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微微一怔,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回答。
冯三保头往右前方看去,轻轻点头。
显然他也比较认可这样的说法。
而刚才开口说话的孩子,不是别人,正是第一组坐在第二排的赵云。
关于这个话题,钟鸣没有继续再说了。
他确实可以聊一些不是鸡汤的内容。
但,下一次再说......
讨论现实怎样的内容,以后还会有很多,不必急于在小学教材上研究。
现在离散学还早,还可以上些新的内容。
钟鸣转身挥手,黑板上的字体优雅地落下。
随后,他写上四个字:
【人物刻画】
钟鸣接着说:
“现在呢,我们来学习应该怎么刻画人物形象。就以我们刚才讲的‘自相矛盾’这个故事里的楚人为例。想象一下,这个楚人在集市上卖矛和盾,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说完,他在之前四字下面写上:
【其一:外貌描写。】
“首先,我们可以从他的穿着入手。假设这个楚人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市井,他可能穿着一件粗布麻衣,衣服上也许还打着几个补丁,这说明他的生活并不富裕,需要靠卖矛和盾来维持生计。”
“他的头发或许是随意束起,几缕发丝在风中凌乱地飘动,脸上带着常年风吹日晒留下的黝黑肤色,额头和眼角也有了些许皱纹,那是岁月和生活压力留下的痕迹。他的眼睛,可能透着精明与狡黠,毕竟是在集市上做生意的人,得时刻留意着顾客,想着怎么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
“再看他的身材,或许并不高大魁梧,但很结实,因为平日里需要搬运矛和盾,干些体力活。他的手上可能布满了老茧,那是长期劳作的证明。当他站在集市上,一手拿着矛,一手举着盾,大声叫卖的时候,那姿态带着一种急切与渴望,渴望着能吸引顾客,卖出自己的东西。”
...
孩子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视线一直在先生的身上。
楚人的模样,已经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
钟鸣连续说了这一大段,最后的视线却落在冯三保的身上。
“三保,你来造一个幻境!”
冯三保站起身来,笑问:“先生,是用您刚才描述的那些吗?”
钟鸣点点头,“不错。”
“嗯。”
冯三保应下,然后稍微思量了一会儿。
接下来他还没有其他动作,便有一个虚影出现在讲台之上,并且身形在逐渐变得清晰。
“唔!”孩子们发出了惊呼声。
钟鸣转头看着,抚须而笑。
他的身旁出现了一个男人,其穿着打扮、形象气质,和先前所描绘的如出一辙。
这正是文道四境的能力:
【文章具现为实体,也可臆造幻境,强度随文气精纯度变化。】(第64章)
钟鸣笑着介绍道:
“文章里的描写很重要,其细致与生动,将会影响幻象的构造.......简单带你来说就是,细节决定了一个假象可以逼真到什么程度。”
王林有些激动地问道:“先生,我们也能吗?”
钟鸣点头,“达到四境就可以。”
闻言,孩子们眼中露出了憧憬之色。
看着这一切,他们顿时很有信心。
先生做得到的,我们不一定做得到。
但冯叔做得到的,我们还做不到吗?
钟鸣走向身旁的“假人”,缓缓说道:“同学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这是一个粗糙的幻象,他仅是依靠较为详细的外貌描写所幻化出来的虚影,处于看得见、摸不着的状态。”
“如果加入更多的细节,比如‘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等,那么就能对现实造成更明显的影响。”
“嗯......”
孩子们点点头,开始理解先生说这么多的意义。
钟鸣继续开门见山地说道:
“所以同学们写文章一定要学会去描写,只有写得好了,日后的文章落于现实时,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陈丫丫开口问道:“先生,那怎样才能写得好啊?”
钟鸣笑道:“多看,多练。”
听到这话,学生们都沉默了。
多看他们都知道,可多练要怎么练呢?
钟鸣也没有再卖关子,手指黑板举例说道:“就好比这一块黑板,当我们把它的颜色、形状等写下来时,其实就完成了一段描写。”
钟鸣顿了顿,接着说:
“但这样的描写比较基础,若想更生动,可加入自己感受。比如比喻啊、拟人啊等等......如此,描写就可能会鲜活一些,不过这个要取决于不同的场景,有时候平铺直叙地写反而更好......”
“......”
孩子们听了这么多,感觉脑袋涨涨的。
此时他们多数人的想法就是:“哎呀,好难啊!好复杂啊......”
钟鸣抚须轻笑道:
“同学们不要觉得困难,你们现在才刚接触描写,但是之前的文章就已经写得很不错了!刚才说的那些,这不过是把那些我们无意识就能写出来的内容,加上一个专有的名词而已!”
张伟心中一动,举手问道:
“先生,您刚才说这些其实无意识也能用到,那为什么还要搞得这样复杂呢?”
钟鸣点头,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之所以把它归纳起来,是因为我们文道的修行还不成体系,唯有将一些普遍的都整理起来,那么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在开路啊!”
...
最后,钟鸣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
【对于任意的人物、事物进行一系列描写,将一个人的性格,或者是一个景物的面貌描写出来,字数不限,题目不限。】
pS:
这里是第三次投稿的地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把内容通过段评写在这里。也可以看我的简介。稿费:10。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原创,不要A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