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晨光刚漫过保和殿的飞檐,青砖上的露水还凉得刺骨,王培铸跪着的膝盖已经麻了——可他顾不上疼,眼睛死死盯着贡院西墙的金榜,那纸红字像烧在他眼里,烫得慌。31岁的绍兴书生,指尖蹭过砖缝里的湿意,又低头摸了摸前襟的白鹇补子,新衣裳的浆糊味还没散,是十天前刚换下举人鹌鹑服时缝的。他心里正打鼓:按规矩,二甲进士该进翰林院当编修,或是放外任做知县,怎么吏部的人还没来传旨?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砸在石板路上,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湿黏气。“王老爷!王老爷!”驿站伙计跑得满头大汗,粗布褂子都湿透了,张口就是地道的绍兴话,“家里来的急信!老夫人……老夫人走了!”

王培铸脑子里“嗡”的一声,手里攥的汗巾“啪”地掉在地上。他顺着红台阶往下磕,额头撞在浮雕《皇清职贡图》的少数民族衣褶上,渗出血来,那点红在汉白玉上慢慢晕开,像极了他刚冒头就蔫了的官运。谁也没料到,这一磕,竟把他磕进了长达二十四年的“守孝轮回”里——后来同科进士有的当到了巡抚,有的入了军机处,只有他,被人背地里叫“大清最霉的官”,守着萧山王氏宗祠里的八口棺材,耗干了半辈子光阴。

一、绍兴城里的“读书种子”:从秀才到进士的十年苦熬

嘉庆元年的秋雨,把绍兴城浇得黏糊糊的。娑婆桥边的桂花开得正盛,21岁的王培铸攥着一枝沾露的桂花,疯了似的往咸亨客栈跑,青布长衫下摆溅满了泥水。他刚从府衙领了《院试捷报》,纸角都被手心的汗浸软了,一撞开南厢房的门就喊:“娘!我中秀才了!”

屋里的油灯晃了晃,一个穿着粗布裙的妇人赶紧迎上来,是王培铸的母亲。而门槛上还站着个黑铁塔似的汉子,手里火钳夹着块通红的铁块,火星子落在青石板上,“滋啦”一声就灭了——这是王培铸的爹王世安,绍兴城里有名的铁匠,连私塾都没念完,一辈子靠打铁谋生。他盯着儿子手里的捷报,黝黑的脸膛上没什么表情,只闷声说了句:“知道了,先把衣裳换了,别着凉。”

王培铸知道爹嘴笨,心里是高兴的。从那天起,他成了绍兴城里小有名气的“读书种子”。每天天不亮就坐在客栈窗边背书,《论语》《孟子》翻得页脚起了毛,晚上就着油灯写八股文,墨汁用了一罐又一罐。母亲心疼他,每天清晨都煮个鸡蛋塞给他,自己却常啃咸菜窝头;爹也悄悄把打铁的工钱攒着,每次去当铺当旧铁,都要多问一句“有没有便宜的旧书”。

考举人的那三年,是最苦的。道光元年,王培铸要进京赶考,家里的米缸都快见底了。查家的族谱里记着,那年绍兴的米价涨了三成,母子俩顿顿喝稀粥。为了凑路费,王培铸咬咬牙,把祖宅大门上的木雕门框卸了下来——那是太爷爷传下来的,上面刻着博古纹,漆皮都快掉光了。他抱着门框去当铺,掌柜的嫌旧,只给了二两银子。可等他拿着当票往回走时,却发现门框的夹层里掉出个布包,打开一看,是五两银子,还裹着张纸条,是母亲写的:“儿若缺钱,莫苦自己,娘还有积蓄。”

王培铸攥着银子,在当铺门口哭了。那五两银子,是母亲攒了十年的私房钱,原本是准备给他娶媳妇的。后来他常跟人说,那趟进京,他是揣着娘的心意去的,不敢不考中。

果然,道光二年的春闱,他一路过关斩将,殿试列二甲三十五名。放榜那天,他在贡院外买了壶酒,对着南方磕了三个头,心里盘算着:等朝考完,说不定能回浙江当知县,就能好好孝敬爹娘了。可他没算到,命运早给他备好了一场措手不及的打击。

二、八次守孝:二十四年里,他总在“刚要起身就被按下”

接到母亲死讯的那天,王培铸连夜赶回绍兴。灵堂设在王氏宗祠里,白幡飘得人眼睛发酸。按照《大清会典》的规矩,官员父母去世,得“丁忧守制”二十七个月,期间停薪留职,期满才能复官。他把进士的官服叠得整整齐齐,压在箱底,换上粗麻布的孝服,每天给母亲守灵,一守就是两年多。

34岁那年,孝期刚满,王培铸正准备收拾行李进京复官,家里又出事了——他爹王世安续弦的寿氏,也就是他的继母,突然得了急病去世。按规矩,继母也是“母”,得接着守孝二十七个月。王培铸坐在宗祠里,看着新立的灵牌,心里像被堵了块石头。他摸着墙上母亲的牌位,低声说:“娘,儿子又走不了了。”

这一次守孝,他开始留意同科进士的消息。有人给他捎来书信,说张三去了江苏当知县,李四进了翰林院编修,王五都升了同知。信里还问他:“培铸兄何时赴任?兄弟们等着与你把酒言欢。”他拿着信,半天没说出话,最后只能回信:“家有丧事,暂缓赴任,勿念。”

36岁,寿氏的孝期刚满,还没等他喘口气,第二任继母孙氏又没了。王培铸站在灵堂里,看着爹日渐苍老的脸,突然觉得浑身无力。他想起小时候,爹总把他架在脖子上,去娑婆桥看桂花;现在爹老了,头发白了大半,却还要经历丧妻之痛。他没说什么,只是默默换上孝服,又开始了二十七个月的守孝。

39岁那年,孙氏的孝期快满时,王世安也走了。这一次,王培铸没哭,只是静静地给爹守灵。他算了算,从31岁到39岁,八年里,他守了三次孝,加起来快七年了。同科进士里,有人都当了知府,而他,连一天官都没做过。

后来,在祖母的安排下,他过继给了叔叔王士明。本以为换个家庭,能避开“丧事”,可命运偏要跟他作对——44岁,婶婶去世,他作为嗣子,得守孝;45岁,叔叔续弦娶了木氏;47岁,木氏又去世,接着守孝;50岁,叔叔王士明去世,守孝;52岁,孝期刚满,抚养他长大的祖母又走了。

前前后后,他一共守了八次孝。萧山王氏第七次修订的家谱里,用红笔圈出的八个黑块,像八个烙印,刻在他的人生里。刑部的《通政司条陈》里记着,道光中期,全国官员中,每一百个人里,只有三个人会连续遭遇亲人去世而守孝;而像他这样,八次守孝、累计二十四年的,太医院用疫病死亡率和宗法制度算过,十万人里都未必能有一个。

有一年,他去杭州办事,碰到了同科的进士李大人。李大人已经是浙江按察使了,见了他,拉着他的手叹气:“培铸兄,当年你殿试的文章,主考官都赞不绝口,说你是‘栋梁之才’,怎么就……”王培铸只是笑了笑,说:“命里注定,没什么好说的。”其实他心里清楚,不是命,是那该死的规矩——规矩说“继母如母”,他就得守;规矩说“嗣子如亲子”,他就得守;规矩说“丁忧不可违”,他就只能等。可这一等,就等白了头。

三、制度困局:他的“官运”,输在了“规矩大于人”

道光七年,王培铸为寿氏守孝时,礼部曾专门讨论过他的情况。当时的礼部尚书是个老学究,捧着《仪礼》翻了半天,说:“《仪礼·丧服》篇明说,‘继母之丧,与亲母同’,王培铸身为子,当守孝二十七个月,无可辩驳。”

有个年轻的主事不服,说:“可他刚守完亲母,又守继母,再这么下去,一辈子都别想当官了!朝廷设科举,是为了选人才,不是为了困死人才啊!”

老尚书捋着白胡子,叹了口气:“规矩就是规矩,若开了先例,以后人人都找理由不守孝,那‘孝道’何在?朝廷的体统何在?”最后,礼部的批复只有四个字:“按律办理。”

王培铸后来听说了这件事,没生气,只是觉得无奈。他不是不懂孝道,只是觉得,这规矩太“冷”了——它只讲“该怎么做”,却不管“人能不能承受”。浙江巡抚衙门保存的道光二十七年官员请假报告里写着,当时全省等待上任的知县中,六成都是丁忧复官的;可像他这样,二十四年里始终在“丁忧—待任—再丁忧”里打转的,独此一人。

有人给他算过一笔账:按清朝官员的晋升速度,二甲进士起步是七品,三年一升,31岁中进士,55岁时本该升到知府,正四品,管辖一府之地;可他呢?从31岁到55岁,二十四年里,只在中进士那天,穿了一天五品官服,算下来,他的“官龄”只有一天。

有一次,他去宗祠祭拜,看着那八口棺材,突然觉得好笑。他这辈子,好像就跟“守”字杠上了:守灵、守孝、守规矩,可最后,什么都没守住——没守住娘的养育之恩(没能在娘生前尽孝),没守住爹的期望(没能当官光宗耀祖),更没守住自己的理想(年轻时想“致君尧舜上”,最后连君都没见过)。

那天晚上,他在宗祠里坐了一夜,看着油灯从亮到灭,最后对着灵牌说:“娘,儿子不想当官了。”

四、转身成首富:从“霉进士”到“王大善人”的逆袭

放弃当官的念头后,王培铸开始琢磨别的出路。绍兴城隍庙旁边有个回生堂药店,掌柜的是他的老熟人。有一次,掌柜的跟他抱怨:“现在棉纱紧俏,松江的织户缺棉,北方的商人又缺纱,可没人愿意牵头做这生意,怕担风险。”

王培铸听了,心里一动。他想起绍兴的运河,想起上海刚开的港口,想起余姚的棉田——余姚产棉,松江善织,上海通海运,北方缺纱,这不就是一条现成的贸易路线吗?

他先去余姚,跟棉农订了长期合同,按市价收购棉花,还预付定金,让棉农放心种;再去松江,找织户合作,提供棉花,收纱线,给织户付工钱;最后通过上海的港口,把纱线运到北方,卖给那里的布商。道光二十九年春天,“王氏棉纱店”的红章,第一次出现在松江织户的赊账本上。

刚开始,生意并不好做。北方的布商不信任他,怕他的纱线质量不好;松江的织户也怕他拖欠工钱。王培铸就亲自去北方,带着纱线样品,一家家布商去谈,承诺“质量不好,分文不取”;在松江,他每个月准时给织户发工钱,哪怕自己周转不开,也绝不拖欠。

咸丰元年,北方闹棉荒,棉花减产,纱线价格暴涨。王培铸的“三地生意”派上了用场——余姚的棉田丰收,松江的织户加班织布,上海的船只源源不断地把纱线运到北方。这一年,他的钱庄存款超过了十万两银子,成了绍兴城里有名的“王老板”。

后来,他又开了布庄、粮行、钱庄,生意越做越大,连杭州、上海都有他的分号。运河码头上,常能看到挂着“王氏商帮”蓝色旗帜的沙船,一艘接一艘,装着棉花、纱线、布匹,运往各地。

同治元年,同治皇帝听说了他的事——一个二甲进士,守孝二十四年没当官,最后成了江南首富,还常捐钱建学堂、修桥梁。皇帝特意下了道诏书,召他进京任职,说“念尔孝行可嘉,经商有道,特授知府衔,着赴任浙江”。

当时王培铸正在彩虹桥章家对账,手里拿着象牙算盘,“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接到诏书时,他只是笑了笑,让管家回了封信:“臣年逾七旬,精力已衰,不堪任事。愿在家乡兴办义塾,教化子弟,以报圣恩。”

那天晚上,运河码头上的二百艘沙船,都挂上了红色的灯笼,远远看去,像一条火龙。有人问王培铸:“您这辈子,最遗憾的是什么?”他想了想,说:“没给娘尽够孝,没给爹争口气——可后来想想,能让绍兴的孩子有书读,能让织户有饭吃,也不算白活。”

王培铸去世那年,82岁。他让管家给绍兴府衙送了两样东西:一是捐给马山义塾的一百亩地契,二是一个檀木盒子,里面叠着八条粗麻布孝带,每条孝带上都用墨笔写着守孝的年份——最老的那条是嘉庆二十五年的,因为当年的梅雨,已经变成了淡褐色,边缘都磨破了。

后来,马山义塾的残碑上,刻着一句铭文,据说是王培铸生前写的:“孝可缚身,不可缚心;命可困人,不可困志。”这句话,像极了他的一生——二十四年的守孝,困住了他的官路,却没困住他的心;命运的捉弄,难住了他的人,却没难住他的志。

如今,萧山王氏宗祠里,还挂着一块皇帝赐的“累世纯孝”牌匾。每当有人说起这块牌匾,老人们就会讲起王培铸的故事:那个曾跪在保和殿外,额头流血的绍兴书生;那个守着八口棺材,熬白了头的“霉进士”;那个最后成了江南首富,捐建义塾的“王大善人”。而故事的最后,总有人会加一句:“这人啊,就算命运给你关了门,只要心里有光,总能找到窗户的。”

CC读书推荐阅读:大唐:从败家开始当地主三国:开局被曹操封护国瑞兽帝王绝宠:不做帝王妃(完结)十月战败,看我李景隆逆风翻盘超神特种兵王中兴之主直播:跟着后辈开开眼通古今:带国家队下场营救大将军啥!那小子竟然不想继承帝位?带着仓库去三国越战的血龙腾中华带着基地回大唐嬴政:东巡假死,皇帝换人了?全家殉国变痴傻,清醒后我权倾朝野!医妃惊世(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红楼:开局定亲秦可卿期待在异世界捡只英灵做妹妹穿越大乾,开局就娶三个媳妇明骑大明:最狠皇孙,老朱求我别杀了如梦令:明朝三国:摊牌了,我真不是鬼才奉孝南北朝:季汉钢铁王朝三国:刘备接错人,卧龙误入曹营兴唐七界剑皇弘宋,重生赵车神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我家武将有数据红楼:争锋太后要逆天:将军请上榻三嫁夫君超宠的大秦:从醉花楼开始签到陨石榜开着外挂闯三国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送我和亲?岳父我太想当皇帝了闺秀之媚骨生香天下抗战之召唤千军乾隆朝的造反日常大晋皇族大明寒士秦昊是什么小说响马领主:我能抽取骑砍兵种树!大明:我,崇祯皇帝,誓不上煤山布衣:打猎当上土皇帝,不爽就造反决战朝鲜一品农妃
CC读书搜藏榜:西辽崛起:封死欧洲中世纪水浒汉窝囊废因为他们缺个好哥哥超神全能兵王回到三国做强者贞观造盛世东晋:从谢道韫咏絮开始无敌赘婿:只想咸鱼的我被迫营业逍遥世子爷猛卒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李炎道魂最强特种兵之龙王小军阀神话三国:我的词条无限提升驻马太行侧大唐:从败家开始当地主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三国:我是曹操外孙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虚构三国系统:穿越,我用加特林反清复明帝国之鹰大唐:爱卿,您就出山吧!乱世边城一小兵男穿女:纯爷们后宫杀到头皮发麻烽火之烈焰兵锋新书开局盘点十大武将大明万户侯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最强夫婿,女帝终于翻身了!历史:刷视频吐槽历朝历代我的后宫个个是人才汉末新玄德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白泽府除妖记大安狂婿大秦从抽卡系统开始白衣钟离传半缘修道半缘君(GL)最强狼兵血脉撒满世界倾世桃花之凤凰劫【完结】萌宝:咱家狐仙是情兽我以帝魂镇国运我都快成仙了,你说让我当太子?重生之大鄫皇子重生水浒我是西门庆穿越之农家医媳明末最强走私犯无限电影世界掠夺
CC读书最新小说:这个藩镇过于凶猛红妆断案:我与状元大人的探案日看故事悟人生三国:魂穿曹髦司马家你慌不慌?赘婿掌心娇九域雄皇开局迎娶双胞胎大明第一CEO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明:开局造反,杀高起潜救卢象升特种兵王变扶苏:始皇帝懵了大明基建录穿越?我在大唐搞基建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庶子闲云志:穿回古代后只想躺平三国:开局北上求援,刘备我来了穿越古代,开局先娶三位敌国公主铁器时代:从零开始的工业革命幽冥帝阙:阴阳同仇录开局无敌:我在金营杀人如麻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大秦,让我魂牵梦绕大明,那个位置你坐到底!我等着汉阙孤臣我统一了战国开局家将,继承十二位遗孀联的江山,全是梗!!!大唐:我成了什么都能卖神秘商人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大秦轮回指南:从入门到入土再造大宋:我在靖康玩职场权谋穿越隋末,君临天下我在古代开盲盒,女帝们抢疯了明末:铁血山河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一阙夺鼎:八皇子的帝王梦寒川霸主:我的科技帝国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三国:重生吕布从下邳开始大明巨匠烟雨龙魂路本王只想修路:父皇求我继承大统大秦:扶苏的两千年救赎!三国:从桃园四结义开始无敌抗倭战神快穿:硬核授课,教的太子都篡位南诏残魂穿越三国:主角比吕布还猛科举:大梁魅魔,肩抗两京十三省楚汉争霸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