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王茶姬的代言广告拍得效率极高,一天就收了工。
陈家乐跟着位事业心爆棚的广告导演跑前跑后,稀里糊涂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广告拍摄。
聚光灯下举着奶茶摆 pose,除了觉得有点傻气,倒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旁边的陈家齐却完全不同。
他对着镜头笑得格外用力,眼神里藏不住的珍惜。
这是他沉寂一年来接到的第一个正经商务,意味着他终于能靠自己的名气赚钱养家了。
之前上的那些综艺不算数,都是发行公司为了电影宣发塞的资源,不仅没钱拿,私下里还得自掏腰包打点各路关系,纯属赔本赚吆喝。
可惜的是,除了这个奶茶代言,再没别的邀约上门。
虽说靠着电影翻红了,博客评论区也热闹起来,但电影、电视剧、综艺的本子迟迟没动静。
圈内的规矩就是这样:你不在某个圈子里扎根,手里没个靠谱的经纪公司牵线搭桥,就算有热度,资源也落不到你头上。
除非你是那种国民度爆表的大腕,人家冲你自带的观众盘,才可能主动递橄榄枝。
可陈家齐现在,离那个段位还差着一大截。
晚上,已经是半夜了。
看完书的陈家齐揉了下眼睛,合上书本,正打算熄灯睡觉。
这时,门外响起敲门声。
打开门却看到是他那个愚蠢的欧豆豆。
“你在干嘛?”
还未等陈家齐开口,对面的人就先问了。
他一头雾水,自己在房间除了看书外也没干什么呀,回道:
“没干嘛呀,正准备睡觉。”
“睡觉?睡觉!”
陈家乐的声音骤然拔高,似乎陈家齐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
“你怎么睡得着的,你这个年龄,你这个阶段你睡得着觉?有点出息没有!你当初的梦想呢!你看看你父母的白头发,看看你亲戚朋友看你的眼神,你已经到了输不起的年纪了,你知不知道,现在需要拼命了!”
说着,把手里刚打印出来的剧本塞进他怀里。
然后头也不回的就走了,抄了两天的剧本,手指码字都快断了。
现在是我要睡觉了!
陈家齐一脸懵地看着那个远去的背影,嘀咕了句:
“这小子大半夜的又发什么疯呀?”
然后低头看了看那A4纸封面——《率性而活》。
拿了进去,重新打开书桌上的台灯,翻看起来,眼神越看越深。
等第二天陈家乐再看到自家大哥的时候,只见他一双大黑眼圈,嘴唇发白,像是被小倩吸了一晚上似的。
但从眼神上还是能看出那股子精神劲。
“咱们什么时候开拍?”
陈家齐精神奕奕的问道,眼神中还带有浓浓的期待。
“着什么急呀。”
陈家乐伸了伸懒腰,昨晚上没睡好,睡觉时总感觉有人在盯着自己。
“能不能着急吧,我觉得你昨晚上说的那些话特别有道理!一万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
说着,就要拉陈家乐去探讨剧本。
“不是哥......等下......,你能不能先让我刷牙洗脸吃个早饭先......”
饭桌上,陈家乐正吃着包子配白粥,陈家齐在一旁拿着剧本不断的称赞着。
“好故事、好剧本,太适合我了,这角色就感觉是为我量身打造的!”
陈家乐听了,也认同的点了点头。
确实,一样的较真,一样的认死理,要不是这样的性格也就不会出现得罪人,被封杀了。
但,这种性格真的适合当今社会吗?
“打算什么时候开拍?我已经准备好了。”
这位大哥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了。
“着什么急,投资都还没着落呢。”
“哦,”一盆冷水立即泼了下来,把那颗蠢蠢欲动的心降温了,“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众所周知,不管是哪个行业压货款都是潜规则了。
有良心的压个半年,没良心的直接压你一年的款。
所以目前家里的财务状况是——家里有钱,但又没钱。
“我这里这次代言赚了两百万,以前还有百来万的积蓄......”陈家齐给交了个底。
“那也不够呀!这虽然是小成本电影,但也要个五六百万才能拍得完。”陈家乐计算到,如果自己再对电影进行优化一下的话,那需要的金额就得更大了。
突然,陈家乐想到一个人。
低声悄悄说道:“我知道一个人很有钱,过年的时候听老爷子说他那还有几百万的老本。”
陈家齐眼睛立刻瞪得老大,好家伙,连老爷子这点秘密都被你摸得一清二楚。
你真是爷爷的好孙子呀。
“事不宜迟,你赶紧去吧!早去早回!”
陈家齐连忙催促道。
嗨,原来你也是爷爷的好大孙。
没想到你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是这样的人。
对于从老爷子这里拿钱,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
他最疼爱的小孙子往那一站,剧本往桌面上一拍,再哭下穷。
这不,三百万就这么轻松到了手。
比起从老妈吴秀洁那儿要钱时的“过五关斩六将”——得先汇报开支明细,再听半小时“挣钱不易”的念叨,最后可能还得被克扣一半,老爷子这儿简直是绿色通道。
谁说拉投资难的?
不是有手就行吗?
宁皓:emm。
资金到位,组剧组的事就得提上日程了。
陈家乐暗下决心,绝不能再像拍《人在囧途》时那样,自己又当导演又管场务,恨不得劈成八瓣用。
这次必须把班子配齐:导演组要拉满,副导演、执行导演、场记、统筹……一个都不能少。
去哪儿找这些人?
陈家乐心里早有了谱——京影,他的母校,简直是现成的人才库。
以他如今“新晋亿元导演”的名头,别说振臂一呼,哪怕只是在学校公告栏贴张招募启事,估计都能引来一群想跟着闯的师生。
圈内的规矩他门儿清:
每个大导演背后都得有支“自己人”班子。
就像老谋子,除了巩俐、章子怡这些台前的名字,背后那支跟了他几十年的团队才是根基。
从摄影到美术,从灯光到剪辑,个个都摸透了他的拍摄习惯,他一个眼神,团队就知道镜头该往哪摆。正因为有这样的班底托底,他才能年过七旬还保持着一年一部戏的效率。
陈家乐太需要这样一支队伍了。
系统给的电影包一部接一部,按他的计划,一年两部戏都打不住。
要是每次开机都换一批人,磨合成本太高,效率更是没法保证。
今天刚跟摄影师说清自己要的光影感,下次换个人又得从头解释;场务刚摸透他爱用的道具摆放逻辑,转场时又换成生手,光是协调这些就得耗掉大半精力。
“好像已经开学一周了哎?怎么没人通知我去上学?”
陈家乐忽然想到,自己还只是个大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