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初定,时值隆冬,大雪封山,四野寂然。
然而这表面的平静之下,尽是战乱留下的累累创伤。百姓既无柴薪又无粮米,屋舍倾颓,本就贫困不堪,如今更在风雪与饥寒中苦苦挣扎。
往年即便没有战乱,严冬也会夺去无数生命;此番历经兵燹,他们只能在更深的苦难中,等待死亡的降临。
白毦暗卫关于南中百姓冻死饿死的密报如雪片般堆积在丞相诸葛亮的案头,每一封都写着十万火急。
他越看眉头锁得越紧,额间的川字纹也越发深刻。
诸葛亮深知,这密报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曾是南中未来发展的根基。
他心中沉重,知道不能再等待了。
必须立刻救济百姓,必须让南中受苦的民众安稳度过这个寒冬。
他同时也敏锐地察觉到,眼下正是收服南中民心的关键时机,是一场真正的雪中送炭。
他明白,欲收南中人心,不能单凭兵威压制,必先安顿民生、施以实惠。
写至“抚慰遗孤”一条时,他身为人父,推己及人,念及天下战火中那些失去怙恃的孩童,不禁掷笔长叹,心如刀绞。
侍从见灯油燃尽,欲来添加,却被他挥手屏退,只在黑暗中独自坐了良久,方才重新点亮灯盏,继续奋笔疾书。
经过一日一夜的深思熟虑,《安民令》终于完成。
随后,他召集所有将领及随行官员,将《安民令》传阅下去。
待众人看完,他并未征求意见,而是直接颁布诸令,开口说道:
“此乃《平南策》之《安民令》。今南中百姓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我感于陛下仁心仁德,更深知百姓于国家社稷之重,因而深思熟虑,制定以下措施,务使百姓得以安居、民生得以复苏。”
众人一边听着诸葛亮恳切诚挚的话语,一边细看竹纸上密密麻麻的条文,或低头沉思,或相互议论。
只见其策周密、示之以诚、抚之以恩,条条直指人心、落到实处。
众人阅毕,无不赞叹:“丞相英明!”
诸葛亮随即亲自颁布政令:
其一,开放山林,分户授樵。
南中虽林木繁茂,但向来被雍闿、高定、孟获等豪强霸占,寻常百姓不得采撷,望林兴叹而不能入。
即日起,南中所有山林泽薮,皆向归化之民开放。
他派遣宣化使与汉恩使实地勘察地势、划定界限,分时分区编排民户,发放木牌作为入山伐樵的凭证。
又因山道险峻、运输艰难,特调拨军中驮马三百匹,组成运柴队,轮班协助百姓运输。
一位名叫阿普的彝族老翁,用皲裂的手颤巍巍接过兵士递来的木牌,次日便带着孙儿走入从未允许进入的山林,斫得薪柴而归。
当晚,他家破旧的茅屋中终于燃起了温暖的火焰,小孙子看着跳动的火苗,高兴地拍手:“阿公,不冷了!”
阿普望着窗外依旧纷飞的大雪,两行热泪滚落:“不意今生还能重见汉家仁政!”
由此,寒冬之中柴火渐足,炊烟再起,人心渐暖。
其二,集匠建房,推行标准化营造。
大雪压毁房屋无数,流民瑟缩无依,常见数十人挤在残垣破棚之下,冻死者日有所闻。
诸葛亮遂下令成立“台登神农院”,征召南中各地木匠、泥工、篾匠等各类匠人,登记名册,统一编制,由精通工事的李撰暂领院事。
李撰依照成都旧制,将建房分为备料、裁木、构架、覆顶、涂墁五道工序,分组协作,并定下标准尺寸:房屋进深一丈八、檐高八尺,以木竹为骨架、茅泥为墙壁,虽简朴却坚固,可抵御风寒。
又因南中多雨,特将屋顶茅草加厚至两尺,檐口伸出三尺以防雨水侵墙。
不到两月,千百间屋舍陆续建成,聚落重兴。
新屋落成之日,人们扶老携幼迁入新居,纷纷向北叩首,感念皇帝与丞相再造之恩。
其三,设济民所,统筹赈济。
诸葛亮深知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派沉稳细致的张嶷全权负责赈济事宜。
张嶷于各郡要冲之地,择坚固官衙或宽敞祠庙,设立济民所二十七处,收容孤老与流民。
每日巳时、酉时放粥两次,粥以黍米杂以野菜、豆粕,稠可立筷;午时供一饭,或有杂粮饼饵。
夜间则设通铺,以干茅铺地,每铺发粗毡一条,十人一室,燃薪取暖。
另遣医官二十余人,携带大黄、苍术、生姜等药材,巡回诊视,施药防疫。
并登记流民姓名籍贯,待冰雪消融,便按丁口编入屯田,授田自给。
其四,贷种畜、助春耕。
诸葛亮预料雪融之后春耕在即,而民间耕牛、种子多已匮乏,遂下令开官仓贷放谷种,稻、黍、豆种皆按地亩分配。
又清点军中汰换及缴获的耕牛,共得八百余头,分拨乡里,每三户共一牛。约定秋收后偿还粮种,若耕牛使用满三年且无病无灾,即折价予农户,其价可从后续田租中抵扣。
同时仿照蜀中制度,推广曲辕犁、耧车、翻车等农具,命台登神农院工匠昼夜赶制,分发各乡,并派老农指导使用之法。
其五,兴市易货,互通有无。
南中物产丰饶,然经战乱后商路闭塞,盐铁尤为紧缺。
诸葛亮于各屯民点暂设“官市”,派汉恩使、宣化使主持,允许百姓以柴薪、药材、兽皮、篾器等物兑换盐铁、布帛、农具等必需品。
汉恩使、宣化使携标准秤尺,平抑物价,例如:干柴百斤换盐一斤,良皮一张换铁锄一把,力求公平,以防奸商趁机牟利。
起初百姓心存疑虑,后见交易公道,纷纷携物前来,市集日益兴盛。
其六,抚慰遗孤,收养教化。
战事之中,孤儿甚众,常见幼子伏尸哀泣。
诸葛亮令各济民所专设“启蒙堂”,收容无依孩童,供其食宿,衣以褐布。
又选拔军中识文断字的老兵及地方良善学子,教授《三字经》《孝经》等,并授以编筐、种菜等农工技艺,使之沐化于教,日后皆为忠君爱国、自食其力之良民。
孩童们初时惊恐,后渐展笑颜,私下称启蒙堂为“小儿营”。
其七,礼敬耆老,询政问俗。
每至一地,诸葛亮皆遣人问候地方老者,赠以米肉,设座请教风俗利弊、地方得失。
耆老感其诚意,多愿建言,如告知某地宜种稗米、某族忌食犬肉、某寨以鸟羽为贵等细节,使政令更合本土风俗、易于推行。
越嶲叟帅泣告:“丞相垂问及于朽骨,南中安得不治?”
此一系列举措,既解百姓燃眉之急,亦为日后农桑恢复、社会稳固埋下根基。
隆冬虽寒,人心已暖;南中大地,雪里萌春。
人心归附,非惟畏其威,实亦感其恩也。
这一系列措施最终都大致推行了下去。
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运柴的驮马不足,流民登记混乱,夷汉之间的习俗也屡有冲突,但在诸葛亮的及时调整和各方协力之下,总算较为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此时成都方面的粮草因转运艰难,一时难以大量运抵南中。
所幸从雍闿、高定、孟获等豪强家中缴获了他们积聚数百年的资财,所获极为丰厚。
仅味县一城,就清理出粮食三十万斛,盐铁等物资更是不计其数。
一时之间,军资民用反倒显得相当宽裕。
诸葛亮将一切安排妥当,反复思忖确认并无疏漏之后,才启程返回台登。
此时的台登城已扩建了一倍有余,城墙加高了三尺,并新筑了东南两座城门。
因四方百姓不断聚集,市肆日益繁华,这座边陲之城,已渐渐显出一个繁盛重镇的气象。……
时间转眼而过,建兴三年的春天悄然降临南中。
与往年相比,这片土地似乎焕发出更多生机,如同朝阳初升,处处萌动着希望。
冰雪消融,溪流奔涌,鸟兽啼鸣,盎然春意自山野蔓延,无声浸润着这片曾经饱经烽烟的土地。
和煦的春风拂过南中广阔的田野,也吹进了刚刚抚平伤痕的城池。
味县的残垣断壁早已修缮整齐,唯有城墙上尚未被岁月抹去的刀枪痕迹,仍在无声诉说着往日战事的惨烈。
然而此刻,嫩绿的新芽已倔强地从废墟间钻出,与城头猎猎飘扬的“汉”字大旗交相辉映,恰似一幅战火褪去、希望新生的画卷。
与此同时,台登城内丞相的行营之中,气氛也悄然转变,不再是征战时的凛冽肃杀,而是弥漫着治理天下的繁忙气息。
诸葛亮常独坐案前,数盏油灯亮至深夜。
案头竹简文书虽堆积如山,却总被他处置得有条不紊。
吕凯、李恢、马忠等新任命的郡守与都督频繁出入,禀报政情,接受指令。
在宣恩令张嶷的主持下,宣恩台正全力推行《平南策》的各项细则,使其迅速落于实地。
张嶷已正式就任宣恩令,总揽善后事宜。
这一日,天气晴好,诸葛亮于行营外临时设帐,召集南征有功将校及新附夷部首领会晤。
帐前空地上,早已按序摆开数十口大箱。
箱盖开启,顿时珠光宝气、锦缎生辉。
那是从雍闿、高定等叛酋府库中查抄的部分财货,以及成都少府特拨的赏赐。
“陛下有旨:南征将士,浴血奋战,平定逆乱,功在社稷。今依律论功行赏,以彰忠勇,以励将来!”
诸葛亮声音清朗,羽扇轻挥,参军便依功册唱名。
“翊军将军、无当飞军督王平!”
参军声音陡然拔高,帐中顿时肃静。
“王平临危决断,勇毅沉雄,破敌巢、守要隘、断援道,功冠三军!擢升为镇南将军,领庲降都督参军,赐金二百斤,蜀锦三百匹,其麾下将士各按功勋赏赐,另赐‘汉锐’军旗一面,以彰其功!”
王平铿然出列,甲胄作响,单膝跪地,声如洪钟:“末将谢陛下天恩!谢丞相栽培!必当竭诚尽力,以报国家!”
他身后的阿骨朵等飞军将校,亦是满面荣光,与有荣焉。
“安南将军张嶷!”
“张嶷镇守台登,抚循有方,军政兼资,功绩卓着!即领越嶲太守,加赐布帛五百匹,农具、粟种各百车,望卿安辑夷夏,永固南陲!”
张嶷郑重出列,肃然行礼:“嶷,领旨谢恩!定不负陛下与丞相所托!”
“庲降都督李恢,总督后援,镇摄诸郡,筹粮稳境,功在根本。加赐金三百斤,锦缎五百匹,耕牛百头,以示殊荣。”
李恢出列躬身:“臣,谢陛下天恩!必当竭尽股肱,安定南中!”
“孟琰将军,深明大义,献城导路,破逆之功甚伟。特授辅汉将军号,领越嶲郡尉,仍统‘归汉军’,赐蜀锦二百匹,盐三百斤,精铁农具二百件。望卿永为汉室藩屏,共保南中清平。”
孟琰身着夷汉融合的甲衣,激动出列,以汉礼深深一拜:“孟琰蒙陛下、丞相如此厚恩,必誓死效忠,永无贰心!”
“牂牁帅济火,慕义来归,助剿引导,其功甚懋。特授抚夷中郎将,世领其地,赐蜀锦百匹,盐五百斤,稻种千斛,犁铧五十具。望尔永绥疆土,子子孙孙,永为汉臣。”
济火以本族礼仪抚胸躬身,声如洪钟:“汉家皇帝和丞相如此信重,我及我的族人,愿永远臣服,保此方道路畅通,永不反叛!”
余下诸将,各依功绩封赏:马忠征讨有功,抚戎有方,授抚戎将军;永昌太守吕凯,加扬武将军,仍领郡事。张苞骁勇绝伦,屡建战功,拜厉锋将军;关兴忠义不苟,临阵敢前,授讨寇将军。其余诸将,或晋爵秩,或赐金帛,皆依功而行。
诸葛亮更令厚赏三军,凡出征将士,皆按功赐帛、分金,抚恤伤亡,安顿家小。于是上下皆悦,恩荣广被。
其间,王平、张嶷二人战功尤着,并擢显职,厚予赏赐,时称“军中双璧”。李恢镇守中枢,孟琰、济火或统旧部、或为新附之范,亦各受封赏,委以重任。
此番论功,既酬旧将,亦抚新附,卒伍皆沾恩泽。南中初安,人心归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