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平定东南倭患、携大胜之威凯旋的消息,早已传遍南京。当其率领得胜之师,押解着倭寇俘虏及缴获的战利品抵达金陵城外时,朱元璋竟率文武百官,亲至城门迎接,给予了极高的礼遇。
“儿臣朱棣,叩见父皇!幸不辱命,东南倭寇已暂平!”朱棣一身戎装未卸,风尘仆仆,却目光炯炯,单膝跪地,声音洪亮。
朱元璋上前,亲手扶起这个让他倍感骄傲的儿子,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朗声笑道:“好!好小子!没给你爹,没给你大哥,也没给徐师傅丢脸!起来,让咱好好看看!”
隆重的献俘仪式在奉天殿前举行。被俘的倭寇头目面如死灰,跪伏在地,瑟瑟发抖。缴获的倭刀、旗帜等物堆积如山,彰显着大明王师的赫赫武功。围观的百姓与军士发出震天的欢呼,望向燕王朱棣的目光充满了崇敬。
随后,在奉天殿内,朱元璋当众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随军将领各有升迁赏赐自不必说。轮到朱棣时,朱元璋沉吟片刻,目光扫过朱标,见其微微颔首,便洪声道:
“燕王朱棣,初次领兵,能持重谋划,调度有方,临阵果决,一举荡平倭患,扬我国威,壮我军魂!特赐黄金千两,锦缎五百匹,加岁禄五千石!另,念其深知军务,体恤士卒,准其参赞京营戎政,与徐帅共同砥砺京营兵马!”
参赞京营戎政!这意味着朱棣正式进入了帝国核心军事决策圈,虽然地位仍在徐达之下,但已非同小可。这份封赏,既是对他战功的肯定,也体现了朱元璋和朱标对他的信任与期许。
“儿臣谢父皇恩典!定当竭尽驽钝,辅佐徐帅,为国练好兵,守好土!”朱棣强压心中激动,再次跪拜谢恩。他知道,这份荣耀,离不开大哥的举荐与信任,也离不开徐达的悉心教导。
退朝之后,朱棣第一时间前往东宫拜见朱标。
“大哥!”一进殿,朱棣便难掩兴奋,“此次出征,多亏大哥提供的资料和教诲,弟方能……”
朱标笑着打断他:“行了,自家兄弟,客套话不必多说。你能有此表现,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徐帅教导有方。大哥为你高兴。”
他让朱棣坐下,神色转为严肃:“不过,四弟,胜不骄,败不馁。此番虽胜,亦当反思不足之处。为将者,目光当放长远。东南倭寇,不过疥癣之疾,我大明真正的心腹之患,仍在北方。你参赞京营戎政,责任更重,需更加勤勉,协助徐帅,将京营真正练成一支能应对任何强敌的虎贲之师!”
“大哥教诲,弟谨记于心!”朱棣正色道,“北元之事,弟亦时常思之。他日若有机会,定当为大哥,为父皇,扫清漠北,永绝边患!”
看着朱棣眼中燃烧的斗志与毫不掩饰的忠诚,朱标心中欣慰。他知道,这个四弟是一柄利剑,如今剑锋已开,关键在于持剑之人如何运用。
“你有此志,很好。”朱标点头,“但切记,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国力、民心、战略,缺一不可。这些,你日后要跟着徐帅,更要自己多看、多学、多悟。”
“是!”
朱棣的凯旋与受赏,在朝堂内外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勋贵武将们看到了一位冉冉升起的将星,且是根正苗红的皇子,心思各异。文官集团则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太子殿下不仅自身能力超群,更能知人善任,连燕王这等“顽石”也被其雕琢成器,其手段与威望,已非寻常。
徐达对朱棣的表现亦是老怀大慰,教导起来更加用心。而朱棣,经过实战的洗礼和朝廷的正式认可,心性愈发沉稳,目标也更加明确。他不再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勇将,而是开始向着大哥和徐达所期望的“帅才”方向努力。
帝国的军事格局,因朱棣的崛起,悄然发生着变化。一支由皇帝(朱元璋)掌握最终决策、太子(朱标)把握战略方向、徐达负责日常统辖与训练、燕王(朱棣)作为新生力量参与其中的军事领导体系,逐渐清晰起来。这既保证了军队的稳定与忠诚,也为未来的扩张与防御,储备了充足的人才。
南京城的天空下,兄弟二人,一个在文华殿执掌乾坤,推行新政;一个在京营校场砺兵秣马,锤炼爪牙。他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却又紧密相连,共同支撑起大明日益稳固的江山社稷。未来的风暴或许仍在未知的远方酝酿,但至少此刻,帝国的根基,正因这种良性的互动与成长,而变得愈发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