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实习制度的全面推行,如同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设起坚实的桥梁,使得寒川培养的科技人才日益展现出扎实的功底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就在这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科技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一个潜藏已久、关乎社会结构优化与人才资源全面发掘的深刻议题,随着寒川发展进入新阶段,以不可阻挡之势浮出水面——女性在科技领域中的潜力与地位。
长期以来,受制于“男耕女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寒川的科技兴邦伟业,几乎是男性的舞台。工造司的工坊里,挥汗如雨的是男匠;格致学院的讲堂上,奋笔疾书的是男学子;军械试验场中,操作机械的也是男兵。女性虽在纺织、医护等传统领域有所参与,但大多处于辅助地位,难以涉足核心的研发与管理。寒川庞大的人才库,无形中闲置了近乎一半的智慧与力量。
这一僵局的打破,最初源于现实的迫切需要和个别杰出女性的非凡表现。
第一个突破口,出现在药石司。磺胺的批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使得药石司的工作量激增,尤其是对细心、耐心要求极高的药物提纯、配方、分装和质量检测环节,人手严重不足。华棠在巨大的压力下,打破常规,尝试招募一批识文断字、心灵手巧的女性进入药坊,从事精细操作。起初,阻力不小,一些保守的医师和官员认为“妇人见识短浅,难当此任”。然而,这批女性以惊人的专注力和细致入微的态度,很快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她们操作的失误率远低于男性学徒,尤其是在显微镜下的观察和精密称量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其中,华棠的养女兼得意弟子云苓,更是脱颖而出。她不仅熟练掌握了磺胺的整套生产工艺,更在实习期间,细心观察,对提纯流程中的一个环节提出了优化建议,使产量提升了半成。华棠力排众议,擢升云苓为“制药主簿”,负责一个关键工坊的管理。云苓以严谨的管理和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将工坊打理得井井有条,令人刮目相看。
第二个契机,来自工造领域的一个意外发现。麒麟工业区“精工坊”的首席大匠石老锤,有个自幼喜爱摆弄机巧的女儿,名叫石莹。因家中无子,石老锤拗不过爱女的恳求,破例允许她在坊间旁观,偶尔讲解一二。石莹天资聪颖,对机械有着超乎常人的悟性。一次,坊内一台用于加工枪械撞针的精密镗床出现故障,几个老师傅折腾数日未能修复,严重影响生产。石莹在旁仔细观察后,大胆提出可能是内部一个极其隐蔽的传动齿轮发生了微小的“跳齿”,并画出了推测的故障示意图。老师傅们将信将疑地拆开检查,果然如她所言!此事轰动全坊。禽滑略闻知此事,亲自考校石莹,发现她对机械原理的理解远超许多男学徒,惊叹其为“女中鲁班”。在禽滑略的特许下,石莹被破格吸收进工造学堂学习,成为该学堂第一名女学员。
云苓和石莹的事迹,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两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们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证明:在需要细致、耐心、精准以及特定天赋的科技领域,女性不仅能够胜任,甚至可能比男性更具优势。 然而,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僵化的制度,仍然是横亘在大多数有志女性面前的巨大障碍。更多的“云苓”和“石莹”被埋没在深闺之中,她们的才能无处施展。
这一尖锐的矛盾,被心细如发的华棠和思想开明的禽滑略同时捕捉到。华棠从药石司的发展急需和云苓的成功案例出发,向林牧之上奏,恳请放宽对女性从事医药研究和生产的限制,允许有才能的女子进入药石学堂系统学习。禽滑略则从石莹的例子和工造领域对精密人才的渴求角度,建议在工造学堂试行招收少量天资卓越的女性学员,并允许女性在非重体力的设计、绘图、检测等岗位任职。
两份奏章摆在林牧之面前,引发了他的深思。他回想起寒川立国之初,多少母亲、妻子默默支持着前线的将士;想起在后勤、医护等岗位上,女性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意识到,寒川要真正强大,必须解放一切可以解放的生产力,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智慧。固守陈规,无异于自缚手脚。
“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此乃迂腐之见!”林牧之在御前会议上,面对仍有疑虑的臣工,斩钉截铁地说道,“治国兴邦,岂分男女?但有才德,皆可为国效力! 观云苓、石莹,其智其能,岂逊于男儿?我寒川欲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若因性别而弃半数英才,岂非愚不可及?”
在林牧之的强力推动下,一项旨在逐步打破性别壁垒、促进女性参与科技事业的渐进式改革,稳步展开:
1. 试点开放教育机会:敕令格致学院下属的药石学堂、算学斋等对体力要求不高的学科,以及各中等技术学堂的相关专业,试点招收女性学员,名额初期虽少,但意义重大。云苓、石莹等成为首批受益者,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2. 拓宽职业准入渠道:明文规定,在医药、纺织、陶瓷、精密仪器检测、图谱绘制、档案管理、基础数学计算等适合女性特点的领域,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合格女性。药石司、格物院、档案馆等部门率先垂范。
3. 建立公平的考核与晋升机制:在工科举和技术职称评定中,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对男女一视同仁。云苓凭借其在制药工艺改良和管理的卓越表现,通过考核,成为寒川第一位女技术官员——“药石司丞”。
4. 营造尊重女性才干的社会氛围:林牧之亲自褒奖云苓、石莹等杰出女性,赐予荣誉,并令官报宣传她们的事迹,倡导 “巾帼不让须眉,女子亦可兴邦” 的新风尚,扭转社会偏见。
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传统势力的阻力依然强大。有保守文官上书讥讽“阴盛阳衰,非国家之福”;一些工坊主对聘用女工匠心存疑虑;甚至部分女性自身也受旧观念束缚,不敢迈出第一步。面对阻力,林牧之态度坚决,对公然歧视的行为予以申饬。华棠、禽滑略则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尽力为女性创造公平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云苓、石莹等人则以加倍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回应所有的质疑。
点滴的突破,汇聚成改变的力量。
随着更多女性进入科技领域,她们的优势逐渐显现。在需要极致耐心的显微镜下细菌观察、精密药物的配制、复杂图纸的绘制、海量数据的核对等工作中,女性展现出的严谨、细致和韧性,极大地提升了工作质量。女性独特的沟通方式和协调能力,也在团队管理和跨部门协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寒川的科技队伍,因性别的多元化而变得更加丰富、均衡和有活力。
数年后,在格致学院的一次年度优秀学子表彰大会上,林牧之看到台下不仅有意气风发的男学子,也有不少目光坚定、充满自信的女学子身影时,他欣慰地对身旁的华棠和禽滑略说道:
“昔日,朕只见半边天;今日,方知天外有天。 观此间女子,勤学不辍,志向高远,朕心甚慰。”
“一个国家,若只能依靠一半人的智慧与力量,终难臻于至善。 寒川欲成真正之强国,必须让每一位子民,无论男女,皆能人尽其才,梦想花开!”
“云苓、石莹等人,已为我等开辟道路。望我寒川,巾帼之智,终将如繁星璀璨,照亮科技兴邦之万里征程!”
寒川对女性参与科技事业的接纳与鼓励,是其社会进步和人才观升华的重要标志。它突破了千年来的性别桎梏,开始释放占人口半数的女性的巨大潜能。这一转变,不仅为寒川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独特视角,更在更深层次上,推动着寒川向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平等、也更加充满活力的现代文明迈进。“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在寒川的土地上悄然上演,虽初时细微,却预示着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将为寒川的未来,书写下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