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登原灌溉站的成功,不仅化解了技术应用引发的民生矛盾,更为寒川 “仁爱和谐” 的愿景作出了生动注脚,极大提振了民众对科技兴邦战略的信心。然而,就在林牧之与臣僚们为这 “新纪元第一课” 的圆满落幕稍感欣慰之际,一场更深沉、更根本的危机 —— 如同地层深处无声蔓延的裂隙,正悄然穿透寒川欣欣向荣的表象。此次挑战不再源于观念冲突或技术瓶颈,而是直指寒川科技体系赖以存续的根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
危机的信号最初以近乎静默的方式,从寒川工业的生命线 ——“宝山” 矿区传来。矿区总管呈递的密报置于林牧之案头,字里行间满是难以掩饰的焦虑:
“臣惶恐启奏主公:宝山主矿脉经数年高强度开采,浅层富矿已近枯竭。为保障工坊原料供给,不得不向更深层、更贫瘠矿段掘进。然深井开采不仅技术难度陡增,耗费人力物力较往昔倍增,更兼地下水患频发、巷道支护艰难,矿工伤亡事故日渐增多。照此态势,恐不出三载,宝山将无优质矿石可供开采,届时工造总局所需钢铁原料,终将沦为无源之水!”
几乎同期,王玄策亦从农政维度呈上急报:为满足工坊燃料(木炭及部分冶炼用煤炭)需求,及新建工坊、官道、民宅所需木材,寒溪两岸及周边山林的砍伐速率已远超林木自然生长周期,水土流失迹象已初步显现,部分坡地甚至出现荒漠化苗头。一位老农在民情奏报中痛心疾首写道:“…… 昔日青山连绵,今时唯余树桩遍野;每逢山洪骤至,泥沙裹挟而下,淤塞良田无数…… 长此以往,纵得一时之利,终将得不偿失啊!”
苏婉清的财政报告更如雪上加霜:因矿产开采难度加剧、燃料与木材需从更远区域转运,工坊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国库为维系科技投入所承受的压力已逼近临界值。她郑重警示:“主公,资源乃国之命脉,若资源根基动摇,则一切科技兴邦之策,皆将沦为空中楼阁!”
这些讯息如冰水浇头,冷却了都督府内因丰登原成功而生的暖意。林牧之手持奏报,久久伫立在巨大的寒川疆域图前,目光沉重地落在标记宝山矿区与主要林地的区域。他仿佛能听见地底深处矿工愈发艰难的掘进声,能望见山岭上日渐稀疏的林木,及雨后浑浊奔涌的溪流。
“诸公,” 林牧之转身面对臣僚,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我等此前是否过于专注于如何向自然索取资源,却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 ——自然的馈赠并非无穷无尽?”
“科技之力固然能让我等更高效地采矿、伐木、驭水,但若此等力量毫无节制,终将沦为竭泽而渔的帮凶!若宝山矿竭、青山林秃,寒川的工业巨兽将凭何驱动?万千百姓又将依何生存?”
他抛出的诘问,精准刺中了科技兴邦战略中未曾被深入审视的软肋 ——发展速度与资源可持续性的核心矛盾。
禽滑略作为工造领域主官,对此感受最为痛切。他面露愧色上前奏道:“主公所言如当头棒喝!臣往昔只知催促进度、保障矿石与木炭供给,力求工坊炉火不熄,却未曾深究其源头是否可续。此乃臣等短视之过!若资源枯竭,纵有精巧设计、高效工艺,亦成无米之炊!”
华棠亦从药石司视角补充:“臣观医理,讲究阴阳平衡、取用有度。天地万物皆有其循环规律,岂能一味索取而不知涵养?长此以往,非但工坊生产难以为继,水土失衡引发的疫病亦将增多。”
王玄策痛心疾首道:“《孟子》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古之圣贤早明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的道理,我辈为求一时发展速度,竟忘却此根本,实乃不该!”
一场关于科技发展与自然资源平衡的深刻反思与战略调整,已迫在眉睫。林牧之清醒认识到,新纪元的挑战已从技术层面、社会伦理层面,延伸至更为基础的生态承载层面。这要求寒川的治国理念必须融入长远视角下的生态智慧,对自然保有敬畏之心。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林牧之决然下令,“科技兴邦绝非掠夺式的兴邦,而应是可持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兴邦!即日起,将资源永续列为与军工、民生同等重要的国策,纳入寒川核心治理体系!”
在其主导下,一系列旨在平衡科技需求与资源保护的措施迅速落地:
资源勘探与规划先行:令舆图司联合工造总局,启动寒川全境系统性地质勘察与林业资源普查,彻底摸清资源家底。突破宝山单一矿区局限,全力探寻新矿点,并同步评估各矿点的开采价值与生态成本。制定《寒川矿产资源开发中长期规划》,明确矿脉开采顺序、年度开采强度及战略储备策略,严禁滥采富矿,大力扶持贫矿、伴生矿综合利用技术研发。
林业 “取予平衡” 机制:颁布《寒川山林保护令》,明确划定禁伐区、轮伐区与人工育林区。强制推行 “砍一植三” 原则,大规模推广速生林人工种植,并将造林任务下派至各屯田点与村落,纳入地方主官政绩考核指标。同时要求工造总局攻关木炭燃烧效率提升技术,并行探索煤炭等替代燃料的开发与利用。
矿业技术革新与安全管控:针对宝山深井开采难题,禽滑略亲率技术团队攻关,重点研发高强度井下支护技术、高效蒸汽动力排水机械(将蒸汽抽水机应用提上优先议程)、及巷道通风与照明优化方案。同步强制推行矿工轮休制度,强化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将 “降低伤亡率” 与 “提升产量” 列为同等重要的考核指标。
资源循环利用与节约理念推广:在王玄策提议下,在全境倡导 “物尽其用” 理念。鼓励工坊对金属边角料进行回收重熔,对老旧器械开展维修翻新而非随意废弃;在民间通过告示、学堂宣讲等方式,普及节约燃料、珍惜生产生活器具的风尚。
生态影响评估制度建立:规定今后所有大型工程立项前,除技术可行性论证外,必须增设 “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环节,由农政司与工造总局联合审查,预判工程对水源、林地、地貌的潜在影响,并制定针对性减缓措施,未经评估或评估未通过者,不得开工。
政策推行之初,不可避免伴随阵痛:资源开采限制导致部分工坊产能短期下滑,木材、矿石价格小幅上涨,引发部分群体抱怨。但林牧之态度坚决,多次在朝会中强调:“此乃为子孙后代留存发展根基的长远之计,纵有一时不便,亦需坚持!”
转机在一年后逐步显现:勘探队在偏远山区发现储量可观的优质煤矿,有效缓解燃料供给压力;人工育林区幼苗长势良好,初步形成资源补给能力;改进后的采矿技术虽未逆转宝山矿脉衰竭趋势,却显着提升了开采安全性与贫矿利用率。更重要的是,珍惜资源、敬畏自然的理念,开始逐步融入寒川的治理文化与民众认知。
林牧之视察新发现的煤矿与人工育林区时,对随行臣僚感慨道:
“科技应是理解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载体,而非征服自然的蛮力工具。寒川的未来,既需有高耸入云的工坊烟囱,亦需有郁郁葱葱的青山、奔流不息的净水 —— 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传朕指令:将‘资源永续’理念编入蒙学教材,使寒川子弟自幼便明取用有节、方能长久之理,将此道代代传承!”
寒川在科技与自然资源平衡问题上的觉醒与应对,标志着其发展理念的重要升华 —— 从追求短期增长的 “速度优先”,转向兼顾韧性与长远的 “可持续发展”。这条平衡之路虽漫长曲折,却为寒川科技兴邦的伟大征程,奠定了最为坚实持久的自然根基,使其崛起之路避开了涸泽而渔的短视陷阱,真正具备了走向长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