廷划拨了土地、种子、农具,派遣农官教导他们耕种。对于世代逐水草而居的蒙古骑士而言,放下弓马,拿起锄头,学习在土地上精耕细作,无疑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适应过程。
起初,不乏抵触和懈怠。但明廷官员在执行太子朱标定下的方略时,总体上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态度,并未过分逼迫,同时严令当地汉民不得歧视欺凌这些新附者。慢慢地,一些适应能力较强、或者原本在部落中地位就不甚高的部众,开始尝试着融入新的生活。稳定的田土收成,比起草原上白灾黑灾的无常,似乎也多了一份保障。
当然,暗流依旧存在。一些心怀故元、不甘失败的旧贵族,在私下里仍有联络,对明朝的安置政策阳奉阴违。但大势所趋,绝大多数普通部众在经历了初期的阵痛后,为了生存,开始逐渐接受现实。大明北疆的肌体,正以一种缓慢而坚定的方式,吸纳、消化着这股庞大的外来力量。
金陵,东宫。
朱标处理完一日政务,站在殿外廊下,遥望北方。他能收到来自各地关于降众安置情况的奏报,知道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总体趋势向好。
他也收到了老二朱樉从西安送来的一封私信,信中并未明言,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婚事未成的庆幸,以及对他的感激之情。朱标阅后,微微一笑,心中欣慰。他劝阻联姻,固然有政治上的考量,但不愿勉强弟弟接纳不情愿的婚姻,也是重要原因。如今见朱樉理解并领情,他自然高兴。
一场潜在的政治联姻风波,最终以双方(朱樉与观音奴)都暗自松了口气,并对居中转圜的太子心存好感的方式悄然平息。这或许正是朱标所期望的,一种更少强迫、更多理解的平稳过渡。
北疆的巨大胜利,正在以一种相对平和、注重长远融合的方式,转化为大明巩固统治的坚实基础。而朱标在处理此事中展现出的,不仅是政治智慧,更有对具体个体处境的理解与关怀,这让他赢得了比单纯的政治正确更为珍贵的东西——弟弟的感激与降人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