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那片被往生净火洗涤过的耀州窑遗址,桑吉四人未敢多作停留。残月西沉,晨光未曦,他们便借着最后一丝夜色的掩护,再次隐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褶皱之中,继续向着东北方向,朝着那座天下闻名的雄关——潼关迂回前进。
潼关。这个名字本身,就仿佛带着金戈铁马的铮鸣与历史沉甸甸的回响。
它绝非寻常关隘。其地南依秦岭,北濒黄河,东望中原,西拱长安,地处陕、晋、豫三省交界,踞山河之险,扼东西交通之咽喉,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秦锁钥”、“四镇咽喉”之称。在明代之前,它的身影早已无数次出现在决定华夏命运的历史舞台上。
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韩遂联军大战于潼关,曹阿瞒割须弃袍,仓皇北渡,方得脱险,足见其地势之险要,战事之惨烈。
南北朝时期,东西魏以潼关为界,在此反复拉锯争夺,烽火连年,关城几度易手,墙垣浸透鲜血。
大唐盛世,潼关是守护京畿长安的东大门,更是连接长安、洛阳的漕运关键节点,繁华一时。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叛军猛攻潼关,守将哥舒翰被迫出关迎战,最终兵败灵宝,潼关失守,长安门户洞开,玄宗仓皇幸蜀,盛唐气象由此急转直下。杜甫那悲怆的诗句“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便是对此役最沉痛的注脚。宋、金、元历代,潼关的战略地位从未下降,始终是控制关中、进取中原的关键锁钥。
而今,潼关的重要性更是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洪武皇帝朱元璋深知此关之重,派遣大将大兴土木,在历代旧址基础上拓建、加固,砌以巨砖,增设敌台、角楼、瓮城,其规模之宏大、防御体系之完善,堪称历代之冠。它不仅是防御西北蒙古势力、镇压内部流民叛乱的重要屏障,更是护卫帝国心脏,北京城的两翼关键支点之一。关内常驻重兵,盘查极严,往来商旅军民,无不经受严格检视。
正因如此,桑吉等人深知,携带金佛想要通过官方关卡进入潼关城,无异于自投罗网。且不论可能存在的北元细作或明朝军方对金佛的搜寻,光是他们四人奇特的组合就足以引起守关官兵最严厉的盘查。
“潼关天险,守备森严,我们绝不能从官道走。”影枭摊开一份简陋的羊皮地图,指尖点向黄河岸边一个不起眼的小标记,“下河沿,这里是黄河的一个古渡口,早已废弃,但仍有当地渔民和少数为了避开关卡盘剥的私盐贩子知道路径,偶尔会在此偷偷摆渡。这是我们过河进入山西地界的最佳选择。”
计议已定,四人避开官道,专走山间小径、废弃古道,昼伏夜出,历经数日艰苦跋涉,终于抵达了潼关地界。远远望去,只见那座雄关虎踞龙盘于山河之间,城墙依山势蜿蜒,雄堞密布,旌旗招展,气象森严,一股无形的压迫感扑面而来。他们绕开关城,如同躲避巨兽的蝼蚁,小心翼翼地向着黄河岸边的“下河沿”摸去。
越是靠近下河沿,桑吉的眉头皱得越紧。他悄然示意众人停下,伏在一处土坡后,远远观察。
只见所谓的“下河沿”,不过是黄河岸边一处稍微平缓的河滩,乱石堆积,水流在此似乎稍显和缓。然而,此刻这本应僻静荒凉的地方,却隐隐透着一股不寻常的气息。河滩附近视野开阔的高地上,竟然搭建起了几座临时的军帐!隐约可见身穿大明号衣的兵士在周围巡逻,人数虽不多,却扼守住了通往河滩的所有路径。这绝非正常的边防巡逻!
更让桑吉心惊的是,他敏锐地感觉到,以那几座军帐和河滩某处为中心,一种无形的、带着道家符箓气息的能量场如同一个巨大的、透明的碗,倒扣在整个下河沿区域!空气中弥漫着极细微的法力波动,寻常人根本无法察觉,只会觉得莫名的心悸不安。
“不对劲…”桑吉低声道,双眸之中隐隐有淡金色的光芒流转,那是他将奇门遁甲之术运转到极致的表现。得益于李鬼道长那段时间的倾囊相授,他对道家阵法已非昔日吴下阿蒙。
“怎么了?”阿娜尔紧张地问。
“有埋伏。”桑吉声音凝重,“不仅是官兵,还有…道门高手布下的阵法!这阵法…借用了此地黄河水势与地脉之气,布下了一个‘九曲锁灵阵’!此阵并非强攻之阵,而是以困缚、迷惑、镇压为主。一旦踏入阵中,方位感会立刻混乱,如同陷入黄河九曲漩涡,心神被夺,五感失调,一身修为难以施展,最终只能束手就擒!布阵之人,修为极高,且深谙兵法与地势结合之道。”
他仔细分辨着空气中那无形阵纹的走向和能量节点,继续低声道:“看那阵眼布置,隐合九宫八卦,却又暗藏反五行变化。生门被刻意隐藏,死门、惊门、伤门的气息却被放大,与官兵的杀气混合…好精妙的手段!布阵者,似乎算准了我们会试图从水路潜渡,在此张网已待!”
“能破吗?”石磐握紧了铁棍,眼中燃起战意。
桑吉缓缓摇头,面色严肃:“破阵需时机,需法器,需静心推演。如今敌暗我明,对方以逸待劳,更有军士相助,强行破阵,风险极大,一旦被困,后果不堪设想。”
影枭冷静地观察着四周,她的目光投向更下游的方向,那里是更加崎岖荒凉的河岸。“不能硬闯。既然下河沿已成死地,我们必须另寻他路。我知道下游三十里外,还有一个更隐秘的渡口,叫做‘莫家楼’。据说那里早已荒废,只剩几户穷苦渔民,知道那里的人极少,官兵未必能顾及。”
“莫家楼…”桑吉沉吟片刻,眼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好,就去莫家楼。大家务必小心,收敛气息,切勿打草惊蛇。”
四人如同壁虎般,悄无声息地沿着黄河岸边的陡峭崖壁和灌木丛,向下游潜行。他们不敢走高处,只能在泥泞的河滩和危险的崖壁间艰难挪移,足足耗费了大半日功夫,才远远看到一片更加破败荒凉的河湾。
这里就是莫家楼。所谓的“楼”早已坍塌殆尽,只剩几段残垣断壁淹没在荒草之中。河岸边的淤泥里,歪歪斜斜地系着几条破旧的小木船,随着浑浊的黄河水起伏。四周寂静得可怕,只有黄河永不停歇的咆哮声。
一个身影,如同枯木般,静静地坐在一块大石上,背对着他们,望着滔滔河水。听到身后的脚步声,那身影缓缓转过头来。
那是一个极其苍老的摆渡人。满脸深刻的皱纹如同干涸的河床,皮肤被河风和烈日染成了古铜色,眼神浑浊,仿佛也沉淀了黄河的泥沙。他穿着一件破烂不堪的羊皮袄,身旁放着一只更加破旧、颜色深暗、仿佛使用了上百年的羊皮筏子,几只皮囊看起来都有些瘪塌。
“过河?”老人的声音沙哑得如同两块粗糙的石头在摩擦,没有任何情绪起伏。
影枭上前一步,谨慎地打量四周:“老丈,就你一人?渡我们过河去对岸,要多少银钱?”
老人浑浊的眼珠缓缓转动,扫过四人,在桑吉和阿娜尔身上似乎多停留了一瞬,然后又望向河水:“就俺一个。价钱…看着给吧。这年月,混口饭吃。”
阿娜尔悄悄拉了拉桑吉的衣袖,极低声地、带着一丝恐惧说:“桑吉…他…他没有心跳声!我靠得近,一点都听不到!”
桑吉心中一凛,凝神感知,果然!那老人身上死气沉沉,不仅没有心跳,甚至连呼吸的微弱起伏都几乎难以察觉!但他又能动,能说话…这绝非活人!
再看那只羊皮筏子,虽然破旧,但吃水却异常之深,仿佛上面承载着远超四人重量的东西,或者…筏子本身就有问题!
石磐也皱起了眉头,显然也感觉到了不对劲,向影枭使了个眼色。
然而,天色渐晚,黄河对岸的山西仿佛遥不可及,后方可能有追兵,他们似乎没有更多的选择。
桑吉深吸一口气,暗中默运佛法护住周身,对影枭微微点头。
“好,老丈,那就麻烦你了。”影枭将一小块碎银子放在老人身边的大石上。
老人看也没看那银子,只是缓缓站起身,佝偻着背,吃力地将那只沉重的羊皮筏子拖入水中。筏子入水,吃水更深了,仿佛水下有什么东西在拉着它。
四人怀着极大的警惕,小心翼翼地登上皮筏。筏子晃了一下,异常平稳,甚至平稳得有些诡异。
老人拿起一根光滑的长篙,轻轻一点岸边,皮筏便无声无息地滑向河心。
一开始,河面还算平静,只有黄河惯有的湍急水流和漩涡。皮筏在老船公看似随意却异常稳定的操控下,巧妙地避开一个个暗流。
然而,当皮筏行至河心,四周望去皆是茫茫浊流,前后岸都变得模糊之时,异变陡生!
毫无征兆地,原本还算平静的河面突然狂风大作!这风来得邪性,并非自然之风,而是带着一股刺骨的阴冷和腥气,仿佛从河底最深处吹出。平静的黄河瞬间变得暴怒起来,浊浪滔天,如同无数黄色的巨蟒在翻滚咆哮!巨大的浪头一个接一个地砸向小小的皮筏,冰冷的河水劈头盖脸地浇下来,皮筏被抛上浪尖,又猛地摔下波谷,随时都可能散架或被吞噬!
“抓紧!”石磐怒吼着,试图稳住身形,但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个人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阿娜尔惊恐地尖叫,死死抱住桑吉。影枭则如钉子般钉在筏上,短刃出鞘,警惕地盯着那在风浪中依旧稳如泰山的老船公。
而那位老人,在这如同末日般的风浪中,却依旧保持着那副麻木平静的表情。他甚至放下了长篙,任由皮筏在狂涛中剧烈颠簸,那双浑浊的眼睛,却直直地看向桑吉。他的声音,穿透风浪的咆哮,清晰地传入四人耳中,不再沙哑,反而带着一种空灵而古老的韵味:
“此地风急浪高,生死一线。你们执念渡这红尘苦海,可能告诉我,生为何来,死往何去?这滔滔黄河,日夜奔流,载沉载浮,其所奔者,究竟为何?”问道!在这黄河惊涛之中,面对非人存在,直指生死根本的问道!
桑吉心中一凛,瞬间明白了对方的身份!这绝非普通摆渡人,甚至不是妖邪,而是黄河之中某种古老的存在,或许是河伯的伥鬼,或者是黄河漫长岁月中凝聚的一缕神念化身!它在此,并非为杀戮,而是为考验,为探究持宝者的心性!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身体因颠簸带来的不适和心中的惊涛,双手合十,声音沉静而坚定,同样穿透风浪:“老人家以风雨波涛为问,晚辈便以佛法为义作答。”
“生之所来,乃业力牵引,因果相续。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众生因无明烦恼,造作诸业,故有生死轮回。此生彼生,此灭彼灭,非有实生,非有实死,乃缘起性空之幻相。”
老者浑浊的眼中似乎闪过一丝微光,声音依旧古井无波,却带上了几分道家的超然:“幻相?有人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万物皆化,无始无终。然则,既知是幻,何不效仿这黄河之水,随波逐流,顺应自然,无牵无挂,何必执着于渡河,执着于前行,执着于你那彼岸?岂非背离自然,徒增烦恼?”
桑吉回道:“您所言顺应自然,我深以为然。然所谓‘顺应’,非是放任沉沦。‘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我辈修行,非为逃避生死幻相,乃是为在这幻相中,点燃众生心中智慧灯火,令其离苦得乐,识得本心。此亦是‘自然’,是众生本具佛性得以彰显之‘自然’!渡河,是渡己,更是欲渡人!此乃慈悲之心,亦是菩萨行愿,岂是徒劳?”
风浪似乎更急了一些,仿佛在考验这份信念。
老者再问,语气中带上了对“永恒”与“瞬间”的思辨:“黄河奔流,亘古如此,沉浮无数生灵,其所奔者,可是那虚幻的乐土?你所求者,又是何处?永恒之道,在于不变,在于归一。你这般奔波劳碌,历尽劫波,所求者,不过是一时安宁,终将如这浪花般破灭。何不体悟‘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回归那寂静无为的本源,方是长生久视之道。你背负执念,光芒万丈,亦是扰动心源之外物,何不放下?”
桑吉望向那似乎永无止境的波涛,声音宏亮:“前辈谈永恒,说归一,我却以为,永恒就在当下,净土不在远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黄河奔流,非为赴海,乃其本性如此,不舍昼夜。我所求者,亦非在彼岸,非在来世,而在当下每一个起心动念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生死虽大,不过修行路上之境;黄河虽险,亦是磨砺心性之道场!执念,非为执外物,而是借假修真,以执着启自性佛光!若得明心见性,则担水砍柴,无非妙道;黄河波涛,皆是般若!”
老者闻言,那古井无波的脸上,似乎有了一丝极细微的波动,仿佛枯木逢春。他沉默片刻,再次开口:“即便如你所言,活在当下,明心见性。然则‘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这皮囊终将腐朽,这旅程终有尽头。你且说说,死,终究是何物?归于何处?你一路守护之人、之物、之念,纵然一时璀璨,若终究难免湮灭,其意义又何在? 你又将如何安顿这最终的‘消亡’?”
这一问题,尖锐无比,直指核心。风浪在此刻仿佛凝滞,等待着答案。
桑吉的声音带着无比的庄严与慈悲,给出了佛法的终极解答:“《佛说无常经》云:‘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 死,非终点,非消亡,乃一期业报之结束,另一期缘起之开始。此身假合,终归坏散,如灯尽火灭,然火光虽灭,能量不熄,业识相续,流转不息。去向何方?由业力与愿力决定。”
“至于意义?”桑吉的目光扫过身边的阿娜尔、影枭和石磐,眼中充满温情,“佛法讲‘无我’,并非否定现象的存在与价值。恰因‘诸行无常’,当下的慈悲、智慧、勇毅、守护才显得如此珍贵,如此值得奋力为之!正如这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看似徒劳,却滋养了万里沃野,孕育了亿万生灵。其意义,就在这奔流的过程本身,在这滋养的当下之功!”
此刻,桑吉心中在想:“我守护金佛,非执着于金铜之躯,乃守护其象征的智慧与慈悲之道;我倾慕阿娜尔,非执着于色身存活,乃守护其生命本身蕴含的无限可能与存真光辉;我历经劫波,非为自身超脱,乃为践行‘众生无边誓愿度’之宏愿。此心此行,本身即是意义,如火炬传照,光照虽暂,却能破暗;如种子入地,形虽不存,却能生发万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行善法,莫问吉凶;但尽心力,莫问前程。清净慈悲,则生死皆得自在,当下即是净土,过程即是永恒!”
老者听完桑吉的作答,那干枯如树皮的脸上,缓缓绽放出一个极其微弱的、却真实存在的笑容,如同春风拂过冰封的河面。他周围那狂暴的风浪,仿佛被一种无形而伟大的力量抚平,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平息下来!翻滚的浊浪变得温和,怒吼的狂风化为轻柔的河风,险恶的旋涡悄然消失。黄河,仿佛从一场暴怒的噩梦,回归了它虽然浑浊却深沉博大的本来面目。
皮筏再次变得平稳,仿佛刚才那场惊心动魄的风暴只是一场考验心性的幻境。
“好。”
老者只说了这一个字,却重如千钧。其中包含了认可、赞叹,乃至一丝欣慰。他重新拿起长篙,轻轻拨动水面。皮筏轻快而平稳地向着对岸驶去,吃水也恢复了正常。
不过片刻功夫,皮筏便稳稳地靠在了山西一侧的岸边。对岸潼关的轮廓,已然在暮色中变得模糊。
四人惊魂未定地踏上坚实的地面,回首望去,只见那老船公和他的羊皮筏子,不知何时已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与水汽之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刚才…那是…”阿娜尔声音依旧有些颤抖,不仅仅因为恐惧,更因为那场直击灵魂的对话。
“应该是黄河之灵,是这片古老土地对我们的一次问道。”桑吉望着滔滔东去的河水,合十深深一礼。
经此一遭,四人虽身心疲惫,却仿佛都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和升华。桑吉与那老者的对话,虽源自佛道对观,用语迥异,却在最高处奇妙地交汇共鸣:皆指向内心的觉悟与修持,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关怀,对善良、智慧、慈悲的坚持,以及对超越个体生死局限、融入更高宇宙人生真理的追求。
他们终于踏上了陆地。仰头望去,北方的天空似乎更加高远澄澈。
五台山,那座象征着无上智慧与清凉圣境的佛教圣地,已然在望。虽然前路依旧漫长,但希望之光,似乎因这场黄河上的论道而变得更加明亮、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