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的科技树经过林牧之的艰难抉择与精心修剪,发展方向趋于明晰,资源分配的矛盾得以暂时缓解。军工、基础研究、民生设施各领域在划定的轨道上稳步推进。然而,一个新的、更为隐性的危机,却随着技术发展的深入而悄然滋生,并因几起看似不大的事件而浮出水面,直指一个关乎创新持续动力的根本性问题。
第一件事,发生在麒麟工业区的一家农具工坊。一位名叫林铁锤的中年匠师,祖传铁匠手艺,在吸收了工造总局推广的标准化理念和新式钢材料后,苦心钻研数年,成功改良了传统的耧车(播种器),设计出一种结构更精巧、下种更均匀、且能调节行距和深度的“匀播耧”。他兴冲冲地制作了几台,效果极佳,附近农户争相借用,交口称赞。然而,好景不长,区内其他几家更大的工坊很快依样画葫芦,大量仿制并售卖,却无人给林铁锤分文报酬,甚至无人提及他的首创之功。林铁锤愤而理论,反被讥讽“天下技艺,本为公用,岂容独占?”林铁锤心灰意冷,自此不再琢磨新物件,手艺也日渐荒疏。
第二件事,涉及药石司下属的一个研究小组。他们受华棠之前研究磺胺的启发,在大量筛选本地草药时,偶然发现一种名为“紫云草”的提取液对某些外伤溃烂有奇效,初步命名为“紫云生肌散”。消息不慎走漏,很快,军医院内和市面上出现了多种成分不明、质量参差不齐的“仿制紫云散”,有的甚至无效有害,败坏了名声,也打击了原研发小组的积极性。
第三件事,则更令人忧心。工造总局一位参与过“银龙术”(炼钢)核心工艺的年轻工匠,因觉待遇不公、晋升无望,竟被萧铁心派来的细作重金诱惑,险些携关键工艺图纸叛逃,幸被皇甫嵩的情报司及时侦破。
这几件事接连报至林牧之案头,令他陷入了深思。他意识到,寒川以往的技术进步,多依赖于禽滑略、华棠等顶尖人才的个人智慧与奉献精神,或是举国体制下的集中攻关。这种模式在初期成效显着,但随着技术体系日益复杂、参与人员越来越多,其弊端凸显:个体发明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创新热情受挫;核心技术易于扩散,难以形成持续优势;甚至可能因内部不公导致人才流失。
“有发明创造者,其心血如得不到珍视,其权益如得不到保护,则创新之源必将枯竭!”林牧之在召见核心重臣时,语气沉重,“长此以往,谁还愿殚精竭虑,推陈出新?若寒川之技,人人可随意仿冒窃取,则我辈辛苦积累之优势,必将如沙上筑塔,顷刻瓦解!”
王玄策深有同感:“确是如此。赏罚不明,则人心不齐。于技艺创新,亦需有激励与保护之策。”
禽滑略从技术角度补充:“许多精巧改进,皆源于一线工匠之日积月累。若其利不被承认,其法不被保护,则此类‘微创新’必将湮灭,于我整体工艺提升,损失巨大。”
苏婉清也从经济角度分析:“若能明确技艺之权属,亦可使其如物产般,进行交易、许可,或能促进技艺流通与优化,繁荣百工。”
经过深入研讨,一个前所未有的概念被提上日程:建立一套保护发明创造、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林牧之将其命名为“专营之利,以奖创制”,简称“专利”制度。其核心是:通过授予发明者在一定期限内独家实施其技术的权利,并给予相应奖励,来保障其利益,激发创新活力。
然而,此议一出,朝野哗然,反对之声甚烈。
“技艺乃天下公器,岂可据为私有?此乃与民争利,违背圣贤之道!”一些儒生出身的文官激烈反对。
“若行此制,大工坊可凭财势垄断技艺,小民何以生存?”部分商会代表表示担忧。
“军工重技,若也专利,如何保障军需?”甚至有将领疑虑。
面对阻力,林牧之力排众议:“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制! 昔日论功行赏,以首级、战功为凭;今日兴邦之道,当以创制之功为赏!此非私利,乃励公心、强国本之策!”
他定下基调:“专利之制,势在必行!然,需兴利除弊,谨慎施策。”他亲自指导制定了《寒川创制专利律例(试行)》,要点如下:
1. 专利范围:仅限于新颖、实用、非显而易见的技术发明与重大改进(如新机械、新配方、新工艺),基础科学发现与传统技艺不在其列。
2. 申请与审查:发明人需向新成立的“工造专利司”提交详细说明(图纸、配方、制法),由禽滑略、华棠等专家组成的“专利评审会”进行核实与评估,确认其新颖性和实用性后,方可授予。
3. 专利期限:根据不同技术重要性,授予五至十五年不等的独家实施权。期满后,技术归公,天下共用。
4. 权利与义务:专利权人可自营、可转让、可许可他人使用并收取费用。但涉及军国重器或重大公共利益时,官府有权在给予合理补偿后,强制许可实施。
5. 奖励机制:除专利权益外,根据技术价值,给予发明人一次性重奖、爵位晋升、免税优待等荣誉和实惠。
为了树立典范,林牧之决定,将寒川第一个正式专利,授予那位发明了“匀播耧”却遭仿冒而心灰意冷的匠师——林铁锤。
这一日,麒麟工业区广场上,举行了寒川有史以来第一次专利授予仪式。林牧之亲临现场,文武百官、各工坊匠户代表齐聚。林铁锤被传召至台前,他衣衫朴素,面容拘谨,尚不知何事。
工造专利司司正当众宣读了林铁锤“匀播耧”的创新之处与实用价值,经专利评审会审定,符合专利授予条件。
随后,林牧之亲自将一份用上好绢帛书写、盖有寒川都督府大印的专利文书交到林铁锤手中,文书上清晰载明了他的专利权范围和十年期限。同时,还赏赐了白银五百两、锦缎十匹,并授予“工造匠师”荣誉头衔,其家赋税减免三年。
林铁锤双手颤抖地接过文书和赏赐,热泪盈眶,扑通跪地,哽咽道:“草民…草民叩谢主公天恩!草民…草民只想种好地,从未想过…从未想过这微末之技,竟能得主公如此看重!”
林牧之扶起他,对全场高声说道:“林铁锤之技,虽非军国重器,然其利农桑,惠百姓,此乃实实在在之功!今日之赏,非仅赏一耧车,乃赏其精益求精之匠心,惠及众生之仁心!”
“自今日起,在寒川,凡有创制利国利民者,无论大小,皆有其价,皆受其尊,皆得其利!此专利之制,便是保障!”
“望我寒川万千工匠、药师、农人,皆以林铁锤为榜样,勇于探索,精于技艺!尔等之智慧,便是寒川强盛之不竭源泉!”
场下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尤其是那些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工匠们,眼中无不闪烁着激动和希望的光芒。林铁锤的事迹和所受的荣宠,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寒川各地。
效果立竿见影。
此前仿制“匀播耧”的工坊,纷纷前来寻求授权生产,并支付许可费用。林铁锤一跃成为匠人楷模,生活改善,重燃热情,开始着手进一步改进他的发明。
更重要的是,专利制度释放出的激励信号,极大地激发了寒川上下的创新活力。工坊间,不再是简单的仿造抄袭,而是开始注重研发,有了“秘方”、“独门技艺”的概念。工匠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不再仅仅是手艺,还有“能不能也申请个专利”。一些原本被埋没的小发明、小改进被挖掘出来,工造专利司的案头,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申请文书。
当然,新制度的运行也伴随着挑战:如何确保评审公正?如何防止恶意诉讼?如何平衡专利保护与技术扩散?但这些都是在发展中需要不断完善的细节。
林牧之在听取专利司的初期运行报告后,对众臣道:
“专利一纸,轻如鸿毛,然其意,重如泰山。它昭示着,在寒川,知识有价值,创新受尊重。”
“此制之立,非为眼前之利,乃为寒川百年之计。我要让寒川之地,成为天下巧匠、智者心向往之的创新沃土!”
“传令:持续完善专利律例,加大宣传,务必使此制深入人心,成为我寒川科技兴邦之重要基石!”
寒川第一个专利的诞生与奖励,标志着其科技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它从主要依靠国家驱动和精英奉献,开始转向制度保障与市场激励相结合,试图构建一个能够自我造血、持续激发微观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这小小的一步,为寒川的科技之树,注入了更为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