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完手,慕知微就被外婆拉到了大人那桌,安排坐在她身边。
小孩桌那边的郑树不乐意了:“阿奶,大姐姐应该坐我们这边才对!”
其他孩子也七嘴八舌地附和。
男孩子占了大半,一个个嗓门洪亮得像小鸭子,凑在一起吵翻了天。
在一片嘈杂中,小狗子的小奶音格外清晰:“对!大姐姐在我们这边当老大,在你们那边当孙子!”
这句话引得所有人哄堂大笑。
大人们无奈又宠溺地看着小狗子——以前的他可说不出这样的话。
如今他调皮机灵又可爱,谁看了都喜欢。
大舅和小舅看着自家只会嘎嘎傻笑的儿子,再瞧瞧六狗子和小狗子,越发觉得差距明显。
果然,家里有个好姐姐就是不一样。
最后慕知微还是坐到了孩子这桌的主位,左边是六狗子和小狗子,接着是两个姨母家的孩子;右边是郑丽妹和郑树几兄弟。
刚拿起筷子,慕知微碗里就堆满了鸡腿、鸡翅、鱼腹肉……看着碗里的“精华”,她忍不住勾起嘴角:还真是在这儿当老大了。
注意到身旁郑丽妹的碗还空着,便轻声问:“丽妹,你喜欢吃什么?”
郑丽妹还没回答,她弟弟郑柏就抢着说:“姐姐喜欢吃鸡腿!”
慕知微立刻把碗里的鸡腿夹给她:“吃吧。”
“谢谢大姐姐!”郑丽妹小声道谢。
见桌上大大小小的弟弟都望着自己,慕知微笑着催促:“都快吃吧,别看了。”
她也饿了,拿起鸡翅就啃。
外公外婆一家实在得很,桌上鸡鸭鹅鱼样样齐全,素菜反倒没几样。
光是鸡就有白切和五指毛桃炖汤两种做法,鸭子也是白切和爆炒兼备。
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纪,几盘青菜每人几筷子就见了底,肉菜也像玩消除游戏一样,肉眼可见地减少。
慕知微看着弟弟们吃得香喷喷的样子,自己的食欲也不知不觉好了不少。
郑丽妹悄悄望着身旁的慕知微。
她一直觉得自己吃饭的仪态是家里最好看的——娘说过,那是照着城里小姐的规矩教的。
可此刻看着大姐姐她才发觉,大姐姐这样自然的姿态才是真正的好看。
慕知微虽不明白表妹为何总盯着自己,但那双亮晶晶的眼睛里盛满的好奇、欣赏与孺慕并不让人反感,她便由着她去了。
孩子们这桌吃得热火朝天,在隔壁桌大人眼中,两边的差别其实相当明显。
慕知微和六狗子、小狗子的举止自然得体,一举一动自有章法,看似寻常,却与旁边的表兄弟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先前听大舅小舅说起六狗子和小狗子被荞妹教导得很有样子,他们还不以为意,如今坐在一起才发觉,自家孩子简直像野生的。外公外婆年纪大,眼光更毒辣,看着这三姐弟与自家孩子的差异,心中思绪更多,只是饭桌上并未说破。
热热闹闹吃完午饭,慕知微和六狗子、小狗子自发跟着表兄弟们一起收拾碗筷。
姨母和舅母们开始磨米浆、蒸米粿,下午去码头叫卖。
慕知微姐弟仨歇过午觉起来,偌大的院子空荡荡的,连孟老大和惠娘也不在。
闲着无事,三人拿出随身带的笔墨练字。
即便出门做客,他们也要每日练字,默写三张纸后,又改作画画。
这时郑树带着弟弟们回来,想看看大姐姐和六狗子、小狗子起床没有,一起去玩。
一进门见姐弟三人正执笔书写,他们不自觉地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凑近。
待看到纸上工整的字迹和生动的画作,眼中顿时露出崇拜之色。
见表弟们大气都不敢喘,慕知微放下笔笑问:“你们这是做什么呢?”
“大姐姐,你们太厉害了!”
在场的表兄弟没一个上过学堂,看到慕知微姐弟执笔书写的样子,顿时觉得他们的形象高大了许多。
慕知微疑惑地问:“你们都没识字吗?”。
一排表弟齐齐摇头。
“我爹娘说,读书浪费钱。科举太难了,考不上还得回家种地。读书的钱够在家里盖大房子、娶媳妇了。”
“是啊,读书太费钱了。我爹说了,等我再大些,就送我去拜码头上的账房先生为师,学记账,以后就靠这个吃饭。”
“我娘也说没必要读书,留着钱给我买地盖房娶媳妇。”
在场的人都用力点头附和。
慕知微明白了——不读书,一是因为没钱,二是根本没有这个意识。
最关键的是读书的回报率实在太低,对普通人家来说,那是个想都不敢想的领域。
与其冒险,不如本分,至少不会有什么损失。
慕知微转而问起大人们的去向。
外公外婆下地去了,两个姨父姨母回家了,孟老大和惠娘跟着二舅小舅和舅母们去了码头。
郑树热情地问:“大姐姐想去码头那边看看吗?”
慕知微确实想去,但看了看天色,先问了距离。
“走路要半个时辰。”
现在约莫下午三点半,走过去得一个小时,再逛逛回来天就黑了。
家里大人都不在,她想不如留在家里准备晚饭。
但表弟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说晚上安排在三姨母家吃,明天中午在四姨母家吃。
“那就去吧!”慕知微笑着应道。
郑家几兄弟熟练地灌好竹筒水,背上小背篓,锁好门便领着大家出发。
出了门就是直通码头的大路。
和来时一样,路上行人络绎不绝,大多朝着码头方向去。
郑树几兄弟和六狗子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慕知微则与郑丽妹、小狗子跟在后面。
看着路上川流不息的车马,慕知微问道:“这条路一直都这么热闹吗?”
牵着她衣角的郑丽妹轻声回答:“是呀,爹娘从不让我们独自在路边玩,说会被拐子拐走。”
正好郑树跑回来,听到后补充道:“这一带的村子去码头都走这条大道,这码头又是这段运河上最大的,每天都有很多人经过。”
路上确实热闹:挑担的、拉板车的、赶牛车的、驾马车的,络绎不绝,只有他们这一行人悠闲地慢步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