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阳光透过梧桐叶,在农桑部的青砖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苏砚秋铺开一张新绘的图纸,上面用朱笔圈出了三所院落的位置,旁边标注着“启蒙小学”“格致中学”“经世大学”。秦风凑过来看,指着图纸上的“格致”二字,有些疑惑:“大人,这‘格致’是何意?”
“格物致知。”苏砚秋解释道,“让孩子们不仅学农桑,还要学算学、博物、工技,知道天地万物的道理。”他指尖划过图纸,“小学教识字、算术、基础农桑;中学加授格致、舆地、手工;大学则细分农、工、商、政,培养能真正经世济民的人才。”
这念头在他心里盘桓了许久。农桑学堂虽好,却只重实用技艺,若想让新政长久推行,必得有系统的教化——不仅要让百姓会种粮织布,更要让他们明事理、有见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积弊。
“可建三所学堂,需不少银子和地。”秦风担忧道,“京城寸土寸金,怕是……”
“银子从‘嘉禾酒楼’的红利里出,地嘛……”苏砚秋笑了笑,“前几日查抄的乔家在京城有处别院,占地百亩,正好改建成学堂。”
他当即进宫奏请。万历皇帝看着图纸,眼中泛起亮光:“你这想法,比朕当年办国子监还周全!小学教蒙童,中学育专才,大学出栋梁,层层递进,正是教化万民的良策。”他指着“经世大学”的位置,“朕再加一笔,设‘帝师堂’,让皇子也来听课,知民间疾苦,晓农桑艰难。”
苏砚秋心中一喜:“陛下圣明!若皇子能与寒门子弟同窗,更能知民生不易。”
皇帝当即下旨:拨乔家旧宅改建三所学堂,内库再增拨白银十万两,由苏砚秋总领其事;又钦点徐阶、几位翰林学士与农桑部的老技师共同编订教材,务必“浅显易懂,兼顾实用与义理”。
消息传开,京城百姓奔走相告。有农户牵着孩子来打听入学事宜,有工匠主动请缨帮忙修缮校舍,连退隐的老秀才都送来自己的批注本,说“愿为新学尽绵薄之力”。
苏砚秋亲自督工。乔家别院的雕梁画栋被改成简洁的教室,花园辟成试验田,马厩翻修成手工坊,里面支起铁匠炉、木工台,连废弃的水井都改成了演示水利原理的教具。
三个月后,“启蒙小学”率先开学。一百二十名学生多是农家子弟,最小的才六岁,最大的也不过十岁。开学那日,孩子们穿着统一的粗布校服,捧着苏砚秋亲手写的课本《启蒙三字经》,齐声朗读:“天地间,人为贵;勤耕耘,衣食足……”
皇帝特意赶来观礼,见小石头站在队列里,字正腔圆地念着,便笑着问:“小石头,这学堂比在家种地好?”
小石头挺起胸膛:“回陛下,都好!种地能长粮食,读书能知道理,两样都要学!”
皇帝哈哈大笑,对苏砚秋道:“你看,孩子都懂的道理,有些大臣却不懂。”
次年开春,“格致中学”落成。课程果然如苏砚秋所料,除了农桑,还加了算学——用算盘计算土地面积、粮食产量;博物——采集植物标本,分辨五谷与杂草;手工——学做简单的农具、纺织机。学生们在手工坊里敲敲打打,常常带着自制的小犁、小纺车回家,惹得农户们纷纷来求“学堂的巧法子”。
最受关注的当属“经世大学”。开学那日,从全国选拔的两百名学生齐聚一堂,既有秀才出身的读书人,也有经验丰富的老农、工匠。课程分为四科:农科研究新作物培育,工科改良农具与水利,商科钻研市集经营与物流,政科学习地方治理与律法。
苏砚秋亲自给政科学生上课,讲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陕西赈灾的案例、江南棉业的利弊、边关军饷的调度。他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再一一点评:“治理地方,好比种庄稼,要知土壤肥瘦,懂天时旱涝,不能照本宣科。”
大学的试验田里,农科学生培育出的“嘉稻三号”,亩产比初代又增一成;工科学生改良的“龙骨水车”,比旧款省力一半;商科学生设计的“镇镇通”物流网,让偏远村镇的特产也能运到京城售卖。
这年秋收,三所学堂的学生联合举办了“新学成果展”。小学的孩子们展示自己种的“嘉麦”,颗粒饱满;中学的学生演示自制的织布机,效率惊人;大学的学子则献上《九边农桑改良策》,详细规划了如何在边关推广耐寒作物,引得观展的边镇将领连连赞叹。
皇帝看着展台上的成果,又看了看那些朝气蓬勃的学生,对苏砚秋道:“你建的不是学堂,是大明的未来啊。”他拿起一本中学课本,翻到“格致篇”,上面画着简单的杠杆原理示意图,旁边写着“省力者,非偷懒也,乃巧为也”,忍不住点头,“这样的书,该发到全国州县去,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读。”
苏砚秋躬身道:“臣已让人雕版印刷,明年开春,便可发往十九州各郡县。”
夕阳下,学生们在操场上放风筝,风筝上画着“嘉稻”“嘉棉”的图案,飞得比宫墙还高。苏砚秋望着那些奔跑的身影,忽然明白,所谓教化,不是把人框进书本里,而是给他们一把钥匙,让他们能打开天地,懂得如何与土地相处,如何让日子越过越好。
小学教他们立足乡土,中学教他们探索世界,大学教他们担当责任。这三级学堂,就像三级台阶,让寒门子弟能一步步往上走,让农桑的智慧能一代代传下去。
秦风走到他身边,指着那些风筝笑道:“大人您看,孩子们把‘嘉稻’放上了天,这是盼着年年丰收呢。”
苏砚秋笑了。他知道,这些孩子长大后,或许会成为农技师,或许会成为工匠,或许会成为治理一方的官员,但无论做什么,他们心里都装着这片土地的生计与希望。
而这,正是他建设学堂的初心——让知识像种子一样,撒进每个角落,长出满天下的丰饶与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