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器距离文明交流站只剩 1 光年。
文昌测控中心的大屏幕上,代表探测器的光点突然剧烈晃动,原本笔直的航线歪出 10 度,屏幕瞬间黑了半秒,又闪着雪花亮起来,设备状态栏里,“通信正常” 变成了刺眼的红色 “信号中断”。
“不好!航线偏移了!” 小张猛拍控制台,手指在键盘上乱敲,“设备开始死机循环,跟之前遇伪信号时一样,但干扰频率更乱,根本抓不住规律!”
工程师们扑上去抢修,重启通信模块、校准导航系统,折腾了 20 分钟,探测器才勉强恢复信号,但航线已经偏出预定轨道 30 万公里,屏幕上的能量数值还在往下掉。
“干扰源在哪?” 林辰盯着信号频谱图,上面的曲线像疯了一样上下跳,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不是拾荒者的干扰设备,也不是星际能源的旧技术,这频率太陌生了!”
李教授调出干扰波分析报告,脸色凝重:“这是强电磁干扰,覆盖范围广,还在不断移动。探测器刚进入 1 光年区域就被盯上,对方像是在故意阻拦我们靠近交流站。”
小张尝试发送反向干扰信号,刚按下去,探测器又死机了。屏幕黑掉的瞬间,闪过一帧模糊画面,像是一片布满碎石的小行星带,除此之外,什么线索都没有。
“剩余能量只够支撑 2 次航线修正!” 工程师大喊,“再被干扰一次,探测器就会失去动力,飘在星际里,再也传不回数据!”
联盟的紧急视频会议又炸开了。这次的气氛比之前更紧张,欧洲代表看着探测器偏移的航线,声音发颤:“林先生,这干扰太诡异了,我们根本不知道对手是谁,也不知道他们的目的。要不先撤回探测器,等交流团队出发时,一起去确认情况?”
“撤回?” 小张当场反驳,“探测器已经飞了 2 光年,现在撤回,之前的时间和能量全白费了!而且交流团队出发后,再遇到这种干扰,风险更大!”
美国代表跟着附和欧洲的提议:“未知风险最可怕。我们连干扰源是什么都不知道,继续让探测器前进,就是白白浪费资源。不如等研发出更强的抗干扰设备,再派探测器过去。”
网上的舆论又开始一边倒。之前支持计划的网友,不少转而担忧:“连探测器都被拦着,交流团队去了岂不是羊入虎口”“说不定是其他星际势力不想让地球和值守文明合作”,之前追加投资的几家企业,再次发来了 “暂停投资” 的邮件,这次的态度比之前更坚决,还附带了 “若强行推进,将追究损失” 的威胁。
林辰没理会这些杂音,他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干扰频率,脑子里飞速运转。之前的伪信号干扰有规律可循,能通过反向干扰波抵消,但这次的干扰,频率每秒都在变,像是有智能在操控,专门避开地球的反制手段。
“干扰源是移动的?” 林辰突然问。
小张点头:“对!干扰波的发射点一直在动,从探测器的信号反馈来看,移动速度很快,大概是普通星际飞船的 2 倍,像是在围着探测器绕圈,全方位阻拦。”
林念清这时已经打开了笔记本电脑,调出之前破解伪信号、反制拾荒者干扰的编程数据,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我看看干扰源的频率碎片,能不能找到规律。”
他把探测器捕捉到的干扰波,按时间轴拆分,每 0.1 秒截取一段,用不同颜色的积木标注。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彩色积木排开,林念清盯着看了半小时,突然眼睛一亮:“有了!干扰源的移动轨迹是有规律的,像是在画一个不规则的圆圈,频率变化虽然快,但每次变化都和移动位置对应!”
“什么意思?” 小张凑过来。
“就像人跑步,脚步频率跟着跑步速度变,但跑步的路线是固定的。” 林念清解释得很直白,“我可以用编程锁定这个移动轨迹,然后开辟一条‘安全航道’,让探测器顺着干扰源的缝隙穿过去,再用反向干扰波抵消沿途的干扰。”
“能做到吗?” 李教授有点怀疑,“干扰源移动速度太快,锁定轨迹和开辟航道,至少需要 24 小时,探测器的能量撑不了那么久。”
“不用 24 小时,3 小时就行!” 林念清自信地说,“我之前的伪信号识别系统和反向干扰波技术,可以直接升级,不用从零开始编程序。”
苏母和林念辰这时也赶来了,苏母手里捧着个新织的模型,是按探测器航线画的:“阿清,我们带来了航道模型,用黄色毛线标了原航线,红色毛线标了干扰区,你可以参考!”
模型做得很直观,黄色的毛线笔直延伸,红色的毛线绕着黄色毛线形成一个圆圈,中间留着细小的缝隙。林念辰指着缝隙:“哥哥!小飞船可以从这里过去!我画了卡通图,你看!”
林念辰的卡通画里,黄色的探测器小飞船,沿着红色干扰圈的缝隙飞行,旁边画着个 “盾牌小机器人”,挡住红色的干扰波。画纸上还用箭头标注了飞行方向,简单明了。
“太有用了!” 林念清把模型和卡通画放在电脑旁,“模型能帮我精准锁定缝隙位置,卡通图的箭头可以确定飞行角度!”
他立刻投入编程。用黄色积木代表探测器,红色积木代表干扰源移动轨迹,蓝色积木代表反向干扰波,绿色积木代表安全航道。编程软件运行起来,屏幕上的虚拟模型开始模拟 —— 红色干扰圈不断旋转,黄色探测器顺着绿色航道,精准避开干扰,蓝色反向干扰波在航道两侧形成屏障,把红色干扰波挡在外面。
“正在生成定向航道屏障!” 林念清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额头上渗出汗珠,“需要把干扰源的移动轨迹数据,实时输入屏障系统,让屏障跟着干扰源动,始终保持安全航道畅通!”
工程师们也没闲着,小张负责把探测器传回的干扰源数据,实时同步给林念清;其他人则调试探测器的通信模块,确保一旦航道开辟成功,探测器能立刻接收指令。
联盟会议还在继续,质疑的声音一直没停。欧洲代表看着屏幕上林念清编程的画面,撇了撇嘴:“一个孩子的编程,能靠谱吗?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
话音刚落,林念清突然大喊:“定向航道屏障完成!启动传输指令!”
屏幕上的绿色安全航道瞬间成型,像一条发光的隧道,穿过红色的干扰圈。探测器收到指令,立刻调整姿态,顺着绿色航道飞去。原本剧烈晃动的光点,瞬间稳定下来,设备状态栏里的 “信号中断”,重新变成了 “通信正常”。
“干扰波被抵消了!” 小张激动得喊,“探测器的航线正在修正,能量消耗恢复正常!”
大屏幕上,探测器的实时画面传来。之前的雪花和卡顿消失了,画面清晰稳定,探测器正沿着安全航道,快速朝着交流站飞去。干扰源还在试图阻拦,但红色的干扰波撞在蓝色屏障上,瞬间被抵消,根本无法靠近探测器。
“成功了!” 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工程师们互相拥抱,之前的压抑一扫而空。
联盟会议室内,质疑的声音戛然而止。欧洲代表看着清晰的画面,脸上满是尴尬,半天说不出话来。中国代表笑着说:“林念清小朋友的编程技术,已经多次证明了自己。我们应该相信年轻一代的力量。”
网上的舆论再次反转。# 编程少年开辟星际航道 #的话题,1 小时内冲上热搜第一,林念清编程的视频被疯狂转发,网友们留言 “别人家的孩子,已经能拯救星际探测了”“未来科技的亲子组合,永远不会让人失望”,之前暂停投资的企业,连夜发来了 “道歉 + 追加双倍投资” 的声明,还主动提出要赞助林念清的编程研发项目。
林念清没顾上庆祝,他把编程界面简化成 “卡通积木操作界面”,拖曳 “小机器人盾牌” 积木就能调整屏障强度,拖曳 “箭头” 积木就能修正航道:“这样工程师后续操作更方便,就算干扰源有变化,也能快速调整。”
林辰看着简化后的界面,点点头:“把这个界面同步给全球所有测控站,让大家都能掌握,后续交流团队出发时,也能用到这个技术。”
苏母和老姐妹们也没闲着,她们把林念辰的卡通航道图,织成了巨大的挂毯,挂在测控中心的墙上。挂毯上,黄色的安全航道、红色的干扰区、蓝色的屏障,还有举着盾牌的小机器人,一目了然,工程师们看了都直呼 “比屏幕上的界面更直观,累了抬头看一眼,就能理清思路”。
林念辰还补画了《抗干扰航道卡通手册》,用不同颜色标注 “干扰源特点”“屏障启动步骤”“航道修正方法”,每个步骤都配着小机器人的动作,比如 “小机器人挥手启动屏障”“小机器人指路修正航道”,简单好记,连非专业的工作人员都能看懂。
探测器在安全航道的保护下,速度越来越快,距离交流站只剩 0.5 光年。就在这时,探测器的摄像头捕捉到了干扰源的真面目 —— 是一片隐蔽的小行星带,小行星之间,隐约能看到移动的光点,像是小型干扰飞船,正在围绕小行星带飞行。
“干扰源锁定在小行星带!” 小张调出放大画面,“小行星上有不明金属结构,不是自然形成的,像是某种设施!”
画面里,小行星的表面,覆盖着银灰色的金属纹路,纹路之间,有细小的天线状结构,正不断发射出红色的干扰波。这些金属结构的技术风格,既不像值守文明,也不像之前遇到的星际拾荒者,明显属于第三种未知的星际势力。
“这个势力一直在关注我们的探测计划。” 林辰的眼神变得凝重,“他们没有直接攻击探测器,只是干扰航行,目的到底是什么?”
苏清月分析道:“可能是在测试我们的技术实力,也可能是不想让我们靠近交流站。不管怎样,这个小行星带和上面的金属结构,都值得警惕。”
林念清立刻用编程锁定小行星带的坐标,生成详细的分析报告:“我已经把小行星带的位置、干扰源的移动规律,都记录下来了。交流团队出发时,可以提前避开这个区域,或者用定向航道屏障直接穿过去。”
探测器继续前进,很快穿过了小行星带的干扰范围,朝着交流站飞去。按当前速度,再过 5 天,就能抵达交流站,传回破损通道的高清画面和详细修复数据。
实验室里的气氛,终于轻松了一些。工程师们开始整理抗干扰技术的数据,准备应用到交流团队的飞船上;小张则盯着小行星带的金属结构画面,试图分析其技术特点;林念清在优化定向航道屏障,让它能应对更复杂的干扰;林辰则组织专家,讨论这个未知星际势力的可能目的,制定应对预案。
苏母和老姐妹们,已经开始织 “小行星带模型”,用灰色泡沫板做小行星,银色金属丝做金属结构,红色毛线做干扰波,准备用于交流团队的风险培训:“让孩子们提前看看,知道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应对。”
林念辰趴在桌上,画着 “小机器人对抗干扰源” 的卡通图。图上,举着盾牌的小机器人,带着探测器穿过红色干扰区,小行星上的金属结构,被小机器人用 “能量射线” 暂时屏蔽,旁边还写着 “团结就是力量” 的字样。
测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探测器的光点越来越近,距离交流站只剩 0.3 光年。未知星际势力的干扰被成功破解,但小行星带的金属结构,像一颗定时炸弹,提醒着所有人,星际探索的道路上,不仅有友好的值守文明,还有未知的风险和挑战。
夜色渐深,测控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工程师们还在忙碌,屏幕上的安全航道和小行星带的坐标,清晰地交织在一起。探测器还在继续前进,5 天后,它将带回交流站的关键数据,而那个隐藏在小行星带的未知势力,也将成为 “文明面对面计划” 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
远方的星际里,文明交流站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而小行星带的金属结构,还在默默散发着干扰波。
人类与未知星际势力的第一次间接交锋,以地球的胜利告终,但这仅仅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等待着即将启航的交流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