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春天来得迟疑,三月已至,A大的枝头却仍只有些鼓胀的芽苞,在料峭寒风中顽强地预示着生机。宁晚拖着行李再次踏入这片熟悉的天地时,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清冽的干冷,与南国湿暖的冬日恍如隔世。
宿舍里积了薄薄一层灰,带着一整个寒假的空寂气息。她推开窗,让冷风涌入,开始手脚利落地打扫。当那幅银杏标本画被重新挂在书桌前的墙上,当那些厚重的文献和笔记再次摆满书架,这个小小的空间便迅速恢复了属于她的秩序与生气。
开学第一天,总是充斥着各种事务性的忙碌。领取新学期的课程表,确认导师安排,参加学院的新学期动员会。宁晚的新课表排得不算满,但深度和难度都有所增加,一门《高级计量经济学:因果推断前沿》和一门《行为与实验经济学专题》赫然在列,预示着这又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学期。
下午,她按照邮件通知,去李教授办公室讨论项目投稿事宜。走到经济学院办公楼楼下,远远便看见一个清瘦挺拔的身影站在门口的公示栏前,正仰头看着新贴出的课程安排。深色外套,略显单薄,身姿却依旧如松。
是江野。
他似乎感应到她的目光,转过头来。视线在空中相遇,他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随即朝她微微颔首。
“李教授在等了。”他开口,声音比假期前通邮件时多了几分真实的质感,依旧是平淡的语调。
“嗯。”宁晚走过去,与他并肩走上楼梯。
两人之间是短暂的沉默。只有脚步声在空旷的楼道里回响。宁晚能闻到他身上那股熟悉的、干净而冷冽的气息,混合着室外带来的微寒。
“模型优化的部分,”他忽然开口,打破了沉默,“我看过了。稳健性检验的设计,思路很好。”
这是在回应她假期结束时发过去的改进说明。宁晚侧头看他,他目视前方,侧脸线条依旧冷硬,但语气里带着客观的认可。
“还有一些细节可以完善。”宁晚接口道,心里却因为这句肯定而微微泛起暖意。他看到了,并且认可了她的独立工作。
“嗯,投稿前可以再打磨。”他点头。
谈话间,已走到李教授办公室门口。敲门,进入。李教授正伏案疾书,见到他们,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来了?正好。”他示意两人坐下,直接切入正题,讨论起报告的修改细节和投稿策略。江野主要负责回应技术层面的质疑,言简意赅,逻辑严密;宁晚则侧重于阐释模型的经济学含义和现实贡献,条理清晰。
李教授听着,不时点头,偶尔提出尖锐的问题,都被他们一一化解。讨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最终确定了修改方向和投稿时间表。
“很好。”李教授合上笔记本,目光在两人身上扫过,“这个项目,你们合作得很出色。继续保持。”他的语气带着长辈的赞许和期许。
“谢谢李老师。”两人几乎同时应道。
走出李教授办公室,外面的天色已经有些暗了。走廊里亮起了灯。
“去食堂?”江野很自然地问道,仿佛这是无需思考的流程。
“好。”宁晚点头。
两人再次并肩走在校园里。初春的傍晚,风依旧带着寒意,吹在脸上有些刺痛。路过那片光秃秃的银杏林时,宁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听说,”她看着那些遒劲的枝干,轻声说,“今年秋天,学校准备给这几棵老树做一次彻底的养护。”
江野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沉默了片刻,然后“嗯”了一声。“是该养护了。”
简单的对话,却仿佛共同勾画了一个未来的秋日景象——那时,银杏叶会再次金黄,而他们,或许依然会走过这里。
走到食堂门口,喧嚣的人声和食物的暖香扑面而来。江野很自然地走向“川味小炒”的档口。
“还是辣子鸡丁?”他侧头问她,灯光下,他的眼神似乎比平时柔和了些许。
“嗯。”宁晚应道,心里那片因为新学期伊始而产生的微茫悬浮感,在熟悉的对话和场景中,悄然落定。
她知道,新的挑战已然开始,学术的道路从无轻松可言。
那个在假期里若隐若现、隔着屏幕与距离的情感谜题,也随着新学期的到来,重新被摆到了面前,等待着被时间、被成长、也被他们彼此的选择,慢慢解开。
尘埃尚未落定,序曲已然奏响。
而她和他的故事,正伴随着A大初春的清冷微风,翻开了充满未知与可能的,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