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烧窑的成功,如同在沉寂的荒原上点燃了一簇实实在在的希望之火。那近三百块青灰色的砖块,虽然部分带有瑕疵,却沉重而坚实,宣告着一种全新的可能。短暂的兴奋过后,四人没有停歇,立刻投入到更为艰巨的任务——将这批珍贵的建筑材料运往高地营地。
运输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对体力的严峻考验。坡路虽已修通,但负重上行依然艰难。林远和阿伦承担了主力。他们用坚韧的藤条编织成宽大的拖网,每次可装载二十余块砖。阿伦在前肩套绳索奋力拉拽,林远在后稳住方向并助推。沉重的砖块在粗糙的路面上摩擦,发出沉闷的声响。每一步都深深踩入土中,汗水很快浸透了他们的衣衫,在寒冷的空气中蒸腾出白气。凯拉和小敏则用较小的背篓分批运送数量较少但质量最优的砖块,用于关键部位,同时负责沿途警戒和替换休息。
往返数次,耗时大半天,所有的砖块才被安全运抵坡顶平台,整齐码放在计划中的建筑区域旁。尽管疲惫,但当他们看着这堆砌起来的小小山包,与脚下这片即将被改造的土地联系在一起时,疲惫便被一种创造的激情所取代。
翌日清晨,新营地建设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第一步,是清理和平整地基。四人用石锄和木棍,仔细清除规划区域内的杂草、树根和碎石,然后用水准棍(灌水的中空长茎)和拉直的皮绳反复测量,确保地基水平。接着,开始挖掘墙基沟槽。按照凯拉的设计,承重墙的基槽需深及冻土层以下,宽约两砖之长,底部铺垫一层碎石用于排水和稳固。
“先从围墙的东南角开始砌筑,”林远选定了一个基准点,“这里视野开阔,也是大门计划的朝向。砌好角楼,整个布局就有了基准。”
砌砖是真正的技术活。凯拉再次成为核心。她演示着如何用和好的草泥作为灰浆。“泥要匀,缝要满,砖要错缝咬合,这样墙才结实。”她小心地用木刀刮起一坨黏稠的草泥,均匀地抹在基石上,然后放上第一块砖,用木槌轻轻敲击调整水平,并确保与皮绳标线对齐。接着是第二块,泥浆不仅要抹在基石上,还要抹在第一块砖的侧壁,使砖块相互粘结。
阿伦力气大,负责搬运砖块和搅拌大量的草泥。他学得很快,但初始时难以掌握泥浆的厚薄和敲击的力度,不是泥挤得四处都是,就是砖块没坐实。林远则心细手稳,负责递砖、辅助定位和检查垂直度。他很快掌握了技巧,砌出的砖缝均匀整齐。小敏负责供应清水和处理泥料,确保草泥的湿度恰到好处,并随时清理散落的泥渣。
第一层砖的砌筑尤为关键,花费了很长时间。必须确保绝对水平,为上层打下坚实基础。四人反复校验,进度缓慢。阿伦有些焦躁:“这比砍树磨叽多了!”林远沉声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时候慢,是为了以后快。”
直到下午,围墙东南角楼的第一层才完全砌好,一个标准的直角初具雏形,砖缝严密,横平竖直。凯拉仔细检查后,点了点头:“很好,基准确定了。照这个标准,继续延伸围墙线。”
他们沿着基线,向两侧扩展。随着熟练度的提升,速度渐渐加快。阿伦负责的泥浆供应越来越顺畅;林远砌砖的动作越发流畅;小敏的后勤保障井井有条;凯拉则像一名严谨的工程师,不断巡视,校正着每一寸墙体的平直和垂直。
日落时分,一段长约五米、高及膝盖的矮墙已经赫然矗立在坡顶边缘,青灰色的砖体在夕阳下泛着坚实的光泽。虽然只是整个宏伟蓝图中微不足道的一小段,但这是从零到一的突破,是规划变为现实的开端。
四人站在墙边,默默注视着这共同的劳动成果。寒风掠过墙头,却被这新生的屏障稳稳挡住。阿伦用拳头捶了捶冰冷的砖面,发出沉闷的响声,咧嘴笑道:“嘿,真结实!看那些畜生以后还怎么上来!”
林远用手抚过平整的砖缝,感受着那份由汗水和技艺凝聚而成的坚固,沉声道:“这是一个开始。明天,继续。”
凯拉已经在心中计算着下一步的工序和材料用量。小敏则想着,得准备更多的藤条来加固脚手架,随着墙体增高,需要搭设架子了。
夜幕降临,工具被收好,火堆在未来的生活区中央点燃。围坐在火堆旁,身后的矮墙投下巨大的阴影,提供着前所未有的安全感。砖石的冰冷被篝火的温暖驱散,建设的疲劳被希望的暖流冲刷。新家园的第一块基石已经牢牢铸入大地,更艰巨、也更令人期待的建造工程,即将全面展开。高坡之上,寂静的夜空下,人类的意志正一点点地改变着这片土地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