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北京,风里裹着槐花香,太极密码博物馆门口的老槐树又抽出了新枝,树下的铜印打卡墙依旧热闹,只是如今的游客里,多了不少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他们大多是看着《太极拳招式密码》长大的,如今特意带着孩子来打卡,教孩子摆“单鞭”,说“要让孩子从小接触太极,记住这份文化”。
李天骥站在博物馆的门廊下,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的柳德米拉穿着军装,摆出“十字手”的招式,还是十多年前从苏联寄来的。
这些年,两人虽常通信,却因种种缘由没能再见,唯一的约定,就是“等和平稳定了,一起在北京,看铜印、练太极”。今天,这个约定终于要实现了。
上午十点,一辆绿皮火车缓缓驶入北京火车站,李天骥提前半小时就等在站台,手里还提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一把迷你太极算盘——是按照当年送柳德米拉的那把做的,算珠上刻着极小的双鱼纹,还有一套粉色的练功服,是特意给柳德米拉信里提过的“女儿”准备的。
火车门打开,柳德米拉率先走下来,比十多年前多了几分温婉,却依旧穿着喜欢的素色衣裳,脖子上还围着当年李天骥缝的太极双鱼围巾。
她身后跟着一个差不多的她一样高小女孩,约十多五六岁的年纪,扎着两个小辫子,皮肤白皙,眼睛像柳德米拉一样明亮,笑起来时的梨涡,却跟李天骥一模一样,妥妥的中西合璧小美人,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小小的第六印模型。
“天骥!”柳德米拉看见李天骥,眼里瞬间泛起泪光,快步走过去,两人对视良久,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一句“你还好吗”。
就在这时,小女孩挣脱柳德米拉的手,跑到李天骥面前,仰着小脸看他,突然往后退了半步,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缓缓抬起,接着腰腹轻轻转动,右手向前伸展,左手向后拉,稳稳摆出了一个杨式太极“单鞭”的招式。
动作流畅娴熟,没有丝毫孩童的僵硬,腰劲带手劲的发力方式,竟有几分李天骥当年的影子。
周围的旅客都被吸引,纷纷停下脚步围观,有人小声惊叹:“这小姑娘也太厉害了!这么小就会练太极,‘单鞭’摆得比大人还标准!”
还有人认出李天骥,凑过来小声说:“这是李师傅吧?没想到您女儿也这么懂太极,基因也太强大了!”
李天骥愣在原地,好半天才反应过来,蹲下来轻轻摸了摸小女孩的头,声音都有些发颤:“你叫什么名字?谁教你练的太极啊?”
“我叫李念安,妈妈教我的!”小女孩声音清脆,说完还特意调整了一下“单鞭”的手势,认真地说,“妈妈说,这是爸爸最厉害的招式,要我好好练,等见到爸爸,就摆给爸爸看!”
“念安……思念的念,平安的安。”李天骥重复着女儿的名字,眼眶渐渐湿润,转头看向柳德米拉,满是感动
柳德米拉走过来,笑着揉了揉女儿的头发,对李天骥说:“这些年在苏联,我每天都会练太极,念安刚会走路,我就教她摆‘起势抱球’,等她大点了,就教她‘单鞭’‘云手’,一开始她总爱用蛮力,我就按照你教我的方法,给她做了个迷你算盘,让她转算珠练‘听劲’,慢慢就练顺了。”
她顿了顿,眼神里满是温柔:“我教她练太极,不只是想让她学一门技艺,更想让她记住,她的爸爸在中国,这里有她的根,有我们一起护过的拳谱,有我们约定过的铜印和澡堂。太极就像一条线,把我们三个人的日子,把中国和苏联的回忆,都串在了一起。”
李天骥点点头,从布包里拿出迷你太极算盘,递给念安:“这是爸爸给你做的算盘,跟妈妈那把一样,以后你就用它练‘听劲’,等爸爸教你更厉害的太极招式,好不好?”
“好!”念安立刻接过算盘,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又拉着李天骥的手,非要“再给爸爸摆个‘云手’”。
她小手一摆,腰腹跟着转动,算盘挂在手腕上轻轻晃动,动作虽稚嫩,却透着股认真劲儿,引得周围的旅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有人笑着说:“这就是‘太极世家’的孩子吧!从小就有范儿!”
离开火车站,李天骥带着柳德米拉和念安,先去了清福池——如今的太极密码博物馆,比当年更热闹了,门口的“最萌反派保安”已经换了好几批,老黑也成了保安队长,看到柳德米拉,立刻笑着迎上来:“柳德米拉!你可算回来了!当年你走的时候,李师傅天天盼着你的信呢!”
念安一进博物馆,就被男汤展厅的算盘展品吸引,拉着李天骥问:“爸爸,这就是你当年打坏人用的算盘吗?妈妈说你是‘澡堂战神’,是不是特别厉害?”
李天骥笑着给女儿讲当年追算珠、挡刀的故事,念安听得眼睛发亮,还特意跑到排水口前,学着当年李天骥的模样,用手指碰了碰铜盖,看着感应灯亮起,兴奋得跳起来:“亮了!爸爸,我也找到算珠线索了!”
到了“太极信物展厅”,念安看到展柜里的双鱼铜印复刻版,立刻举起手里的第六印模型,跟铜印摆在一起,又摆出“单鞭”的招式,让柳德米拉拍照。
周围的游客看到这一幕,都笑着说:“这小姑娘跟铜印、太极也太配了!以后肯定是太极传承的小能手!”
中午,李天骥带着柳德米拉和念安,去了当年常去的小饭馆,点了柳德米拉爱吃的炸酱面,还有念安念叨着要吃的“糖糕”——是张婶特意送来的,说“德米拉姑娘回来了,念安第一次来津南,得尝尝咱津南的味道”。
饭桌上,念安拿着太极算盘,一边转算珠,一边跟李天骥学太极口诀:“起势抱球腰要转,单鞭发劲别用蛮……”奶声奶气的声音,让饭桌上满是暖意。
下午,李天骥带着母女俩去了太极学堂。如今的学堂,早已不是当年的小院,而是扩建了好几倍,里面有专门的儿童太极班、老年太极班,还有国际太极交流室——不少外国学员在里面跟着教练练太极,看到念安,都主动过来打招呼,念安还大方地给外国学员表演了“单鞭”,外国学员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用中文说“厉害!”。
柳德米拉站在学堂的槐树下,看着李天骥教念安练“搂膝拗步”,看着学员们在院子里练太极、转算盘,眼里满是欣慰:“当年我走的时候,还担心太极传承会难,没想到现在这么多人学,还有这么多外国人喜欢,你做到了。”
李天骥走过来,牵着柳德米拉的手,又摸了摸念安的头:“不是我一个人做到的,是咱们一起,是所有喜欢太极、守护太极的人一起。现在念安也会练太极了,以后咱们就一起教她,让她把太极的根扎深,把咱们的故事,把太极的文化,一直传下去。”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学堂的院子里,把三人的身影拉得很长——李天骥牵着柳德米拉,柳德米拉牵着念安,念安手里抱着太极算盘,三人一起在院子里练太极,“起势”“野马分鬃”“单鞭”“收势”,动作连贯,像一幅温暖的画。
十多年的时光,改变了不少模样,却没改变两人对彼此的牵挂,没改变对太极的初心。
如今,这份牵挂与初心,又多了念安这个小传承人——太极不再只是当年护拳谱的使命,不再只是两人书信里的约定,更成了融入血脉的传承,成了连接中西、延续情感的纽带。
晚风拂过槐树叶,带着淡淡的花香,也带着太极口诀的余韵。念安仰着小脸,看着李天骥和柳德米拉,认真地说:“爸爸,妈妈,以后我也要教我的宝宝练太极,让他也知道,我们家有太极的故事。”
李天骥和柳德米拉相视一笑,眼里满是温柔——他们知道,太极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
而这份融入基因里的太极传承,会像这棵老槐树一样,扎根在津南的土地上,也扎根在他们的血脉里,岁岁年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