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典礼的荣耀与聚光灯下的微妙站位,如同为沈清澜镀上了一层更加耀眼的金身。她的学术声望与公众知名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关注的目光,其中也难免掺杂着对她个人生活的好奇。
一场由顶尖学术媒体主办的高端对话论坛,邀请了沈清澜与周慕深作为对谈嘉宾,围绕“跨界合作与科研创新”这一主题进行深度探讨。论坛现场,座无虚席,气氛严肃而热烈。
沈清澜与周慕深分别从自身领域出发,阐述了合作中思维碰撞带来的突破,分享了“清源”项目从构想到落地的艰难与喜悦。他们的对话专业、深入,充满了理性的光芒,赢得了在场同行阵阵赞许的掌声。
然而,在开放观众提问环节,一个略显突兀的问题,打破了纯粹的学术氛围。
一位自称是科学专栏作家的年轻女士拿到了话筒,她的问题没有指向复杂的技术细节,而是带着一丝探寻的笑意,看向了周慕深:
“周先生,感谢您和沈博士的精彩分享。我们都知道,‘清源’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二位的紧密合作与卓越领导。我有一个比较感性的问题想请教您,”她顿了顿,目光在沈清澜和周慕深之间逡巡,“在您看来,沈博士除了是一位无可挑剔的优秀科学家之外,她是否在某些时刻,也扮演了类似‘灵感缪斯’的角色,为您带来了超越常规思路的启发?”
“灵感缪斯”。
这个词一经抛出,现场出现了一瞬间微妙的寂静,随即响起些许窃窃私语。这个问题看似在赞美沈清澜的独特魅力,实则巧妙地将她置于一个被审视、甚至被物化的位置——她的价值,似乎需要通过与男性合作者的“灵感”关联来进一步确认。
沈清澜脸上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依旧沉静如水,但熟悉她的人能看出,她眼底的温度几不可察地降了一分。她微微侧头,将回应的话语权交给了周慕深。
周慕深脸上那惯常的、沉稳的笑容不变,他调整了一下面前的话筒,目光平静地看向提问者,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
“感谢这位女士的提问。首先,我想纠正一个概念。”他的语气从容不迫,“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我们崇尚的是基于事实、逻辑与数据的平等对话与思维碰撞,不存在所谓的‘缪斯’——那种单向的、带有浪漫幻想的灵感赋予者。”
他微微转向沈清澜,目光中是纯粹的尊重与欣赏:“沈清澜博士,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一位极其严谨、富有创造力且意志坚定的科学家。我们的合作,建立在彼此专业能力的绝对信任和对科学问题共同的探索热情之上。她带来的,从来不是飘渺的‘灵感’,而是扎实的学识、犀利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在关键时刻敢于坚持正确方向的巨大勇气。”
他的话语清晰而坚定,将沈清澜牢牢定位在“平等的合作伙伴”和“杰出的科学家”的身份上,彻底剥离了那个带有性别暗示和物化色彩的“缪斯”标签。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启发’,”周慕深继续道,语气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幽默,“那大概是沈博士用她的专业与专注,时刻提醒着我,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尊重事实,保持敬畏,不断学习。这种‘启发’,来自于她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的全部,而非某个单一的特质或角色。”
他完美的回应,既维护了沈清澜的尊严与专业性,又巧妙化解了提问中隐含的冒犯,引得台下许多听众,尤其是女性科研工作者,暗暗点头,投来赞许的目光。
提问的女士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些欠妥,笑了笑,没有再追问。
沈清澜自始至终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在周慕深回答完毕后,她对着话筒,声音清越地补充了一句,既是对周慕深回答的肯定,也是她自己的宣言:
“周先生过誉了。科学探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相信,任何有价值的突破,都源于团队所有成员基于专业的平等交流与共同努力。性别,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定义科学贡献的维度。”
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为这个话题画上了一个干脆利落的句号。
论坛在更加热烈的气氛中继续。
而那个关于“灵感缪斯”的提问,连同周慕深与沈清澜默契而有力的回应,如同一阵微风,虽未掀起巨浪,却让在场所有人,包括隐藏在角落阴影里的那个身影,更加清晰地看到——
站在那里的沈清澜,
她的光芒源于自身,
无需借任何人之名,
亦不容任何人,
以任何形式,
轻慢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