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兆卿
母校往事:消逝的身影与抗争的岁月
离别母校已整整半个世纪,岁月的长河虽冲淡了许多记忆,却始终无法抹去两件刻骨铭心的往事:一是同班同学庄世泽和蒋澄斋的离奇失踪;二是那场轰动全校的“衣服风波”。这些往事如烙印般刻在心底,承载着青春的悲愤与不屈。
1939年秋,我从国立三中初中部毕业,顺利升入高中部。在新班级里,庄世泽和蒋澄斋两位同学尤为引人注目。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总是毫无保留地帮助同学。无论是讲解晦涩的数学难题,还是辅导英语语法,他们都不厌其烦,那份真诚与耐心,让整个班级充满温暖。在校园生活中,他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更是同学们的表率,大家都以与他们同窗为荣。
课余时间,庄世泽和蒋澄斋热衷阅读进步书籍和报刊,《生活周刊》剖析社会的深刻笔触、《大众哲学》探寻真理的智慧光芒、《政治经济学》揭示规律的深邃思考,还有《新华日报》传递的抗战决心与希望,都让他们如获至宝。他们不仅自己沉浸其中,还热忱地向同学们分享书中的观点与感悟,常常围坐在校园的老槐树下,热烈讨论时局与理想。这些珍贵的精神食粮,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精神世界,让在战火中流亡求学的我们,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平静的校园生活突然被打破。不久后的一天,庄世泽和蒋澄斋竟离奇失踪!他们的课桌从此空空如也,校园里再也寻不见他们的身影。起初,同学们四处打听、焦急寻找,心中满是惊异与纳闷。后来听闻,他们是被学校当局的某些人与当地驻军师长刘伯龙勾结逮捕。得知真相的那一刻,悲愤的情绪在班级中蔓延。如今,在宗谦同学主编的《校友录》上,看到庄世泽、蒋澄斋两位同学的名字旁赫然标注着“已逝世”,我们不得不痛苦地推测,他们极有可能惨遭杀害。这段沉痛的记忆,成为我们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疤,也让我们对那段黑暗的岁月充满愤怒与无奈。
另一件事发生在高二那年。某机构送来一批“罗斯福布”,为每位学生制作了一套中山装。对于我们这群在战火中流亡、缺衣少穿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然而,高中部主任等人却突然宣布,不仅从中谋取加工费回扣,还规定衣服归学校所有,学生毕业时必须缴还。这一决定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怒火,大家纷纷提出反对意见,校园里抗议声此起彼伏。但学校当局对此置若罔闻,甚至动用高压手段,威胁带头抗议的同学,给他们记过、开除,试图以此压制不满。这一系列行为,让同学们对学校的专横行径恨之入骨。
转机出现在某天清晨。走廊墙上突然张贴出一封情书,内容竟是某部主任追求女同学的私密话语。这一意外曝光瞬间在全校掀起轩然大波,舆论的浪潮汹涌澎湃。在强大的压力下,学校当局不得不将涉事的部主任调离,并最终答应衣服归学生所有。这场“衣服风波”虽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收场,但它不仅是一场关于衣物归属的抗争,更成为了学生们反抗不合理制度的勇敢宣言。
这两件往事,承载着青春的热血与伤痛,记录着那个特殊时代的无奈与抗争,也永远铭刻在我对母校的记忆中,成为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