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看着浦元、郭达他们激动感恩戴德的面孔,仔细想了想,大概明白了相父这样做的用意。
是呀,只要是人,做任何事情都会与利益相关。
单纯说些大话空话,不给实际利益,任谁心里都会不爽。
老祖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刘禅认为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利益分配得当,舍得给好处。
不仅给那些大军阀利益,比如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封他们为异姓王,赐予大量土地财富,也给将领兵士百姓分了许多实惠。
这样几乎整个天下的人都得了利益,自然愿意追随,因为跟着他有利可图。
刘禅心想,这大概就是相父想让他明白的深意。
相父的无私令人敬佩,他确实是一个能为理想舍弃个人利益的人。
想到这里,刘禅突然意识到自己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有些道理,唯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领悟。
无论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还是地理、人文、财政等等,或许不必样样精通,但至少都要有所了解。
否则,很容易被欺瞒,甚至忽略某些重大事务。作为皇帝,需要关注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而且,做事情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重点。
就目前而言,神农院、军事和农业都是重中之重,而与豪族周旋反倒没那么紧迫。
更何况,刘禅自知眼下手段尚显稚嫩,稍有不慎就可能被他们算计。
想到那两个小小的逆贼之事,刘禅暗自总结:自己处理得实在拖泥带水,不仅一塌糊涂,还平白浪费了许多时间。
刘禅长叹一声,原来不止军事上会有纸上谈兵之说,世间万事皆是如此。
不亲身经历,怎知其中竟这般复杂?
做皇帝最难之处,就在于要不断做出抉择——大至军国要务,小至日常政务,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国家兴衰。
口号人人会喊,但真到做事时,才能看出真章。
如今他终于明白,为何相父从不阻拦他私自出宫,反而暗中行方便。
只因治国理政之事,非得亲眼见识不可。
若终日困守深宫,生长于妇人之手,终日与太监宫女为伴,如何能真正了解天下?这对一国之君而言,是万万不够的。
刘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难怪有人说皇帝其实是天底下最大的纨绔子弟——身边尽是阿谀奉承的宫女太监,环绕着曲意逢迎的皇亲国戚。
这样的环境,与寻常纨绔子弟何其相似?
如此想来,那位说出“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其言其行倒也不难理解了,实在是深宫中的成长环境太过封闭所致。
这就好比开国君主往往雄才大略,而到了第三代,能力就渐渐衰退。
以曹氏为例,曹操与曹丕父子的见识才干已不可同日而语,至于曹叡更是每况愈下。
思及此处,刘禅不由得泛起一丝苦笑——或许自己的办事水平,当真只是马马虎虎,现如今,恐怕连曹丕都不如。
刘禅收回飘远的思绪,定了定神,目光重新落在浦元、郭达等人身上。
此刻他们正眼巴巴地望着他。
他略一沉吟,开口问道:“如今冶铁产量提高几何?”
话一出口,刘禅便意识到此问有失水准,于是又补充道:“朕问的是估算——若以最优质的铁矿,譬如台登铁矿为例,一日能冶炼多少铁料?”
因为目前台灯铁矿的优质铁矿石产量应该运不过来的。
听到他的问话,浦元、郭达等人先是行礼,然后陷入了沉思。
他们紧锁眉头思索着,随后找来纸笔开始计算。
刘禅注意到他们用来计算的笔是用木炭制成的,不禁有些诧异,但转念一想又释然了——看来人的智慧真是无穷的。
确实也是如此,用毛笔计算确实不太妥当,也不方便。
刘禅不由得想起后世的铅笔。
在这年代制造圆珠笔恐怕是不可能的——不,应该说绝对不可能。
以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根本造不出圆珠笔所需的圆珠。
别看只是这么一颗小小的珠子,却需要顶级的工艺才能实现。
刘禅倒是觉得铅笔有可能,于是让他们给他一支木炭作的笔,也拿了一张纸,仔细写了几个字,感觉还挺趁手,挺好用,就是手上沾了一些木炭灰。
刘禅看着手上那根黑黑的长条状木炭笔,把玩了一下,轻轻用手指弹了弹,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仔细想了想,要是能造出铅笔来就好了。
那么,铅笔是怎么做的呢?想了一会儿,他觉得在这个时代或许也造不出铅笔。
虽然他知道铅笔就是用石墨加上黏土,研磨成粉末,按比例混合,加水搅拌成糊状,然后烘干,再高温烧制。
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却相当困难——首先,石墨矿在哪里?优质黏土呢?
优质黏土似乎还能找到,但其他的工艺技术能达到要求吗?
刘禅转念一想:而且能有经济效益吗?他越想越觉得到处是问题。
算了,刘禅不由得摇了摇头,目前这个不重要,也不紧迫。
他拿着手上用木炭烧制的笔比划着,问道:“这是用什么木材烧制的?”
浦元等人正埋头计算,彼此低声交谈着。
听到刘禅的问话,他们抬起头来,发现陛下正把玩着木炭笔,不由有些诧异。
浦元便答非所问道:“陛下对这粗陋之物感兴趣?”
刘禅见他答非所问,点头笑道:“确实,这小玩意儿还挺好用。”
浦元等人闻言,不由得嘿嘿笑了起来,脸上泛起红晕,神情略显激动。
刘禅好奇地问道:“说说,你们是怎么想到用木炭笔来计算的?”
浦元略作思索,恭敬答道:“回陛下,因臣等时时需实验配方数据,调配各种比例,其中涉及大量计算……”
“感觉用毛笔计算既不便捷,又难以涂改。”
“陛下常教导臣等要多思考、多发现。一日,郭达在烧制木炭时,发现有些柳木炭条书写颇为顺手,这才......”
刘禅听罢,不由得暗自赞叹:好家伙,干得真不错!
浦元继续回禀道:后来臣等试验了各种木材烧制的木炭,发现还是柳条炭最为合用,计算起来最是趁手。
刘禅点点头,把玩着手中这支柳条炭笔问道:“此物想必还经过特殊处理吧?”
他确有疑惑,因发现这炭笔并不十分沾手,表面光滑,韧性颇佳,不易折断,且笔迹均匀不易脱落,书写时也不至弄得满手墨黑。
闻听此言,众人眼中顿时神采奕奕。
“陛下明鉴,”浦元神秘地转身在屋内翻找片刻,回身时手中已捧着一个黑色陶罐。
刘禅好奇道:“此乃何物?”
浦元献宝似地递过来,笑道:“回陛下,这柳条炭笔经此液浸泡风干后,便不易沾手,质地也更坚韧了!”
刘禅顿时来了兴趣。前世学化学的他,本能地想要分析这液体的成分,但转念一想,这个时代哪有分析条件?
他终究按捺不住好奇,接过陶罐细看。
罐中是种胶状物,黑中泛白。
刘禅立即明白,这大抵相当于后世的胶水,只是纯天然制成,想必还掺了其他材料。
刘禅不禁再次感叹:这些顶尖人才的创造力实在惊人!只要给他们创造适宜的条件,他们真是什么都能发明出来。
刘禅也不禁有些得意,内心涌起一股骄傲。
看着浦元、郭达等人,他心想:看啊,这些顶尖人才,在这个时代都是朕的臣子,都是在朕的指引下一步步发挥出超群才智的。
他不觉有些飘飘然,如腾云驾雾般。
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何不重金招揽这类人才?
刘禅深知曹魏、东吴必定也有浦元、郭达这样的科技人才,但地位肯定不高,挖过来的可能性很大。
自古财帛动人心,只要重金收买,许以高官厚禄,提供优良环境,保障各种需求,他就不信挖不过来。
当然这事得跟相父商量商量,他暗自盘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